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小骅
宿舍楼前耸立着一棵老杨树,纹理粗糙的枝干奋力托举起硕大的树冠。入夏来,树上缀满大大小小浓密的叶子,犹如撑开一把遮阳的巨伞,为树下乘凉的老人、玩耍的孩子提供着清爽和绿意。
午后,窗外由远而近地传来“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稍后便响起了“磨剪子嘞,戗菜刀”的悠长吆喝。猛然间,窗外爆发出争吵——“你磨的刀怎么这么贵呀!不能便宜点吗?”“你打听打听,眼下都这个价。”我迅速穿上外衣开门下楼。
树荫底下横了一条绑着磨刀石、悬挂小铁罐的长凳。旁边有个拿菜刀的老太太正与身材消瘦的磨刀师傅砍价。师傅有把子年纪了,穿着一件围裙式的粗布工作服,脸上胡子拉碴的。他磨一把菜刀要6元,老太太不干,坚持只给4元。
我劝他俩:“你们各让一步,5块钱磨了吧!”
磨刀师傅没吭气,撩起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狠地瞪了瞪我。
老太太转过脸来冲我吼道:“凭什么要5块!这1块钱你替我出?”
争执双方各不相让,僵持了一会儿,不欢而散。
“你这是何苦呢!”我在一旁輕声埋怨磨刀师傅说,“5块钱给她磨了算啦,不就是少收1块钱嘛!”
“那不成!”磨刀师傅断然拒绝,“少收她1块,待会儿你要磨刀,俺是不是也得少收1块?再来人磨刀,俺不都得少收1块。那俺今晚买干粮、买菜的钱就不够啦!”
听他这么说,我不免试探着问:“那你一天能挣多少?”
“这可说不好,干俺这行,哪能旱涝保收。”
我又追问:“那你最多一天磨过几把刀?”
磨刀师傅想了片刻回答:“你还甭说,头年真有那么一次。俺一天磨了20把菜刀、5把剪子。干一桩活挣5块。那可是俺生意最火的一天。”说到这,磨刀师傅的一双干眼中闪现出亮光,四周包裹的皱纹也舒展开了,脸上的表情顿时变得生动起来。
“那最少的一天呢?”
磨刀师傅叹了口气说:“唉,出门转悠一整天,一桩活没揽下也是常有的事……”
通过交谈,我了解到磨刀师傅的人生经历。他姓邵,年近六旬,早先在县刀具厂上班,厂子倒闭后回乡务农。妻子多病,三天两头跑医院。为了看病方便,他和儿子陪妻子进城长住。租房、吃饭、看病、买药……全需要钱。儿子每天去建筑工地打工。他的肾有病不能干重活,只能凭磨刀的手艺挣一份零钱。我对邵师傅的同情心油然而生,脑子里转悠的只是能为他做点什么。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提把菜刀走近问:“师傅,磨菜刀多少钱?”
“6块。”
“怎么贵啦?不都是5块嘛!”
“那是过时的行市啦!”我抢着替师傅解释,“眼下企业职工、公务员们不都涨工资啦?干个体服务的价格也该适当涨涨吧!再说这么大热天,他‘吭哧、吭哧地磨,容易吗?”
听了我这番话,中年妇女默认了6元的价格。邵师傅伸出左手大拇指在磨得铮亮的刀刃上试了试,然后把菜刀递给中年妇女,叮嘱说:“这刀刃可锋利,用时留点神,当心拉了手。”
趁着邵师傅干活,我回了趟家,翻出4把生锈的刀剪,又倒了一杯凉开水拿到老杨树下。“邵师傅,你先喝口水,再帮我磨磨这几把刀剪。”邵师傅接过水杯连声道谢,仰面朝天一口气喝完,然后开始干活。活干完后,我对他说:“4把刀剪,该给你24块对吧?”不料他回答:“你送的活多,得给你优惠,每把5块。”“那怎么行,不能坏了你的规矩。”我寸步不让地与他逆向砍价,邵师傅让步了。我抽出一张50元的递给他。他为难地说:“今儿送活的人少,手头没零钱找。”我一把将钱塞进他手里说:“那就别找啦!”他摇头道:“那不成!俺哪能占这种便宜?”说罢他拿着那张钞票奔向小卖部,不一会儿,气喘吁吁地跑回来,退给我26元。
邵师傅离去后,我的心潮难以平静。老杨树下已空无一人,但“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似乎仍在回荡。老杨树被夕阳铺洒上一层迷人的金色,晚风拂动着枝叶发出轻微的声响,宛若应和着铁板声在歌唱。
【感悟借鉴】
这是一篇朴实无华而又富有人情味的文章。邵师傅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以及他们对亲情的珍视与呵护,同时他们又有着善良、质朴的本性,值得我们尊敬。由此可见,文章写出了生活的价值。
在写法上,文章运用细节描写,通过对邵师傅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他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和脚踏实地、辛苦谋生的生活理念,使人物形象丰满立体、真实可感。结尾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了邵师傅的美好形象,又与标题和开头相照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