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 焦秀洁
摘要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作为首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肩负着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积累经验,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示范的使命。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中的科技支撑共性与特性需求,以期探索符合中国国情、体现高原特点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建设思路,为国家公园的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建议。
关键词 国家公园;三江源;科技支撑;需求
中图分类号 TU986.5 +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17-0071-03
Abstract Establishing the national park system i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As the first national park, the pilot project of ThreeRiverSource National Park system shoulders the mission of accumulating experi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and providing demonstr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park.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we put forward the commonness and characteristic demand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RiverSource National Park, so as to explore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ideas of ThreeRiverSource National Park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ateau, which provide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park.
Key words National park;ThreeRiverSource;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Requirement
建立國家公园体制是国家战略,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近年来,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虽然取得了进步,相关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虽有很大进展,但也滞后于现实发展,存在研究方法比较缺乏、研究深度不够深入的问题,难以满足国家生态保护体系建设与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需要。
国外的国家公园管理主要有3种模式,分别是中央集权型(如美国、挪威等)、地方自治型(如德国、澳大利亚)和中央-地方共治型(如日本、加拿大等)。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虽然可以借鉴他国建设与管理国家公园的经验,但由于国情的差异,不能完全照搬,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本土特色的国家公园建设模式。我国国家公园的发展历程及研究可分为国家公园理念借鉴、理念引入和地方探索、国家推进发展3个阶段[1]。期刊、报纸等发表的关于国家公园的文章5 000余篇。众多专家学者围绕国家公园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2-8]。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在青海启动试点,迈出了体制改革的第一步。第一批国家公园除了三江源外,还包括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湖北神农架、福建武夷山、浙江钱江源、湖南南山、北京长城和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9] 。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区,是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敏感区,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重要地区”。三江源国家公园又有其独特性,维护其水源涵养以及稳定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尤为重要[10]。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肩负着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积累经验,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示范的使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要在立足本地实际、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高原特点的新路,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和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探索新路径。
1 三江源国家公园科技支撑存在的问题
三江源国家公园包括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 个园区(图1),总面积为12.31 万km 2,介于89°50′57″~99°14′57″E,32°22′36″~36°47′53″N,占三江源国土面积的31.16%,其中冰川雪山833.4 km 2、河湖和湿地29 842.8 km 2、草地86 832.2 km 2、林地495.2 km 2(图2)。涉及治多、曲麻莱、玛多、杂多4县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辖区域,共12 个乡镇、53 个行政村[10]。同时,三江源国家公园是10余万藏族同胞的世居之地,藏传佛教教义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维持该地区发展与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科技支撑是国家公园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国家公园建设中决策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保障。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在建设过程中没有现成的成熟模式可借鉴。科技支撑存在只看重当前需求,追求成果和效益短平快的现象,而忽视了长期和前瞻性需求。国家公园建设中的科技支撑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缺乏针对性,需要坚持实践和不断探索。
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其科技支撑需求主要针对体制机制、生态保护关键技术、生态机理和生态监测、信息化等方面,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 对策与建议
2.1 三江源国家公园科技支撑共性需求
2.1.1 开展本底调研。
开展生物物种名录、分布与生存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研究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具体分布;开展生态系统与重点物种的定点、定期监测与临时、流动监测体系的初步建设;开展大型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和分布的调查与监测;搭建野生动物疫病及人畜共患病監测体系与网络;开展野生动物与人类冲突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等工作。
2.1.2 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利用星-空-地一体化监测新技术,整合气象、水土保持、土地、林业等行业监测网站,建立地面监测、空中监测及卫星遥感监测平台;摸清水文、生态、生物、人类活动、土壤、冰川冻土、湖泊湿地、植被群落结构与生产力、人口、野生及家养动物数量等基础资料。
2.1.3 搭建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
在前两项工作的基础上,搭建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提供与时俱进的依据。
2.1.4 搭建合作发展平台。
鼓励和促进发展有关国家公园建设的科学技术研究,鼓励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规划设计、科研监测、社区共建,依托科研院所、大学及智库组建专门科研机构。调动和发挥专家学者咨询参谋作用,为国家公园建设与发展提供广泛技术和学术支撑。
2.1.5 开展环境承载力评估工作。
通过对国家公园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的分析调研,对国家公园的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估。例如,开展现有野生动物和家畜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的调查,并进行评估与风险防控。以此为国家公园功能区的合理划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2.1.6 建立永久性生态保护区,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在国家公园建设和保护中,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制度和行政措施,以确保生态保护的力度。大力培育和推广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优良林(草)种,推广造林适用技术,促进生态环境向集约经营、科学管理和高起点、高水平方向发展,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1.7 生态的自然修复与人工辅助相结合。
在大区域要加强封育管护,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以生态修复为主,同时采取封禁管护、围栏封育、划区轮牧、退耕还林(草)等生态修复措施,加速生态自我修复的进程。
2.1.8 构建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平台。
通过规划路线、研讨活动内容、制定组织实施机制等有序开展生态旅游和自然体验。以实践为指导,制定与实施生态旅游中科学知识普及和传播的规范,搭建生态环境科研基地。
2.1.9 研究生态系统的功能演变机理。
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升对生态系统演变机理、生态安全格局及气候变化影响等关键领域的认知能力。就三江源国家公园而言,三江源涵盖众多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草甸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河水生态系统、微生物生态系统等,分析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特点;研究优势及建群物种的特点及高寒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退化草地植物物种的组成特点、草地退化的过程和机理等。加强学科之间、部门之间的合作,不断探索协调发展的模式,梳理生态系统功能与可持续性管理的关系,为其生态保护和建设奠定理论基础,并指导实践。
2.1.10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
以珍稀、特有、濒危重点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和植物为主,因时因地制宜,制定保护策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着力提升自然保护区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2.1.11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通过纸媒、网媒等各种途径广泛宣传保护环境与改善生态环境的紧迫性,使广大干部群众认清形势、统一认识,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生态公民,不断增强全民保护湿地的意识、管护森林资源的责任感、治理并恢复草地生态的自觉性, 形成群众主动保护、有序扩大社会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建氛围,实现国家公园建设成果全民共享。
2.1.12 建立国家公园的技术规范和国家标准。
完善国家公园的建设体制机制和政策咨询机制。鼓励以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等形式的阶段性成果的产出,调研、跟踪、服务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国家生态保护地体系建设的进程,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并建立国家公园技术规范和国家标准。
2.1.13 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强化科研经费支持,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开展项目执行和管理成效评价,整合科研基础设施和资源,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和普及。
2.1.14 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
进一步增强风险防范和管理意识,不断强化灾害应急能力建设,加大对气候变化的监测、风险评估与预警预测,结合国家公园当地实际,增强水资源、生态系统和农牧业等敏感行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2.2 三江源国家公园科技支撑特性需求
2.2.1 世居民族和藏传佛教在国家公园建设中的作用。
藏传佛教思想与现代保护理念存在差异点,应用现代保护理念来完善世居民族在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的思维转变、促进科学知识和保护理念“本地化”;通过在世居民族中选派生态管护员,参与并逐步主导生物与生态系统监测,形成一定比例的居民参与度,从而推动三江源国家公园公众科学的发展。
2.2.2 加大生态移民力度,助力农牧民脱贫致富。
适当增加生态移民区域,妥善安置移民,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并培育龙头企业,逐步增加移民收入。从实际出发,按照以草为本、以大畜牧业安置为主的原则,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将保护环境同消除贫困联系起来,对源区居民予以适当补偿,调动其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2.2.3 开展高原动植物独特适应性研究。
完善高原特有、珍稀和濒危大中型哺乳动物、鸟类的行为和生物学基础资料,高原生物对高海拔、低气温、高辐射、冷季长和生长季节短等环境因素有其独特适应性,针对独特且稳定的生物性状,采取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手段进行基因资源挖掘和关键基因功能验证。
2.2.4 开展高海拔地区野生动物管理模式的集成与创新工作。
三江源国家公园有独特的野生动物资源。开展雪豹、狼、棕熊、藏狐和小型猫科动物保护的同时,要做好人兽冲突的协调;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藏原羚等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相较而言数量多、分布广,应开展其物种数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动态平衡的预测与管理。
2.2.5 发展现代畜牧业。
加强现代家庭牧场建设,建成标准暖棚舍饲养畜、围栏草场划区轮牧、人工饲草料种植储藏、水电路条件配套的基础设施,实现“人居有住房、草地有围栏、牲畜有棚圈、冬春有贮草”的目标,提高牲畜生产率。同时加强牧民培训,提高牧民生产技能。
2.2.6 开展基于原生草地畜牧业的特性研究。
研究生态补偿机制对减畜的实际作用;围栏拆除后,建立有效的游牧制度;藏族传统游牧方式與定居点距离远近,不同类型草地禁牧制度及其恢复或者部分恢复的可行性;基于返青期休牧的放牧制度的原理、优化及应用;以草定畜,冬季饲草储备阈值估算;高寒牧区家畜冷季掉膘状况缓解中的关键因素;人工草地建植的生态学效益评估,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人工草地和农田如何有序退出及其替代措施;国家公园物质输入与输出模式及生态学效益研究等。
2.2.7 构建水资源立体研究体系。
综合考虑空中水资源的开发与地表水资源的调配、利用,逐步形成空中水与地表水、地下水相结合的三层立体水资源研究体系。如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水资源涵养模式的特点,降雨量变化对其的作用,三江源河流营养物质输出特点及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研究。
3 结语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肩负着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积累经验,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示范的使命。在三江源国家公园自身的建设和长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科技支撑的需求应建立在对其生态系统过程和原理理解更加透彻的基础之上,平衡共性与特性需求,不断与时俱进、完善理念,加强对其山水林田湖草重要生态系统的永续保护,处理好当地牧民群众全面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社会和生态相互促进的良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芳林,王梦君,李云,等.中国国家公园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3):17-27.
[2] 唐芳林.中国需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公园[J].林业建设,2014(5):1-7.
[3] 曾贤刚,吴倩艳.国家公园怎么建? 怎么管?[J].环境经济,2015(8):20-21.
[4] 吕植.中国国家公园:挑战还是契机?[J].生物多样性,2014,22(4):421-422.
[5] 欧阳志云,徐卫华.整合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依法建设国家公园[J]. 生物多样性,2014,22(4):425-426.
[6] 钟林生,邓羽,陈田,等.新地域空间——国家公园体制构建方案讨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1):126-133.
[7] 唐小平,栾晓峰.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J].林业资源管理,2017(6):1-8.
[8] 毕艳玲,冯源.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则:以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8):64-65,68.
[9] 张修玉.加快编制国家公园总体规划[N].中国环境报,2018-01-26(003).
[10]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通知:发改社会〔2018〕64号[A/OL].(2018-01-17)[2019-01-15].http://www.gov.cn/xinwen/2018-01/17/content_52575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