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如何助力传统文化传播

2019-10-11 03:43南婷
财经国家周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南婷

互联网、直播平台的兴起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无论是舌尖上的味道、指尖上的技艺,还是民间文学、民族歌舞,抑或是中华武术、传统医药,每一项传承的背后都饱含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蕴藏着中华文化基因与精神信仰。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创新传播,让传统文化更接地气,更通俗易懂?如何借势让传统文化持续“活起来”“火起来”?

激发传统文化新活力

互联网、直播平台的兴起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借势新兴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各界以做好优秀内容生产、技术赋能提质创新、传播渠道精细裂变、全民参与长久转化、文创产业多样发展为路径,继续深化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互联网空间的广泛传播。

整合

发挥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力和商业網络平台的传播力加强资源整合。

首先,政府搭台、百姓唱戏,打造社会化、专业化的非遗传播队伍,激活非遗传承魅力。2017年9月,中央网信办、原文化部启动“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2019年7月,北京、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等11个地区和单位,宣布合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上传播阵地;某电商平台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实施“非遗触网计划”,协助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学员开通网店,进行网上销售。

第二,互联网平台积极引人传统文化,丰富内容供给、营造健康生态,以跨界融合激发产业新活力,实现倍数增长。某搜索引擎公司推出非遗百科,向网民提供非遗知识,覆盖人群超过1800万;某信息科技公司推出“国风计划”,通过一系列优质内容扶持计划,对优秀创作者进行鼓励;某直播平台以“直播+传统文化”方式推出非遗、民间艺术等直播内容,直播用户即时互动,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互联网搭建的宽广平台,打破了传承与传播之间的界限,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薪火相传的新活力。

第三,创新传播形式,丰富传播话题,促进公众参与,以趣味化、年轻化、互动化吸引年轻人,为传承注入新鲜血液。比如湖北某媒体云平台推出《中国守艺follow me》系列原创短视频,通过洋弟子拜师学中国手艺的视角,讲述中国非遗的历史渊源、传承人的匠心故事以及传承的现状,广受网民欢迎。

第四,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将学生培养成为非遗的欣赏者、享用者甚至是传承者。如北京市京源学校传承京剧坚持课上课下结合,除课上专业老师教学,课下还带领学生走进社团排练,做到班班有剧、人人有戏;上海市嘉定封浜高级中学设立非遗博物馆,以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帮助学生们从“衣、食、住、行、乐”等多维度、多视角了解嘉定的非遗,感受古代嘉定人民的劳动智慧。

构建优秀文化传播大格局

传承是师徒间传授和继承的过程,传播是为了与他人建立共同意识,引导其行为而开展的信息交流活动。在新的信息技术及传播渠道发展形势下,如何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当代社会焕发生机与活力,还需要继续开拓思路,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大格局。

首先,突出挖掘传统节日的当代文化属性和广泛社会属性,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传统节日蕴含深厚的文化精髓,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突出家国情怀和亲情表达,有助于强化民众的认同感、归属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

今年春节,一条视频从国内火到国外。视频里,从青春活泼的孩子到步履蹒跚的老人,四代人在一声声“妈”的呼唤声中,依次出场,引发网民同款“四世同堂”短视频接力效仿,被国外网站编辑发现并转发到推特上,迅速火遍全球。其背后,是被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所打动的世界各地网友从中所感受到的温暖。

其次,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力和商业网络平台的传播力,加强资源整合,推动实现从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再到生物反应的积极变化。如,巧妙借助最新的流行元素,运用不同类型新媒体多角度权威“科普”,以“千里眼”“顺风耳”的角色帮助受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使中华文明的深刻文化内涵内化于心。2019年春节,《啥是佩奇》微视频传递出过年回家、合家团圆的亲情民俗。很多媒体“蹭热点”借势推出“啥是”系列等大量新媒体原创产品,传递中国年味文化。

再次,动员中华文化名家大家“触网”开讲,深入阐释文化内涵,让传统文化入脑入心。从央视“百家讲坛”到中国诗词大会,再到近两年来“名家大家解读经典”等付费知识经济的走热,这—系列文化现象充分表明人民群众对中华智慧结晶的渴求。

这些现象级文化作品和活动的产生,说明专业领域的学术成果能够打破特定区域的限制,通过传播性强、影响力大的大众媒体和新媒体传播渠道,吸引更广泛人群的参与,能够极大地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最后,统筹线上线下趣味文化活动,吸引青少年网民广泛互动参与,进一步强化青少年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觉。青少年是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喜爱短视频、二次元、实景互动、动漫、说唱等形式。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可以将中华优秀统化文传的精华实现视觉化、简易化,让青少年群体易于接受、动情参与,帮助他们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道德理念和伦理规范,在传承弘扬文化中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