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抢人大战”是否理性

2019-10-11 06:24梁理瑜
农村.农业.农民 2019年18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人口人才

梁理瑜

关键字:人力资源;人才政策;城市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天下无贼》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自2017年以来,这一台词正在被各地纷纷验证。武汉、杭州、成都、西安、宁波、南京、天津等地陆续出台人才新政,“抢人大战”席卷全国。落户门槛一降再降,无论是买房打折、租房补贴、落户降标、项目资助,还是一次性奖励等,都在传递各地政府对人才渴求的焦虑感。城市陷入“抢人大战”,一方面是城市高层次人才的巨大缺口,另一方面是城市房价高企、交通拥堵等城市病的日渐严重。人才资源的配置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政府出台各种政策实现让人用脚投票,甚至出现“抢人大战”的局面,是否具备理性思维?

二、“抢人大战”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抢人大战”的“战”可以是不同城市争夺人才的竞争,也可以是不同城市积极探索人才发展政策的“和”。

(一)城市对年轻人口的极度渴求

武汉、西安等城市不谋而合地提出“留住百万人才”的口号,其目标指向不仅仅是高精尖的高端人才,更是年轻人口,以及背后庞大的市场。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未富先老已成事实。年轻人口数量下跌,00后比80后少约7200万。在未来,我们将会看到年轻人口大幅萎缩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难题。由于人口老化、年轻人口下跌等原因,人口流动明显放缓,部分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面临人口向一线大城市的单向流动。而城市的规划建设,需要大量人口去填充、去消化。比如,部分城市的房价目前存在上涨过快、缺乏支撑的风险,急需人口流入支撑。

(二)城市发展的迫切需求

在城市化高度推进时期,人口的流动对于城市化的进程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抢人大战”顺应了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中对于发展创新经济、服务经济、消费经济的迫切需要,政府在发展高质量经济中从招商引资到招才引智的转变也是符合发展逻辑的。

今年,发改委发布了《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要求继续加大户籍制度的改革力度。城市进一步升级“抢人大战”,不少省会城市还提出了“强省会”的目标,城市想要做强,必然要在人口争夺上释放更强的竞争力。国家有政策,城市有需求,也就更直接、更激烈地去“抢人”。

(三)城市治理理念的优化

人口流动往往体现出“用脚投票”的特征,拥有更好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的城市就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城市面临发展产业和改善公共服务留住人才的长远任务。因而,“抢人大战”的积极效应,体现在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理念,以人才为资源的城市发展政策,对城市生态环境、生活宜居的重要性,而这些恰恰是我国大城市在快速城市化进程后“治理城市病”的目标所在。

三、“抢人大战”的非理性表现

“抢人大战”是各地政府相继推出人才引进政策的结果,政府介入的方式和程度可能有“一窝蜂”“一刀切”等思维惯性,导致人才的恶性竞争、对新的城市不公平现象。

(一)给人才带来损耗

如果年轻人为了短期利益选择了城市,之后因为城市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以及对人才长远发展的忽视,不仅城市留不住人才,而且会对人才带来损耗。例如,有些人“逃离”北上广回到老家又后悔,过几年后又“逃回”了北上广。短视而激烈的“抢人大战”,从人才配置的整体效应和持续效应而言,存在人力资源错配现象。

(二)增加城市承载力负担

一方面,城市的资源与承载力有限,大规模引入人口将会挤占原居住地人口的空间和资源,政府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会变得更为拥挤。另一方面,简单粗暴的经济优惠政策会给城市财政造成负担,考虑到各地政府不容乐观的负债情况,以及愈发严格的地方举债监管制度,高负担的抢人政策恐将难以持续。

(三)扩大城市发展差异

“抢人大战”的结果可能是人才在城市之间流动,例如从东北、西北流向东南、华南;也可能是人口从农村、小城镇向中等城市、大城市流动。无论是何种方向的流动,都会导致人口向大城市进一步集中,出现人才的“马太效应”。即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先天不足”,对人才的吸引力有限,因而呈现出城市“弱者恒弱”现象,会进一步扩大城市发展差异。

四、“抢人大战”热的冷思考

“抢人大战”对于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有其“正能量”意义,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同时也凸显非理性的一面。因此,如何趋利避害、因势利导,且从深层次进行体制改革,是“抢人大战”冷思考的着力点。通俗来说,对人才不仅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用得好。

(一)找准城市发展定位

如何更好地引进人才?最重要的是考虑适用性,打破马太效应,找准城市的特色,找准适合自己的切入优势点,而不是跟风抢占,忽略城市本身的发展定位。当前,各地都在强调“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引进高端产业”,但是对其需要或应当优先发展的产业不够清楚,各地产业战略的同质化导致引进人才策略的跟风盛行。各地在产业转型的潮流中,如果不能找准立足的一席之地,那么对于引进什么样的人才模糊不清,产业与人才政策就无法协同发展,难以迈向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发展的较优道路。

(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比起用政策吸引人,留得住人更重要。一个城市的“舒适度”是人们愿意留下的关键,而这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办事效率、交通状况等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有关。根据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现代社会的流动性消减了部分的社会挫败感,需要扩大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以应对现代化过程本身带来的不稳定性。因而,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减少利益分配的不公是首要且治本的,借此契机对户籍制度、社保制度、财税制度以及政区制度等进行改革则更为重要。

(三)强化制度的可持续性

“抢人”不是一劳永逸,能否使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是发展的长期问题。建立人才激励机制,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人才自身发展与城市发展相结合,需要双方都明确彼此的定位及共享的信息,共同致力于协同发展。从人才政策的制度化角度考虑,应在整个城市治理体系中强化人本理念,设计系统的科学的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及治理中。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人口人才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人才云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2021版正式启用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促进内外贸易 创新公共服务
政府购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人口最少的国家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