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盛基
600多年前,军事家、政治家刘伯温写了一篇寓言,名字叫《工之侨为琴》。
文章的大意是:工之侨得到了一块上好的桐木,制作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后弹奏起来,声音宛如金玉,悦耳动听。他认为这是天底下最好的琴,就把它献给了主管礼乐的官府。乐官让最有名的乐师鉴定,乐师说:“这琴不古老。”官府不要,就把琴退了回来。
回到家,工之侨让漆匠把琴身漆上残缺不全的花纹,让刻工在琴上雕刻上古代款式的图案,然后装进匣子埋进土里。一年后,工之侨把琴挖了出来,抱着到了集市上。有个路过的大官看到了这琴,用100两黄金买下,献给了朝廷。乐官们传递着观赏,一个个赞不绝口:“这琴真是稀世珍宝啊!”
琴还是那把琴,只不过做了些手脚,乐官就是非不辨了。600多年后的今天,工之侨的故事还在延续。
在某瓷都,陶瓷艺人制作了一些仿古花瓶对外出售。花瓶虽然制作精良,造型美观,但却很少有人问津,勉强卖出的几件也只有几千块钱。一个买家对陶瓷艺人说:“你这些玩意儿是仿古的,不是古董,若是古董就值钱了。”
听了买家的话,陶瓷藝人动起了心思。此后,他专门研究“做旧”,就是经过几道工序,把刚出炉的瓷器做得像几百年前的“古董”一样。结果,价格飙升,每件都卖到了几十、上百万元。
前后不同的是,600年前的工之侨悲愤离去,隐入山林,不知所踪;600年后的那个陶瓷艺人仍然乐此不疲,制假、造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土里埋的,海底沉的,都能做得惟妙惟肖。
【素材解读】
“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假象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假象支配和蛊惑,不辨真伪。把假的当成真的,把造假当成真手艺,不仅是个人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适用话题】
实事求是;求真与造假;虚伪与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