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匡宇
8月6日,台北市长柯文哲正式创立“台湾民众党”,并当选为首任党主席。创党大会除郭台铭和王金平两位“绯闻人士”送来藏头贺联外,几无政治大咖到场,创党大会更像是一场“柯粉同乐会”。但舆论咸称,长期对参选2020举棋不定、含糊其辞的柯文哲,终于研制成功了足以震撼和冲击台湾政治的“原子弹”。但一个月来,“台湾民众党”并未完全按照柯文哲精心策划的剧本发展,两者相互的政治加成效应也引发了两极分化的评估。
柯文哲否认组党经过了长期谋划和系统组织,而是与医界、金融界友人“饭桌闲谈”的临时起意,先随性定下党名和政策方向,再采取倒推做法,未预先规划组织和章程。但显然,柯对创党时机的拿捏颇费思量,充分体现了“智商157先生”的政治精算,绝非一蹴而就。
虽然柯文哲组党恪尽保密,低调疾抛,但政坛人士对此却咸称不意外。一方面,柯论及组党的“闲谈”一年前就有风闻,又恰切中了柯作为“政治素人”出身缺乏清晰价值理念和组织基础的政治软肋,因此越传越真,最终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另一方面,民进党当局新修“政党法”规定,12月是完成政党登记手续的大限。近期,除“台湾民众党”,绿营还酝酿出“喜乐岛联盟”、“一边一国连线党”和“台湾维新党”等多个小党,掀起了2019年下半年小党组建风潮。
柯文哲宣布组党的7月底,正值国、民两党推出各自的2020年政党参选提名人,让柯可以螳螂捕蝉、谋定后动。彼时,蔡英文受困于“私烟案”延烧、派系夺利和“独派”叫板,声势稍落,韩国瑜则是在党内整合与分裂的牵扯中腹背受敌。而收割了“反服贸运动”政治果实的“时代力量”在创党三年后,又因民进党的压迫而陷入内耗崩裂的危机。这样一来,长期在对比民调中敬陪末座的柯文哲有了研发和试爆“政治原子弹”的机会。
近三个月来,柯文哲似乎找回了初任台北市长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泼辣凌厉风格,通过左批“菜包”(指蔡英文)、右打“草包”(指韩国瑜),以及始终在个人政治动向上吊着媒体胃口并做特定引导,再度拉抬个人政治声量,也炒高了中间选民、经济选民和年轻选民等各路厌恶传统政党政治或蓝绿候选人的选民,对“第三势力”或“非典型政治人物”的期望。此外,8月6日正值郭台铭结束“败选神隐”返台,又是柯自称的政治偶像、台湾民主先驱蒋渭水和柯本人共同的生日,柯选定此日,显然是在主动建构特定的政治想象。
不过,事态后续演变并未完全按照柯文哲策划的剧本展开。相较于时机选择上的精心,柯在政党发展和选举策略等宏观层面的谋划并不充分。也因此,有舆论认为,倒推观察“台湾民众党”近“满月”的发展,柯对选择组党的时机存在一定误判,反致其所代表的“白色力量”陷入被动。毕竟,倘若柯文哲以参选2020为目标,则宜尽早组党以尽速吸纳和释放能量,也便于其利用余下数月展开大规模联署造势走透透,让政党成长与个人声量相互加乘扩张。但柯屡屡表态以郭台铭代表该党参选为上计,却又未获得郭的共识或默契,陷入了“先亮底牌失主动”的尴尬,导致“台湾民众党”发展受郭、柯以及王(金平)等人合作未定牵拖而陷入停滞。倘若郭柯合作最终破局,为避免组党徒劳破功,柯很可能要“被迫”投入2020年选举,这样的亦步亦趋或自乱阵脚显然并不利于新政党的成长,也会挫伤柯与该党的声势。
类似地,柯文哲组党背后清晰可见的重重政治算计,曾让舆论认为这是一个殚精竭虑、吐露大志且进可攻退可守的妙招,体现了柯政治历练上的成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声音开始怀疑柯是否再次掉进了自作聪明、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政治陷阱。
柯文哲的心机不止体现在创党时机上。从该党名称上看,“台湾民众党”源自台湾民主先驱蒋渭水为反抗日据殖民统治所创的政党。柯借用此名,显然是为凸显两人除生日、职业、出身相同外,还一脉相承了“改變台湾政治文化”的理念。不过,这种单方面的取巧之举也招致了蒋氏后人“少来攀亲带故”的强烈反对。类似地,“台湾民众党”简称为“台民党”,谐音与郭台铭名字相同,又引起媒体热议;其英文缩写“TPP”,又有“碰瓷”民进党的“DPP”之嫌。但适得其反的是,这种政治设计虽然增加了媒体话题性,但也让上述阵营产生了更多的戒心。
毕竟,柯创党最直接的目的,是要能策略性地化解其当前是否参选2020的政治两难,并为维持和壮大其政治能量创造新契机。有了政党平台,柯的2020剧本就更加丰富立体,战术更具操作性,得以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位置。
柯的首选是回避正副之争,推郭台铭参选“大位”,并拉拢王金平的基层势力,自己则借“柯粉”和“果冻”(郭台铭粉丝昵称)的融合,招兵买马抢攻立法机构,争取十席区域和“不分区”民意代表,推“台湾民众党”成为台湾第三大党。次选是争取到郭柯王的松散合作,借二者的资本和人脉支持披挂上阵,争取发挥“母鸡效应”连带冲高新政党的政党票。最次,即使三方合作破局,柯也至少掌握了可以持续经营的政党平台,将长期以来依靠小额捐献、政治献金和松散柯粉团体支撑的散兵游勇转为“正规军”,分享政治参与权、资源分配权和政党补助金,力求在2020年新的政治板块中扮演关键少数的角色,徐图2024年选举。
不过,纸上谈兵的政治攻防谋划在现实中却遭遇了困难。一方面,柯搭建政党平台“筑巢引凤”,但并未解决横亘在郭柯王之间最难解的角色分配问题。柯组党前后所表现出的操切与心机,更加剧了郭“为他人做嫁”的疑虑,让“新桃园三结义”一度破产。近半个月来,郭氏阵营手握“等待换瑜(韩国瑜)”或独立参选等多套剧本,作态不需要“台湾民众党”,郭、柯又齐打“亲民党牌”,说明双方的囚徒困境与利益分歧正在加深。
另一方面,柯的自视甚高与郭的“霸道总裁”性格扞格不断,难以引郭入彀。郭柯王的观念价值分野反作用于三方的支持群体,让“柯粉”和“果冻”的重叠与离散效应更加复杂。例如,在柯组党和接触郭、王后,被柯视为命脉的网络声量不升反降。柯尴尬承认,“柯粉跳船潮”是“厌恶蓝绿”、幻想柯是“纯白”的支持者的流失。这也喻示出“台湾民众党”在台湾政治酱缸中,其所谓“超越蓝绿”的“第三势力”政党定位的高度不确定性。
抛开2020选举的单一场景,组党是柯文哲走向政治成熟和谋求更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必然对台湾的政治生态乃至政党格局构成冲击。但从目前来看,“台湾民众党”的未来面貌、方向和影响力仍然是模糊且易变的。
“台湾民众党”成立后立即挤压的是游离两大党之外小党的生存空间。日前,“时代力量”接连爆发内斗和腐败丑闻,党内头目因路线利益分歧而反目成仇,再加上创党人黄国昌可能投靠“台湾民众党”的传言,这个原先更受岛内青年“独派”青睐的民进党“侧翼”,因与新政党“支持度重合高达70%”,正在快速被新政党收编。据台湾“东森新闻云”8月10日公布的最新民调,“台湾民众党”囊括26.8%的政党票,跻身第三大党。16日,台湾“绿党”政党认同度民调显示,柯组党后获得11.9%支持度,跃居第三,国、民两党支持度未受到明显影响,但“时代力量”支持度只剩下6.9%。
近一段时间以来,泛绿阵营新党频出,这反映了绿营内部对民进党当权派的不满力量,正在集结寻找新的出口。但“台湾民众党”的政治冲击并不局限于泛绿阵营。传统上泛蓝的亲民党也倍感压力,开始通过兜售提名2020参选人的政党权力,以图合纵连横,东山再起。
这样复杂而广泛的蝴蝶效应,显示了“台湾民众党”为何会被认为有机会成为台湾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第三势力”政党。本质上看,此前“时代力量”等自诩为“第三势力”的小党在政治属性、人员组织、物质基础或选举策略上,仍是与蓝绿大党相依赖配合的附庸型政党,而“台湾民众党”因柯文哲自成一派、独树一帜的客观存在,有了与国、民两党互为犄角、自领山头的潜在实力。
但是,“台湾民众党”能否摆脱“小党宿命”尚待观察。台湾当前的单一选区两票制对大党极为有利,很容易造成马太效应。例如“不分区”选票规定需要政党票超过5%才能分配民意代表席次,多数小党因此废弃选区经营而专攻政党票。从2005年台湾“修宪”以来,小党民意代表席次不断被压缩,纵有政党票也影响有限,总席次减少使其合纵连横余地缩减,很容易遭遇弃保。“台联党”“时代力量”等小党从其快速兴起到快速泡沫化,皆有此逻辑可循。因此,“台湾民众党”需要快速推出十席以上的知名度高、形象好且与柯友善的民意代表参选人,难度不小。
更进一步说,这些一度有所作为的小党都深刻打上了李登辉、宋楚瑜、黄国昌等政党领袖明星的个人烙印。一旦小党不能形成人才精英的吸纳和培养体系,又遭大党怀柔或出现内斗,则必然引发人才流失,政党周期系于领袖个人政治生命的长短。虽然柯自称要打造“柔性政党”,但对于一般民众而言,这个党是模糊的,柯这个“自走炮”就是“台湾民众党”的形象。柯不善沟通、师心自用的性格特质,对于领导一个政党而言也是一大挑战。
最重要的是,政党不仅是利益聚合体,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结构的反映。但是柯文哲和“台湾民众党”的政治底色却维持着有意无意的模糊性。
柯自居“超越蓝绿”,厌恶“帮派政治”文化,为实现“改写台湾政治文化”的“柯式政治概念股”,“台湾民众党”特别提出了不用缴党费、开放双重党籍,不退党即不销党籍的“柔性政党”定位。此举除了自我抬高政党道德价值外,也是针对两大党的政治刚性,希望拉拢更多对政治冷感的社会贤达和意识形态色彩较淡的年轻选民,也可以将未来选战龌龊的政治包袱甩给国、民两党,讥讽对手“心胸狭小、目光短浅”。
台北市长柯文哲在台大医院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台湾民众党”创党大会,鸿海创办人郭台铭送上花篮表示祝贺。
但事实上,柯组党动机并非单纯的“天下为公”,其目标是着眼于2024选举而非2020選举。众所周知,柯2014年参选的主要动机就是要配合民进党击败打垮国民党。近期,柯全台走透透接触蓝营派系,褒贬指摘分化国民党,拉拢郭王二人,但又不愿亲自参选以避“分蔡英文票”之嫌,是要在2020年选战中助蔡惨胜,从而消耗民进党、击溃国民党,为自己2024出山清障。
柯文哲不满蔡英文之“庸”,却厌惧韩国瑜之“恶”,不加掩饰的亲疏敌友关系说明柯底色仍是墨绿而非“无色”。“台湾民众党”的大前提“台湾”呼应的是民进党语境中的“台湾派”(“台独派”),表明柯从“蓝绿最大公约数蒋渭水”身上剥离出来的内核本质是“台湾主体意识”;“民众”这一落脚点又暗示了民进党从党外时期就坚持的反体制民粹主义路线。这就不禁让人怀疑,“台湾民众党”的政党路线,究竟是要走“第三条道路”,还是会转身收割取代“台联党”“时代力量”等“独派”小党,成为在政坛与民进党分进合击、合奏双簧的“第三势力”侧翼。
当前,岛内政党同质化严重,最本质的区隔仍然是两岸论述。“台湾民众党”在党章中却没有提到两岸关系,没有触及柯文哲此前在“双城论坛”的正面论述,仅有一句“对外关系采取务实路线以争取台湾最大之生存空间,确保主体性。”表面看,这是一条避开“统独”的“务实”路线,事实上,把两岸关系含糊笼统地纳入“对外关系”范畴,将落脚点放在台湾的“生存空间”和“主体性”,体现了该党归属于泛绿阵营的政治光谱属性。正因此,绿营感到痛心疾首,称柯文哲为“分裂台湾派”。柯组党后必然面临对于台湾定位和两岸关系的更为严苛的拷问,而不能再以过去“体制外”的姿态来含糊其辞。而柯如果继续对“独派”表露出“我不亲中,表面友善,私下里准备武器”之类的“真心话”,则其在岛内政治和两岸关系中的独特性、独立性必然荡然无存。
理念、道路和理想,是柯文哲组建新政党需要妥善解答的终极命题。无论组党还是抱团,柯必须要给出一个超越“台湾明天更好”的更具象的理念和政策论述,使其政治价值不只体现在“特立独行”和“铁齿铜牙”等言行作风所带来的虚无缥缈的政治想象上。更进一步说,柯通过政党平台笼络郭、王二人,组建“投机政客、败选首富和失意老人”的拼装车,除标榜“非蓝非绿”外,似乎难以看到说服选民的核心价值与竞争力。过去十多年来,岛内不少政治势力都判断,由于岛内民众厌恶蓝绿,中道力量将大有可为,但最终皆一败涂地,这些前车之鉴在今天仍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