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燕 杨明贵 赵永康 颜旭 文勇 殷丽琴 李兰 韩庆新
摘要 为了探索冬季大棚草莓白粉病生物防治适宜的药剂及浓度,以大棚红颜草莓为试材,选用碳酸氢钠、几丁聚糖、枯草芽孢杆菌3种药剂,每种药剂设置高、低2个浓度,以清水为对照对冬季大棚草莓白粉病的田间防效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碳酸氢钠、几丁聚糖、枯草芽孢杆菌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67.9%、79.1%、82.2%,防治效果较好的为枯草芽孢杆菌,其次是几丁聚糖,防治效果一般的为碳酸氢钠。同一药剂高浓度防治效果显著高于低浓度防治效果,表明在白粉病发生较重时,适当加大浓度有利于草莓白粉病防治。
关键词 草莓;白粉病;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17-0135-02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uitable concentration and pesticides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strawberry powdery mildew in winter greenhouse, sodium bicarbonate, chitosan and Bacillus subtilis were used to control strawberry powdery mildew in winter greenhouse. The average control effects of sodium bicarbonate, chitosan and Bacillus subtilis were 67.9%, 79.1% and 82.2%, respectively. The best control effect was Bacillus subtilis, followed by chitosan, and the control effect was generally sodium bicarbonate. The control effect of high concentration of the same pesticid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low concentration, which indicated that when powdery mildew was serious, increase of appropriate concentration pesticides was beneficial to the control of strawberry powdery mildew.
Key words Strawberry;Powdery mildew;Biological control
草莓屬蔷薇科草莓属植物,其果实营养丰富、色泽亮丽,富含糖类、膳食纤维、维生素、氨基酸营养成分,深受人们的喜爱[1-2]。近年来,设施草莓面积快速增长,设施草莓白粉病发生严重,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草莓白粉病在低温、高湿环境下发病严重,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一般导致减产20%~30%,严重时病叶率在45%以上,病果率在50%以上[3]。生产上主要使用三唑酮、百菌清等化学杀菌剂防治草莓白粉病,长期使用容易产生抗药性,也会影响食品安全[4],因而探索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对大棚草莓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溶于水时呈弱碱性,用于番茄灰霉病[5]和烤烟白粉病[6]的生物防治,几丁聚糖是具有一定诱抗作用的生物农药,用于黄瓜白粉病[7]、莴笋霜霉病[8]的生物防治,枯草芽孢杆菌则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微生物农药,曹春霞等[9]和彭燕等[10]将其用于草莓白粉病的防治。
笔者选用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几丁聚糖、枯草芽孢杆菌对大棚草莓白粉病进行防效试验,旨在为冬季大棚草莓白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草莓品种为红颜。
1.2 试验设计
选用3种药剂和1个清水对照,每种药剂设置高、低2个浓度(表1)。共7个处理,每个处理10 m 2,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
试验于2018年12月在成都市农林科学院草莓3号大棚内进行,红颜草莓于2018年9月3日移栽,12月中旬白粉病普遍发生,12月17日进行第1次施药,采用喷雾器按照施900 kg/hm 2药液的用量均匀喷施于整个植株,连续施药3次,每次间隔7 d。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每个处理挂牌15株,分别于第1次药前及第1、2、3次药后7 d调查每株的总结果数、病果数、总叶数、病叶数以及白粉病发病情况。叶片病情分级标准[11]: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5%;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病叶率、病果率、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计算公式:
病叶率=病叶数/总叶片数×100%
病果率=病果数/总结果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
防治效果=[1-(CK药前病情指数×处理药后病情指数)/(CK药后病情指数×处理药前病情指数)]×100%
于第1、2、3次药后7 d调查药害情况,药害分级标准[12]:-.无药害;+.轻度药害,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明显药害,可复原,不会造成作物减产;+++.高度药害,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均造成一定损失;++++.严重药害,作物生长受阻,产量和品质损失严重。
1.4 数据分析
利用DPS 7.05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对病果率、病叶率的影响
试验期间棚内湿度偏高,白粉病发生较重。由图1可知,病叶率和病果率由低到高依次是处理⑥(枯草芽孢杆菌高浓度)、处理⑤(枯草芽孢低浓度)、处理④(几丁聚糖高浓度)、处理③(几丁聚糖低浓度)、处理②(碳酸氢钠高浓度)、处理①(碳酸氢钠低浓度)、处理⑦(清水对照),表明3种药剂中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后的草莓病叶率及病果率最低,其次是几丁聚糖,最后是碳酸氢钠,而同一种药剂内高浓度处理的草莓病叶率及病果率均低于低浓度处理。
2.2 不同药剂防效比较
由表2可知,药前各处理的病叶率、病果率及病情指数较高,白粉病发病较严重。第1次、2次、3次施药后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48.7%、68.8%、76.4%,第1次施药后防治效果一般,防治效果随施药次数增加而增加,表明在白粉病发病较严重时,需要连续多次施药才能控制。不同药剂防治效果比较可知,碳酸氢钠(处理①、处理②)、几丁聚糖(处理③、处理④)、枯草芽孢杆菌(处理⑤、处理⑥)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67.9%、79.1%、82.2%,防治效果较好的为枯草芽孢杆菌,其次是几丁聚糖,防治效果一般的为碳酸氢钠。同一药剂不同浓度的防治效果比较可知,施药3次后,同一药剂高浓度防治效果显著高于低浓度防治效果,表明在白粉病发生较重时,适当加大浓度有利于提高防治效果。
2.3 药剂安全性
调查表明,与对照相比各处理均未出现药斑、叶片发黄、植株矮化、生长受到抑制等现象,表明该试验的5种药剂在试验浓度下,对草莓植株安全,无药害现象产生。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几丁聚糖的防治效果较好,同一药剂高浓度防治效果显著高于低浓度防治效果,因而在生产中白粉病发病较重时,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和几丁聚糖进行生物防治,枯草芽孢杆菌可选用该试验的高浓度2 250 g/hm 2,几丁聚糖可选择该试验的高浓度3 000 mL/hm 2,连续多次施用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多种生物防治的药剂尽可能交替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该试验选用碳酸氢钠是因其产生的弱碱条件能使白粉病的分生孢子难以发芽和形成,使新的分生孢子失去浸染能力[5],但在该试验中防治效果一般,其可能的原因是施药时白粉病发生较重,在白粉病初发阶段施用效果可能更佳,也可适当加大碳酸氢钠浓度、缩短施药间隔天数继续进行试验,以获得碳酸氢钠防治白粉病的最佳浓度和间隔天数。
白粉病是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以预防为主,应综合应用各种措施进行防治。如选用抗病新品种、科学育苗、进行水旱轮作等切断白粉病传播途径,在白粉病初发期及时防治,尽量选择生物农药,确保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 雷家军.我国草莓生产现状及展望[J].中国果树,2001(1):49-51.
[2] 陈卫平.不同草莓品种果实品质的比较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9):46-48.
[3] 杨联伟.草莓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J].烟台果树,2005(3):15-16.
[4] 刘博,傅俊范.草莓白粉病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7(2):20-23.
[5] 余朝阁,王野,隋心意,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对番茄壮苗和灰霉病的防治作用[J].中国蔬菜,2018(12):29-32.
[6] 毛春堂,韩智强,李忠环,等.有机种植模式下几种药剂对烤烟真菌性病害的防治研究[J].植物保护,2012,38(2):175-177.
[7] 罗明.0.5%几丁聚糖可溶性液剂防治黄瓜白粉病效果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6):61.
[8] 易圖碧,杨运东,李兰.生物农药几丁聚糖田间防治莴笋霜霉病的效果[J].长江蔬菜,2016(18):73-74.
[9] 曹春霞,龙同,陈贤亮,等.枯草芽孢杆菌防治草莓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0):4188-4189.
[10] 彭燕,冯清拔,伍书钦.枯草芽孢杆菌防治草莓白粉病的田间试验[J].热带农业科学,2016,26(11):87-90.
[11]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137-139.
[12]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生测室.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