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紫砂壶

2019-10-11 05:11潘春华
钟山风雨 2019年1期
关键词:唐云宜兴紫砂壶

潘春华

紫砂壶,造型简练,工艺卓绝,色泽古朴,神韵高雅,富有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格,享有“世间茶具称为首”之美誉,是素有“陶都”之称的江苏宜兴(古称阳羡)的特产。

茶具万品,独以紫砂为尊。用紫砂壶泡茶,香味醇和,保温性好,无熟汤味,能保茶之真髓。“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为历代品茗爱好者所推崇,自古赞语甚多。苏轼曾经谪居宜兴,尤爱用紫砂壶泡茶,并有诗句:“铜腥缺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据传他设计了一种“提攀式紫砂壶”,被称为“东坡壶”。

关于紫砂陶,民间有许多传说:古时候,某日有一异僧路过宜兴鼎蜀的山村,连呼“卖富贵土”,数日不已。村民以为痴人,不予理睬。后异僧引几位好事的村民到山脚的洞穴边说:“富贵在此中,可自就之。”言罢即离去。于是,半信半疑的村民在洞中发掘,果然挖出大量五彩缤纷的泥土。后来,村民们便用这些泥土烧制成紫砂陶器行销中外。又传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谢绝封赏,偕西施乘舟过太湖,迁徙到宜兴鼎山的山村隐居,后见当地泥土斑斓,富于粘性,适宜制陶,便设坊建窑做起制陶的营生,故后人有称范蠡为“陶朱公”。时下,宜兴鼎蜀镇的蠡墅、蠡河和施荡桥仍存有范蠡、西施当年隐居及泛舟的遗迹,且有晋宋紫砂陶精品可考。以此算来,紫砂壶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紫砂壶的原料叫紫砂泥,当地人称之为“富贵土”。紫砂泥分朱砂泥、紫泥和团山泥三种,烧制时温度稍有高低,产品就会呈现出紫铜、葵黄、墨绿、铁青、棕黑、朱砂黄、海棠红等颜色。紫砂泥中含有砂粒,做成壶,细砂、粗砂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壶的不同质感。

紫砂壶成陶,火温在1000—1200℃,最大特点是素质、素形、素色、素饰,质朴无华,因其表里不施釉彩,透气性佳,故以紫砂壶泡茶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三伏天隔夜不馊。另外,紫砂壶沏茶受热后,表面会呈现一种光泽,抚之如丝绢一般顺滑,是紫砂壶的最美之处。更奇妙的是,嗜茶者往往执紫砂壶手抚怀抱,经长期摩挲,壶身便越发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味也愈加馥郁纯正。同时因紫砂壶能吸附茶汁,蕴蓄茶味,仅仅往空壶里注入沸水,也会散发出淡淡的茶香。有些老茶客就是喜欢壶中的茶垢之味,新壶往往在茶水中煮上许久让它充分“入味”。

据考古所知,紫砂壶创始于明代,开花于清代,结果于今朝。明代中晚期,宜兴紫砂正式形成较为完整的工艺体系,紫砂从日用陶器中脱颖出来,在工艺上讲究规正精巧,名工辈出,已形成一支专业工艺队伍。所制茗壶,精品不绝,成为雅俗共赏、饮茶品茗的最佳器具。不仅深受官宦名士赏识,而且进入宫廷,输出国外,“宜兴陶都”声誉日隆。自明代后期起,宜兴紫砂艺人已掌握运用天然泥料和颜料配色的方法。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载:“壶之土色,自供春而下,及时大彬初年,皆细土淡墨色,上有银沙闪点,迨硇砂制,谷绉周身,珠粒隐隐,更自夺目。”

宜兴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大体上可以分自然物体造型、几何形态造型和筋纹器形造型三大类。

自然物体造型取材于自然界中瓜果花木、虫鱼鸟兽等物体形象,融自然之形和艺术之魂于一体,如常见的竹节壶、梅花壶、劲松壶、三友壶、莲子壶、葵花壶、柿子壶、竹形壶、松树葡萄壶等,统称“花货”。几何形态造型是从圆形、方形、六角形、双棱形等基本形态演变而成的,线条简单、秀丽,富有古朴典雅的艺术魅力,统称“光货”。其中如汉云壶、集玉壶、掇球壶、井栏壶等都是驰名中外的名壶。筋纹器形造型,是以壶顶中心向外围射有规则线条,竖直线条叫筋,横线称纹,讲究上下、左右对称,用立体线条把壶体分成若干部分,给人以简洁、清逸、含蓄的美感,故也称“筋纹器”。历代流传的紫砂壶品类都有一定名称,至今仍流行的还有数十种,如洋桶、掇球、一粒珠、龙蛋、四方、八方、梅扁、竹段、鱼儿龙、寿星等。

紫砂壶工艺独特,制壶艺人往往以刀做笔,在壶身上雕刻花鸟、山水、金石、书法,使茶壶成为集文学、书画、雕塑、金石、造型诸艺于一体的艺术品,无不显现出高雅的文化底蕴。上品名壶,泥质纯熟,线条流畅,造型独步,观赏它需平心静气,慢慢体会,才能从中领悟到个中三味。随着茶文化的流传,无处不见紫砂名壶的踪迹。

明代紫砂名师惠孟臣以制作小壶而蜚声中外。其“孟臣壶”胎轻壁薄,工艺细腻,体态轻巧,造型古朴,口盖严密且浑然一体,壶底有“惠孟臣制”四字楷书题款。早在明末,“孟臣壶”已远销海外,影响到欧洲早期的制壶工艺,甚至欧洲皇家的银质茶具也模仿了惠孟臣的“梨形壶”造型,足见“孟臣壶”在我国及世界茗壶发展史上的地位。由于“孟臣壶”形体小巧,合乎功夫茶的“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的斟饮标准,以至于闽南、台湾茶人品饮功夫茶时,尤为宠爱小巧玲珑的紫砂“孟臣壶”,将其作为茶具收藏珍品。

紫砂壶既能远观,又可近玩。把玩紫砂壶就像把玩白玉,滋润、可人、含蓄、内敛,尽可肌肤相亲,默默承载万千宠爱,让人进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上乘境界。紫砂壶进入雅玩的领域,还要归功于清嘉庆的陈鸿寿。陈鸿寿,号曼生,艺术涉猎广泛,而且造诣极高。他是“西泠八家”之一,篆刻出入秦汉,绘画精于山水、花卉,书法以隶书最为著名。他在任溧阳县令时,为振兴紫砂,与制壶名家杨彭年合作,自创壶式,杨彭年制坯,再由陈鸿寿题铭,把文人的诗词书画刻到茶壺上,创制出所谓的“曼生十八式”。这样一来,文人的书画价值就转加到茶壶上了,使紫砂壶艺得到升华,走向一个更高的艺术层次。

古云:“文以简为贵”,曼生壶亦然,十分难得,成为文人雅士群相追逐的对象,据说当年的大收藏家吴大澄想求曼生壶也多年不可得。今传世见有两把镌刻制壶编码的曼生壶,其一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壶铭制“茗壶第一千三百七十九,频迦”,把下印“彭年”,底印“阿曼陀室”;其二现藏上海博物馆,壶身铭:“曼公督造茗壶第四千六百十四。为P95泉清玩”。“曼生壶”是文人雅士与紫砂壶艺家之间成功合作的典范,也是研究陈鸿寿造壶的重要资料。

到近现代,海派大画家唐云,一生除了书画,最大的嗜好就是用壶、赏壶、藏壶。唐云收藏的明清名壶,不乏极品,如明代杰出制壶大师时大彬的僧帽壶、袱印壶和半瓜水盂,以及蔼园壶、钿合壶、百衲壶、柿型壶、平盖子壶、提梁壶、圆角方础壶、瞿子冶梅花壶、树瘿壶、汉铎壶、博浪椎壶、提梁合欢壶、柱础壶等达近百件之多。唐云生前最引为自豪的就是书房里藏有的八柄“曼生壶”,均是杨彭年制,陈曼生铭。所以,唐先生的书斋,除了名为“大石斋”外,还有一名就是“八壶精舍”。

唐云收藏曼生八壶,每柄壶都有动人的故事。目前正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展出的合欢壶原来是茶壶收藏家胡佐庆的藏品,后来流落到市井,是唐云建国初花了250块大洋从上海古玩市场里淘来的。那天,古董店的老板拉住正在古玩市场闲逛的唐云,“有一把曼生壶,壶主病了,急需用钱”。唐云接过茶壶,只见壶底有“曼生”印,一看那壶铭,唐云的眼睛就亮了:“八饼头纲,为鸾为凰,得雌者昌。”但一时唐云拿不出这钱,还是赊了店老板的。而另一把,唐云得之于北京什刹海的地摊上。摊主并不识货,只要了二十块钱,不过当时唐云只带了十块钱,还向同行的画家周怀民借了十块钱买下这把曼生壶。

唐云最常用的是“试阳羡茶”的合欢壶,上世纪30年代他初到上海后,用四两黄金向客沪的杭人阮性山买来的。唐云生前曾打算把他一生收藏的这一百多件古今紫砂壶、器捐献给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希望茶博馆能在西湖边给他一套房子,使其可常来常往常住于自己的故乡杭州。此事最终未果,成为憾事。唐云除藏壶,还制壶,以壶寄情,精心构思紫砂壶的形态,布局自己的书画。在唐云的带动下,上海画院的一批画师们都同紫砂壶结缘,王个簃、谢稚柳、程十发、吴青霞、关良、朱屺瞻、陈佩秋、刘旦宅等都在壶上留下自己的佳作。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一把小小的紫砂茶壶,竟然能映现出如此高雅、古朴、含蓄的文化气质,充满艺术性、书卷气和金石味,大概正是深受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和熏陶的结果吧!

(责任编辑:苏)

猜你喜欢
唐云宜兴紫砂壶
耿直的唐云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圆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