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 冠
对于“70 后”“80 后”来说,进名校、入外企、做公务员,不管出身如何,通过个人的拼搏总有机会踏上父辈们期待的那种中产阶级生活轨迹。而我们的孩子,面临的环境和竞争会远远超出我们这一代人的经验可以理解的范畴。未来是一个高度关联、无孔不入的智能世界。以往依靠智商和经验的工作岗位早晚会被计算机和机器人替代。无限存储和3D设备已经走进家庭。想搜索一下要通过技术克服人类语言之间的障碍需要多少年,才发现今年已经诞生了可以实时翻译的手机工具……
到底未来世界的主人翁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让我们认真地想一想。
一开始我先来谈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ation是怎么来的。我在新东方讲过词汇,这个单词是苏格拉底发明出来的,是三个词根的拼写,前面那个“E”是向外的意思,“duce”是引导,“tion”是名词,引导出来。所谓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长成自己的样子。
我讲个故事,阐明“leadingout(引导出来)”这样一个好的想法——
美国的一个联邦法院,前边坐着两个人,一个是4岁的黑人小姑娘,一个是她的母亲。她们很高兴地举着一张报纸,上面写的字是:最高法院今天禁止了在中学里面发生的种族隔离制度。这张照片拍摄于1956年,在那一年小姑娘想去自己社区的白人学校被拒绝,因为当时白人学校和黑人学校是不能混合的。她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愤而起诉。官司一直打到了美国的联邦法院,六位大法官坐到一起讨论,把黑人和白人隔离开来到底是否违背了美国的宪法。这也是心理学第一次作为测量学科被引证。通过实验看到,当把白人和黑人隔开来,虽然孩子只有四岁,但依然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白人比黑人好。于是这些大法官就做了一个定论,这也是美国很著名的1956年教育法案。
这个法案的执笔人叫布朗,布朗法官第一次清楚地在法律文件中阐明了教育的观点: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注意,是他本人的幸福,不是他家的,不是他们学校的),而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热泪盈眶,终于有一个人告诉我:我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不是为了使我成为一个社会机器的螺丝钉,而是为了leadingout,让我心里那个最好的自己走出来。教育应该倾听孩子的声音,帮助他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在未来生活中找到他要的幸福。
现在我们的教育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我要问的是: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各位有没有意识到,今天的小学生真正在人生的顶峰、最需要小学所教的能力,是什么时候?其实不是高考的时候,而是35岁的时候,这一辈子他在职业最顶峰的时候,最需要运用一些从小到大学习的人际技能。所以今天所讲的人才,是要适应他35岁也就是2040年的社会,而不是适应18岁高考时候的人才。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今天的孩子到那个时候在追求怎样的生活?有没有可能其实每一个小孩都没有输在起跑线上,未来其实是一场游泳比赛?我们努力让他拼命奔跑,但是其实未来可能不需要跑步,可能出现一个全新的规则。
第一个改变是从信息时代转向概念时代。棋王大战深蓝电脑,就是一台计算机跟一个棋王下了6盘棋,现在是3:3还在下。再来看另外一个事件,四年前富士康公司痛定思痛,决定把整个富士康机器人化,这些机器人24小时不眠不休也不会跳槽又不会抱怨,还不会要求涨薪。
很多重要工作,在未来20年会被电脑取代,而到那个时候,所有做这些工作的人都有可能失业。比如,现在很多人都想当银行柜员,5年、10年之后,这个职位会越来越少,如果你没有别的技能,会非常尴尬。
逻辑分析能力是信息时代的核心,概念时代的核心是什么呢?是高概念化、高感性。举个例子,麦肯锡是全世界最大的企业咨询公司,1993年员工有67%是MBA,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41%。现在10年过去了,还在继续下降,是什么人取代了麦肯锡这些头脑一流的MBA呢?是MFA(Master of Fine Art),就是艺术硕士。麦肯锡意识到,他们的调查报告必须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于是很多MFA慢慢替掉了MBA。更加有趣的是——有几个公司现在很火,一个是苹果,苹果靠什么,靠程序员,靠工程师吗?不是,靠的是好的理念,这是不是靠概念取胜的呢?第二个是小米,小米靠什么?小米背后没有很庞大的产品工厂,它的核心是依靠粉丝营销和参与感,这是不是靠感知来运作的,是不是靠逻辑呢?再比如海底捞。信息时代向概念时代推进的时候,那些原本仅靠知识和逻辑工作的人,基本逐渐会被电脑替代,越来越贬值,而那些只有人能做的工作,才能真正做起来。计算可以被电脑完成,但是创意不能。
第二个改变就是改变会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测。2010年,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年。97年,世界五百强是40年,世界一千强是30年。而你们的职业生涯有多长呢?如果25岁参加工作,65岁退休,那就是40年。这意味着如果你一毕业就创业,一创业就创成了世界五百强,那么在你退休的那一年,公司正好倒闭了。所以当世界五百强都只有40年寿命的时候,你就会明白,未来的孩子不可能不换工作,他这一辈子一定会换5份~7份工作,而且换两到三个行业。其实不仅公司寿命短,行业的命运也如此。一辈子在一个公司、一个行业会变得越来越难,这个时候如果还教他在大学期间做好一个专业,是不是有可能是对他的诅咒和坑害呢?
第三个改变是以幸福与自我实现为核心的人生观。比较一下中国和美国的GDP:2008年中国人均GDP是 3400美元,2013年是6470美元,预计到2016年的时候中国人的人均GDP到 8000美元,2025年中美的GDP就会接近,2040年就会持平。但是很遗憾,从1994年开始,中国人的平均幸福感就没什么明显上升,甚至有几年还出现了下降。这一点我想不用给数据,大家已经有感觉。
为什么3000美元和8000美元这两个数据这么重要?因为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察发现——3000美元是一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界限,意味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挣脱了贫困,开始过得小康和幸福,所以中国大概是2008年的时候过上了小康生活。8000美元也是经济学上公认的一个拐点,在这个点之后,幸福和经济收益没有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再过一两年我们不管怎么挣钱,都不会过得更加幸福。我们的幸福感不会随着我们的收入上升。
所以下一代人,一定不会像我们这代人,追求房子,追求安全感,追求生存,追求赚钱。他们追求什么?他们会代替我们开始追求幸福——我们这一辈子觉得有点儿奢侈的话题。这其实也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层次分成三个:底层的生存、中间的社交和高层的自我实现。人的主要需求是出现在14岁~18岁这段时间,他的需求会慢慢固化下来。60后主要是什么需求?他们的童年经历了自然灾害,经历了“文革”的前期,所以这拨人最核心的就是生存需求和尊重需求。70后不太一样,70后前半段的人存在着理想主义,因为那时候谁都穷,但后半段的人就开始下海了,开始追求成功,所以70后是中国最纠结的一代人,一会儿特别浪漫主义、诗意,一会儿又只顾着挣钱,是最纠结的。
讲到现在,你觉得你的教育符合这个年代吗?你对孩子的教育,真正能够让他们胜任这么一个年代吗?胜任这么一个理性减退、概念增加,专业、行业、职业都迅速变化,真正追求幸福,而不是追求成功的年代吗?
第一个是从理性到感性。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说未来有六种技能: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还有你需要会玩儿,你需要找到意义感。简单地说,2040年当我们和美国的人均GDP扯平的时候,活得很好的人应该是这样:有品位,会讲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儿,会玩儿,而且有点儿自己的小追求。
如果在上世纪90年代,可能家长们会建议儿女们选择公务员、银行柜员和土木工程师职位。因为有一技在身,有一个组织,有一个单位最安全。可能近些年家长会鼓励孩子们去读国际贸易、金融和计算机工程专业。但是在2040年,社会中最核心、最优秀的一群人,一定干着像产品经理、导演、旅游设计师这种人文和科技交融的职业,这种职业才是未来的大趋势。
第二个就是从规划到创造。我们先来看一个著名的案例,在1953年的时候,哈佛大学做过一个关于目标对于人生影响的调查,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目标清晰但比较短期,3%的人目标清晰且长远。过去了25年后,发现目标越长远的那群人,活得越好,3%的人成为顶层,27%的人活得很糟糕。但经过调查证实,这完全是一个从头到尾编出来的故事。编出来的故事为什么流传甚广?因为符合我们的希望,我们总是希望未来被计划、被设定,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很早就定下来,不要动。在我看来未来你给孩子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在所有需要做最重要决定的时候不让他做,小学不让他做,大学不让他做,媳妇不让他挑,房子不让他选,工作帮他找好了。于是到他35岁那年,真正面临他的职业变化的时候,你什么都不懂,而他一次都没有做过选择。所以在今天,一个真正恰当的人生态度是“适应比规划更重要”,我们鼓励孩子们定一个3年~5年的计划就足够了,要让他有极强的跨界整合的能力,保持好奇,拥抱变化,在恰当的时候可以创造自己喜欢的事业。
第三是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在一个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世界,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有幸福的能力。所谓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有些人可以把兴趣变成自己的热爱,还有些人找到工作背后的意义。所有这一切能让你觉得工作虽然不是最成功的,但一定是幸福的,因为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没有一个人看到自己是最成功的。
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有一个朋友是老师,有一天他在一个小吃店吃饭,进来一个中年人,提着一个小提琴,旁边跟着一个小姑娘,一看就知道刚参加一个演出,但这个小姑娘嘟着嘴不开心。原来这个小姑娘刚刚参加了小提琴的三级考试,没考过。她父亲就说,这个小提琴班,不是为了让你过级。爸爸就是希望有一天你长大了,爸爸不在你身边,你觉得不开心了,把琴箱打开,自己拉一曲,熟悉的音乐走出来,环绕着你,就好像爸爸还在你身边一样。我就希望你有一个这样的爱好,能在这个时刻陪伴着你。所以我想,让自己幸福的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在未来信息透明,不可能人人成功的世界,你一定要帮你的孩子拿到这个能力。
在生涯方面,如果有什么是最重要的问题,我觉得不是技术,也不是未来需要什么能力,而是你对于未来的信念是怎么样的。一切都是面向未来的,所以你对于未来世界的信念就是最重要的教育信念。如果一个家长、一个老师相信未来是善良的,就会教孩子们去打开可能性,去创造可能,去尝试更多,去体验精彩;但如果一个家长或老师相信未来是灰暗的,就会教孩子保护自己,开始死读书,熬过那些考试,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做一个老老实实又平庸的人。你对于这个未来世界的判断其实是关于生涯教育最重要的话题。
我有了自己的答案,这是我写给自己一岁女儿的信,我说亲爱的弯弯,希望你活得认真,活得精彩,跟自己比,希望你过上我从未理解、也未曾看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