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
[摘 要] 近年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推动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但传统的“学院—系(部)—教研室”垂直管理模式很难适应设计产业的发展新趋势和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新要求。以矩阵式结构组织的理念构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架构,并实施矩阵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更好地对接企业多类型、多项目并行的模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 鍵 词]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矩阵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7-0035-03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概述
自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6号文”发布以来,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等[1]这些核心理念不断深化改革。在这一进程中,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但要彰显艺术设计的特殊性、多样化、创造性等多重特质,更要体现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实践特性,因此,工作室的建立以及与之相适应教学模式的推行成了越来越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应有之举。
一般而言,高职院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的设立直接对应职业岗位,例如广告设计工作室、展示设计工作室、服装设计工作室、动漫设计工作室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据职业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工作室”为教学平台,以真实的设计项目或实践性专题项目为载体,在行业企业专家、一线设计师和学校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这种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训练、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都切合“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增强了专业技能,也加深了他们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提升了就业能力。
实践证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同时在带动专业与课程建设、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等方面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产教融合的新要求对传统工作室设置提出了新的挑战
知识经济全球化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创新主体结合在一起,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2]而就艺术设计本身而言,随着创意设计行业的新发展趋势,设计将不仅限于个人活动和单个产品设计上,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设计专业的交叉越来越明显,传统的专业界定日益模糊,如“智能家居”通过“物联网+室内设计+产品设计”实现了跨界,其他各类设计本体、介质及其传播等要素都与互联网工具产生关联,从而使传统设计专业之间概念日趋模糊。面对如此形势,如何在传统设计专业的设置界限类培养跨界和复合型人才是当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新挑战。面对新的发展、新的要求,高职艺术设计类工作室的设置与运转势必要进行改革,要能适应多方协同的要求,要能融入协同创新的大环境,要能组织综合设计项目的实施。
(一)工作室设置在协同创新中存在的组织结构问题
1.垂直式组织结构不利于对内协同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行的是“学院—系(部)—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模式,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组织担负着专业建设的重任。因此,工作室的设置与建设也是归于相对应的教研室。这种垂直管理模式稳定性强,但组成跨专业创新团队较困难,专业间的合作是松散的,不利于协同创新教学、科研、综合设计实践、校企合作等活动的开展,缺乏协作和信息交流,知识、资源共享难度大,效能较低。因此,高职院校的内部协同需要打破垂直式结构,推翻原有的院系、部门、专业的界限,建立扁平化组织,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
2.没有相应的工作室统筹管理部门,不利于对外协同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的设立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一个工作室对应的是具体的职业岗位,着重培养岗位核心能力。在学校的教学管理架构中,教研室统筹相应专业的工作室内涵建设,校级校企合作办公室、实训中心等部门也会依据职能统筹工作室的相应管理。但是,职能部门对工作室的管理侧重于行政化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项活动进行申报、审核、规范、统计、监督等方面,而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的是“职能部门+事业部”的矩阵式组织架构,对于具体的项目设置项目经理岗位。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没有项目统筹部门或者负责人跟企业的项目经理进行对接,无法与企业多类型、多项目并行的模式相适应,从而使得协同创新很难落在实处。
(二)矩阵式组织结构的引入
矩阵的概念是F·茨维基教授提出的一种建立系统结构来解决问题的方法。[3]矩阵式管理是在旧的纵向层次组织结构基础上,再建立一套横向组织系统,也可能最终由纵向、横向、斜向共同构建,形成了一个二维或多维矩阵的组织结构。[4]与直线式管理相对,以其灵活、有效的特点而被大多数组织接受。矩阵式管理模式也是将原本的“点”管理,现在变为扁平“面”管理;将原本的“线”流程变为“整体”性。[5]
总的来说,矩阵式管理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职能式和产品式(项目式)职能互补;二是加强横向联系,专业设备和人员充分利用,实现人力资源弹性共享;三是具有较大的机动性,促进各专业人员互相帮助,互相激发,相得益彰。
(三)矩阵式工作室架构的构想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围绕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健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制度;加强以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为主,主要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借鉴企业生产管理经验,引进企业矩阵式组织结构理念,在原有直线制专业教研室—工作室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增加横向的项目任务管理链,纵横两条管理链交错构建矩阵式教学团队。长期积淀的需求,又能以灵活的组织结构面对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并充分发挥机动灵活、协同工作能力强、资源共享性好、工作效率高等优势,从而保证专业建设在“长期积淀”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发展和进步。对学生而言,矩阵式教学可以将由不同工作室、不同老师带来的知识、技能通过矩阵式组合形成综合技能网络,可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使学生从对应A工作室、甲老师与对应B工作室、乙老师结合获得对应A、B工作室、甲乙老师的专业技能。从矩阵式网络中选取专业技能配对组合,既可将导工作室制教学优点成指数性扩大,亦可以弥补工作室制带来的技能单一、知识点相对独立无法综合应用以及不成系统等缺陷,并在团结协作中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品质。
(四)矩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根据矩阵式工作室架构的构想,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依托自身工作室,组建矩阵式教学团队,实施相应的人才模式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1.丰富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理念,建立矩阵式教学团队模型,为其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矩阵式团队构建与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更通过团队合作的不断磨合,提升效率力、管理力和協同力,将这样的理念带到教学中,也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3.提升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实施矩阵式人才培养,不仅为专业建设在政策和制度上给予了各项有利措施,更是为学生提供更宽更灵活的学习平台和学习内容,从而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4.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进行矩阵式人才培养改革,通过构建矩阵式团队,可以更好地对接企业多类型、多项目并行的模式,因此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可以得到更好的实施。
三、基于工作室视角的矩阵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路径
面对产教融合不断深化的新要求,矩阵式组织的独特优势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不谋而合。那么,就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该如何将矩阵式组织结构引入现有的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一)体制机制改革
1.学校进行顶层设计,支持组织变革
构建矩阵式工作室架构,将以“人”为核心的组织管理与以“事”为核心的业务管理相融合,势必涉及整个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工作管理制度调整,例如教学及学生管理模式、教师工作量计算与绩效考核等,各方面都要打破传统的常规管理。因此,学校必须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而学校领导对变革的强有力支持是推动变革、克服各种阻碍、获得成功的保证。
2.建立健全矩阵式工作室组织结构对应的管理机制
新的组织结构要求建立健全新的管理制度与之匹配,矩阵式组织架构建立的核心就是为了完成某一特定项目,最大限度地调配资源。因此,矩阵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就是要建立相应的项目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从而有效弥补单纯矩阵型组织结构的管理冲突、资源冲突等问题,协助团队负责人及团队成员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并和协同系(部)、企业等单位战略结合起来统筹各层次、多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促进深层次融合,进而提高各层次项目团队的工作绩效。
(二)组建矩阵式教学团队
1.确定组织结构
保留教研室、工作室的设置,负责日常专业建设、课程教学等工作;但是在综合设计、校企合作等具体项目中,由系统筹,各教研室抽调老师跟行业企业联合组成项目团队,并指定项目负责人。
2.明确权责分配
实施项目负责人制;并设置项目管理办公室,遵循设计项目实施的流程和规律,负责过程监督,教研室、工作室进行专业支持的协同关系。项目管理办公室进行多个项目运行、整个项目过程的监督和协调;项目负责人拥有充分的管理决策权,进行人员分工、进度安排、质量控制、费用预算、绩效考核等,带领项目团队高效完成任务。
3.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
针对校内教职员工,打破传统的课时量计算方法,建立体现教师的实际付出与绩效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包括:建立考核评价指标、标准化的过程评估和总体考核机制、正式的定期报告制度等,提升教师和企业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以“合作共赢”为理念,在学院体制机制创新的框架下,积极引进行业企业技术技能、管理策划人才,完善培养、工作和成果共享机制,使其能在教学及项目完成过程中得到发展。
4.加强培训学习
创新培训模式,改善培训条件,不断加强教学团队成员培训,促进中青年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和行业企业人员跟高职教育对接。同时,从项目锻炼、内部交流和外部培训三个方面入手,培养越来越多的教师胜任项目负责人,组建更多优秀的矩阵式教学团队。
(三)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1.搭建基于UCAN的课程地图
协同行业企业,导入“大专就业职能平台-UCAN(Career & Company Assessment Networ,职能判断评价系统)”,建设特色专业课程地图,设计课程及活动,培养学生UCAN专业核心能力,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及就业能力。
2.实训实习课程
跟行业企业共同建立工作室、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并共同制定科学、可行的课程标准,既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关联,更要积极引入设计公司的一线资讯、设计经验和运营模式,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
3.开设创新创业课程
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学全过程,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依托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指导学生创业;鼓励学生申报专利及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
(四)教学实施
1.大一学习专业平台课
根据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共同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大一开设专业平台课,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创新性。大二时,学生依据个人兴趣、条件申报专业工作室,通过考核进入工作室进行专业设计能力、职业技能的培训。
2.矩阵式工作室教学
每个专业根据职业岗位设置一系列工作室,要求每位老师和学生都进入工作室。原则上,每个工作室需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学生完成所有的设计课程。但是,老师自身的专业研究方向不同,他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需要将工作室制和矩阵式课程设置相结合,即把工作室置于矩阵式课程设置框架中,并承担专题设计或者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形成专题教学或者校企联合教学的授课方式。这种矩阵式工作室教学方式,依托综合设计实践项目,将不同工作室通过综合项目形成矩阵式、综合技能网络,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还使得学生从对应A工作室、甲导师与对应B工作室、乙导师结合获得对应 A、B工作室甲、乙导师的综合技能。
(五)质量保障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自我评估的内部保证机制;并引入政府、行业、企业和第三方,建立质量认证、质量审核、质量评估、社会评价等一系列外部质量评价机制;同时,采取动态调整机制,在评估的过程中发现目标有偏差,就修正目标;发现目标正确但措施不得力,就完善措施。
2019年1月,国发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从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建设多元办学格局、完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政策、加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督导评价、组织实施等七个方面制定了二十条具体措施,简称“职二十条”。《方案》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方位改革的方向,是未来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走向,是高职院校今后办好职业教育的根本遵循。
面对新机遇新要求,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依托政校行企合作大平台和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围绕文化产业、创意设计行业的发展,贯彻灵活、高效、协同的矩阵式管理理念,依据自身独特的办学优势,打破学校与行企业之间的壁垒,推动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课程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的资源整合,建立互联互通的矩阵式专业网络结构,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开发跨专业领域、设计实践与教学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和实训实习体系,制定跟市场接轨的教学标准,通过工作室与岗位的学习与实践,形成创意设计产业链,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区域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5.
[2]王哲.矩陣式组织结构在高校协同创新中的应用[J].高教研究,2013(2):77-78.
[3]沈勤.矩阵式管理应用于高校科研的理论观点与实践范式[J].高教论坛,2012(1):1-3.
[4]林木明,张万辉.矩阵式管理在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中的应用研究[J].发展研究,2015(5):126-128.
[5]陶俊清,邓姗姗.高校学生工作矩阵式管理模式透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18-19.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