□ 文/本刊记者 罗超
曾几何时,全球安防看中国,中国安防看华东,华东安防看上海,繁花似锦的大上海是安防最为耀眼的明珠。而在2012年安防还未彻底行业化之前,智能交通一直都是安防行业分支领域,所以传统安防企业也大多在智能交通有所作为。一直以来,上海的智能交通产业与市场都是全国前沿阵地,上海军团与广东军团、北京军团、江苏军团、浙江军团、安徽军团、山东军团并驾齐驱,被业界誉为中国智能交通市场的“七大军团”。本期我们走进上海,看看这个繁华大都市在智能交通过去、曾经和未来。
智能交通是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毕竟最近几年这个较为传统的智能交通也因技术迭代和升级,异常精彩。
上海是一个工业老城市,长期以来,交通问题一直困扰着政府和居民。虽然市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建设大量交通基础设施,但仍然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同时,交通拥堵、交通事故、交通污染的把控也不尽如人意。所以,早在1999年,上海提出了要率先建设信息化城市的建设目标,也同时开展了智能交通(ITS)建设。
之前也提到,由于是系统工程建设,所以上海对于智能交通产业与市场把控较为严谨,分为导入期、课题研究期和系统化建设期。所以在“十一五”期间,上海智能交通建设初步完成这三个建设内容。上海世博会智能交通系统是这一时期上海市关于智能交通建设最为得以之作。该项系统集出行服务、交通监控、智能公交、决策支持、电子收费、应急救援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交通与服务系统。在当时,该项系统建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减少了交通拥挤、节省出行时间和减少出行延误;增强了客流调控能力;提高了公共交通运营水平,也推动了上海智能交通产业与市场的大步前行。
“十二五”期间,上海智能交通建设又迎来新的挑战,城市交通的综合管理成为了时下所需。在这一时期,上海注重“车路一体化”建设,开始了新一轮产业布局,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基于物联网的新一代车路通信技术,主要是可靠的通信技术手段、编码标准、网络形式等;车辆运行态势精准检测技术,主要是实现更高位置精度、更小时间间隔的运行态势检测,消除城市中卫星信息丢失的盲区;基础设施及环境性能检测技术,主要是影响交通运行的设施抗滑性能、平整度及雨雪、高温的环境条件检测;辅助驾驶技术,主要是对危险情况、驾驶员本身或精神情况等的检测和提示,以及各种信息提示方式对驾驶行为的影响作用等;新一代交通控制系统,主要是针对单车运行态势检测和调控,在颗粒系统改进原有交通控制系统算法和控制方式。
总之,在这一时期我们不难发现,智能交通四要素(人、车、路、环境)全部体现,同时对于我们现在热门的主动安全(ADAS)系统都是前瞻性涉及。在“车路一体化”建设目标下,上海着手整合交通业内的汽车、基础设施、交通管理和控制等相关产业的技术力量,以求共同促进产业技术的升级换代,从而来推动上海智能交通产业与市场进一步的成熟。
活在当下,“十三五”时期的上海智能交通产业与市场才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毕竟现在智能交通正在进入大变革和大调整时期,发生的深刻变化,让智能交通从一个已知的市场,变为充满无数未知变数的市场。
2016年10月31日,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综合交通“十三五”规划》,与智能交通产业与市场相关的有以下几个部分:
其一,加快推进绿色交通建设,包括积极推进绿色港口建设,加强机动车污染治理,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完善慢行交通设施,大力促进绿色交通装备发展。
其二,进一步加强交通需求管理,包括完善小客车拥有和使用管理,加大小客车使用管理的政策管控力度。
其三,实施差别化停车管理:加强停车规划调控和设施建设,完善停车管理措施。
其四,全面提升智慧交通水平:面向公众的智慧出行服务,面向政府的智慧管理和决策,提升交通智能化管理能力,加强综合交通大数据管理和应用,完善交通信息采集和平台建设,面向行业的智慧运营。
2018年,上海市委关于推进上海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的建议中,明确指出与智能交通相关的两点建议:一是大胆探索,扩大智能交通的实验区域,为技术研发积累上海交通“大数据”。开放和建设更多的智能汽车试验道路资源,形成统一支撑平台,解决智能汽车从实验室到正式商品化之间,其进行中试但道路平台稀缺的问题。这些道路不仅包括可识别的标准型号的指示牌、红绿灯、路段交通标识,还包括在此区域开放固定无线信号频段、数据信号接口标准、交通信息广播等交互软件;二是将智能道路作为上海智能城市的发展规划纳入顶层设计,提高城市交通建设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升级上海的部分公交专用道为特级道路,对道路市政建设在财政上进行投入。为这些道路全程安装雷达传感器与双目摄像配合的“眼睛”,引入后台的信号数据计算和处理的“大脑”,通过实时信号交互来实现“指导指挥”智能汽车在道路上的行驶动作,进一步保障交通安全的可靠性。
智能交通是政府主导型的产业,有了以上两点政府层面的指引,就能全面来看近几年上海智能交通市场与产业的变化与格局。
要让数据用起来,构建智能交通管控大脑,是上海智能交通产业建设与市场发展最为核心建设部分。之前也提到,在 “十一五”期间由于交通信息化建设需要,上海已经有了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但该平台主要是在, 为支撑 2010 上海世博会交通畅达作了积极贡献。上海实行市区两级政府分工管理城市交通的体制,区内大部分交通组织管理、交通拥堵治理等职责都由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承担。随着智能交通技术发展和应用不断深入,各行政区对利用现代智能交通技术进行交通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由于各行政区交通信息采集、处理能力不足,迫切需要交通信息数据和技术手段支撑来实现交通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目标。 根据上海市各行政区对智能交通建设迫切需求,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上海交通信息中心充分运用交通综合信息平台数据资源,与多个行政区建立了网络互通,将交通信息数据服务触角延伸向有关区,进一步拓宽了市级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服务和应用范围,改观了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信息交换、共享囿于交通行业的专业“条”范围,而行政区划“块”则是空白局面,解决了区交通管理部门由于缺乏相应交通信息数据支撑,难以进一步开展更全面、更科学的精细化交通管理的难题。
2017 上海交通信息中心在为部分区提供道路交通状态等服务基础上,支撑完成首个区级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徐汇区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和徐汇区交通辅警管理及综合指挥平台的建设。上海交通信息中心将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中有关徐汇区的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客流等综合数据进行定向处理,形成徐汇区综合交通信息,接入徐汇区级交通综合信息平台,辅助区域交通管理决策和出行服务。该平台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数据资源接入、道路运行综合分析、公交运行综合分析、停车运行特征分析、研判预警分析、管理指挥应用等。区道路交通、公交客流集散规律的分析和停车运行特征分析等内容建设, 均由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提供数据服务支撑。
现如今的上海,基本形成了针对不同路网交通特征,应用线圈、出租车GPS信息、手机信令、SCATS系统、牌照识别、微波等多种技术手段,分别采集快速路、地面道路和干线公路等道路交通实时信息,通过对这些动态数据进行处理,实现交通实时运行状态的发布。建设了800余块图形和文字可变信息标志设施,发布以红、黄、绿颜色标示的道路交通实时运行状态图形以及车辆行程时间等文字信息,提供了实时的道路路况信息和相关交通信息。基本建成了3900多个路口、覆盖中心城区范围的SCATS自适应信号控制系统,实现了快速路全覆盖和地面主要道路车辆通行状况实时视频监控。建成并运行高速公路ETC不停车收费系统,提高了高速公路收费口收费效率和通行能力,也方便了出行者跨省高速公路收费结算。
此外,上海建成虹桥枢纽、浦东国际机场、新客站、南站、吴淞客运码头、国际航运中心等大型对外综合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动态班次、客运量信息的采集与信息化管理系统,形成对外交通信息发布与服务的能力;建成全市主要长途汽车站客运联网售票系统,方便旅客就近售票。建成市域主要出入道口的流量采集、视频监控、稽查布控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主要道口对外交通流、客流的动态分析。上海电子口岸平台初步建成应用,为上海海关、检验检疫、海事局等核心监管机构的监管应用提供数据交换服务。上海市港口安全日常监管与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应急指挥中心对上海港30个重点码头、洋山港、蕴藻浜等的视频数据接入与监控、码头生产业务监管、船舶定位监控、指挥港航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功能。
上海这个直辖市有个有别于其他直辖市或城市的地方,那就是地方支持特别明显,就好比当年安防行业的电子围栏一般。所以,如此众多的项目建设,自然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我们来看看上海智能交通产业中的“各方势力”。
上海智能交通产业以城市智能交通、电子警察、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汽车电子标识等为主。上海智能交通产业依托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但是,尽管上海智能交通领军企业实力都比较强,但与北京相比,集群优势就弱了一些。智能交通产业几乎都是集成商掌握话语权,所以上海的智能交通企业都以工程类为主,主要代表有上海电科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博康智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海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宝康电子控制工程有限公司等。
上海电科是上海智能交通企业最有实力和最具代表性企业。2007年,上海电科开始承建上海市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项目,在国内首创解决了众多ETC技术难点。2013年,上海电科智能承建江苏省高速公路运营与服务智能化平台项目,该项目已于2017年12月完成竣工验收。该项目面向省级路网,建设智能化检测、运营、服务平台,实现了信息采集数字化、运行管理可视化、管理决策科学化。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这些技术已经成为新潮流。在交通大数据领域,上海电科智能从2011年起即开始深入探索大数据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与成果转化。上海电科制造还建立了大数据实验室,研发的TBDS交通大数据智能研判平台,基于大数据挖掘技术,通过警情研判、事故研判、违法研判、信号研判、拥堵研判、车辆研判、综合研判等七大研判应用,对交通大数据进行彻底的解析,全面掌握数据现状及特征,深度挖掘数据出现的本质原因,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预警。在智慧交通业务方面,上海电科智能将瞄准“城市交通大脑”的建设,加强“互联网+智能交通”技术研发和应用,尤其将之体现于“智慧路口”解决方案之中。陈平表示,交通大数据技术及其应用是智慧交通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电科智能将以解决人、车、路、环境之间的交通问题为导向,以数据感知为基础,以数据智能研判为根本,通过科研探索和工程实战,构建符合国情的城市交通大数据应用体系和平台产品,持续服务于交通规划、决策、管理、控制和公共出行等领域。未来上海电科智能将会在大数据领域深度结合区块链技术和AI算法。
中海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2010年5月6日,公司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2010年8月13日,公司和控股股东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整体并入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2011年8月16日,公司正式更名为中海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主要从事智能交通系统、工业自动化、交通信息化等领域的软、硬件开发、销售、服务和系统集成,承揽相关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工程承包。公司是我国最早进入智能交通系统集成领域的企业之一,也是目前国内提供智能交通系统集成项目解决方案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公司智能交通业务涉及的领域包括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系统、城市智能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监控系统等。公司客户遍及全国二十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全国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
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系宝钢股份控股的上市软件企业,于2001年4月上市。公司总部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是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宝信软件秉承“IT服务,提升信息价值”的服务理念,全面提供企业信息化,自动化系统集成及运维,城市智能交通、路桥隧监控、轨道交通监控,机电工程总包、机电一体化产品及机电设备维修等方面的综合解决方案。产品与服务业绩遍及钢铁、交通、服务外包、采掘、有色、石化、装备制造(含造船)、金融、公共服务等多个行业。凭借服务宝钢30年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公司正致力于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同时提供SaaS、BOO等IT行业新兴服务模式。宝信软件累计已申请专利242项、软件著作权登记372项、技术秘密认定199项。分别承担着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国家信产部电子基金项目等诸多重大技术和产品项目。
2018年,上海智能交通系统产业联盟成立,该联盟上海电科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交通电子行业协会、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等单位发起成立,联盟首批会员包括中海网络、上海城建院、上海移动、上海电信、上海联通、公安三所、上海公交卡公司等智能交通系统各细分领域核心企事业单位33家。 上海智能交通系统产业联盟的建立,将能更好地推进上海智能交通系统科学、健康、有序的产业发展,加快智能交通与车联网、智能交通与大数据、智能交通与移动互联、智能交通与节能减排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调动这一领域上海产业上下游的社会资源、产业资源、环境建设和资本配置等方面的优势和原动力,推进上海相关产业加速做大做强,并逐步加大向长三角及国内其它地区的产业辐射。
以上都是上海本土势力,他们在巨大蛋糕面前,随着近年江苏和浙江企业的崛起,尤其是传统安防企业带来的竞争,他们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上海企业的创新能力。
要展位未来,上海的智能交通产业趋向何方?其现实路径一定是顺应时代、紧随技术潮流,比如展开交通综合管理平台对于运输车辆和智慧公路的实时数据反馈,交警非现场执法和大数据勤务发展,智能交通的交通状态感知服务等;利用AI如何让交通更为智能;5G的车联网技术;车路协同以及智能驾驶甚至是无人驾驶的探讨;如何与智慧城市建设衔接发挥交通与城市的平衡等。
而对于上海的智能交通企业而言,由于交通市场较为传统,又鉴于大多以集成商角色定位,因此对于技术创新力更应该提早布局。总之,上海智能交通是个大舞台,在这繁华都市背后,一定是产业之下各个生态链共创与努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