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晓慧
在炮火硝烟的革命战争年代,山东人民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铸就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对于红色基因传承,山东深感责任重大,致力于盘活红色资源,弘扬沂蒙精神,让红色文化新起来、活起来、兴起来,在研究阐发、公共普及、提升能级上不断探索实践。基于红色资源的“培根铸魂”行动,已成为齐鲁大地的普遍行动。
以情动人,构筑精神家园
6月20日,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回到“家乡”沂蒙山,于临沂大剧院火热开演。150分钟的演出,掌声此起彼伏,观众们热情高涨,演职人员同样意气风发。
山东是革命老区、红色热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深厚。如何用艺术思辨、提炼和诠释红色精神,山东正在做积极探索与实践。这部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临沂市委、临沂市人民政府联合出品,山东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原创民族歌剧,自2018年12月首演以来,观众已达数万人。
“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是该剧的创作初衷。这次回临沂演出,是为了告慰长眠于沂蒙大地的先烈们,更是为了向沂蒙人民交上一份精彩答卷。”《沂蒙山》艺术总监、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张桂林说。
无独有偶,6月17日晚,根据真实事迹改编的民族舞剧《乳娘》也回到故事发生地——威海,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倾情献演。演出过后,该剧导演、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院长、教授、山东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傅小青第三次带领学生们参观了胶东育儿所,“每一次来,都会泪流满面”。有了源自内心的震动,才有了创作的冲动。
红色历史题材是主题出版领域非常抢眼的一个板块。血脉中流淌着红色基因的山东出版集团,以出版人的责任担当和专业素养,对红色文化的丰厚思想内涵,正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深度开掘和当代解读。《沂蒙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研究》《红色乳娘》《给孩子讲时代楷模的故事》《追梦,奋斗的中国人》等优秀图书相继问世。在此过程中,山东出版集团在强化策划、深化内涵的同时,还创新多种形式,让红色题材有了喜闻乐见的形式。
作为沂蒙精神发源地、红色基因富集区,临沂开展“说沂蒙、唱沂蒙、写沂蒙、画沂蒙、演沂蒙”等系列活动有声有色、如火如荼,推出了现代柳琴戏《沂蒙魂》《崔家沟》,舞台剧《沂蒙组歌》《巍巍大青山》,芭蕾舞剧《沂蒙情》,电影《渊子崖保卫战》等文艺精品130多部。除此之外,临沂还开展了“口述沂蒙抗战历史”活动,出版了《沂蒙抗日记事》《沂蒙革命根据地志》《沂蒙抗日英烈》等20多种图书资料。
以史鉴今,用好红色“家底”
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共产党宣言》纪念馆、王尽美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烈士陵园、胶东革命纪念馆等2449处革命遗址,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山东大地上。这些革命遗址,可谓山东弥足珍贵的红色“家底”和红色“名片”,凝聚着老一代山东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更是新一代山东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为了保护好革命遗址,全省党史部门发动4000多名普查人员,普查摸底、建立台账、掌握家底,还通过访谈、制作影像资料等方式,抢救性搜集老党员、老支前、老战士、老模范及英模人物的口述史、回忆录,为研究红色文化提供珍贵史料。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尤须用好红色“家底”。全省各地在用好红色“家底”、讲好红色故事上,各显神通,精彩纷呈。在位于蒙阴县垛庄镇的孟良崮革命烈士墓区,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烈士碑亭旁,一位解说员正声情并茂地讲述烈士陈若克母女英勇就义的故事:“日军把陈若克绑在马背上,把刚出生的婴儿装进了一条马料袋子,孩子被马草扎得拼命哭喊,陈若克的心都碎了……”故事感人肺腑,学员热泪难抑。作为沂蒙精神弘扬先行区的临沂,建成了沂蒙党性教育基地,把沂蒙精神纳入党员干部政治生活“必修课”。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让孩子们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红色基因是要验证的。2019年以来,山东依托近1200个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让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当好传承“园丁”,在孩子们内心播下爱国爱党爱人民的种子。这些由“五老园丁”担纲的主题教育活动以及小小讲解员、小小志愿者等活动,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革命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红色遗产、刻印在书籍里的激扬文字更加生动鲜活,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着丰厚的精神滋养。
盘活红色资源,离不开对沂蒙精神的研究和阐发。近年来,作为沂蒙精神重要研究陣地之一的山东省委党校,致力于推动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承担了中宣部重大委托项目《沂蒙精神与党群关系研究》,完成了系列省社科规划沂蒙精神研究专项,还主办或承办多次高层次沂蒙精神研讨会等。除了科研、咨政成果突出,省委党校还致力于做好沂蒙精神的教学工作,在主体班次设立沂蒙精神专题,在各个班次开展沂蒙精神现场教学。沂蒙精神的研究人员,也成为沂蒙精神主讲者,党建教研部党性教育教研室主任翟红芬就是其中一位。她非常注重沂蒙精神在年轻人群的传播和普及,经常给大一新生讲述沂蒙精神,也曾给省街舞协会时尚、新潮的青年交流过沂蒙精神的精髓要义。在她看来,沂蒙精神针对年轻一代的传播和宣讲,十分必要,不可或缺。
以事感人,书写榜样的力量
山东大地上特别是沂蒙大地上诞生过无数的英雄故事,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创作土壤。2018年4月,编剧赵冬苓带领主创人员来到沂蒙山,这也是她继电视剧《沂蒙》、电影《斗牛》之后再次深入沂蒙山,为《梦想沂蒙》进行创作采风。这部鲁剧以全国重大典型、“时代楷模”王传喜为原型,展现了优秀农村党员干部典型事迹。现实中的王传喜,带领兰陵县代村党员干部群众奋斗19年,将一个负债380多万元的落后村,发展成为集体经营性收入1.1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6.5万元的乡村振兴“排头兵”。
除了王传喜,沂蒙大地上还涌现出乡村致富带头人刘嘉坤和梁兆利、新时代企业家楷模赵志全、“中国武警忠诚卫士”张楠、优秀乡镇党委书记许步忠、武警特战军官一等功获得者王成龙等时代人物。临沂是“红嫂精神”的发源地,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沂蒙“红嫂”群体都是最闪耀的一群女性形象。2018年12月16日,临沂市以李秀莲、戚洪桂、于爱梅、朱呈镕为代表的“沂蒙新红嫂”(群体)荣获“山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感动山东人物”称号。
“沂蒙精神随时代脉动,在不同时期都能焕发勃勃生机,出现成风化人的这种现象,说明沂蒙精神的价值是突破地域、跨越时空的。”在山东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党性教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翟红芬看来,沂蒙精神的核心要义、承载的价值是永恒的,尽管时空变化、时代变迁,沂蒙精神依然会焕发新的光彩。
诞生于沂蒙老区,长成于齐鲁大地的沂蒙精神,经过几十年磨砺和积淀,已内化为山东的文化基因,成为山东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不断涌现楷模人物,已先后发布“齐鲁时代楷模”事迹达12次,全省“中国好人榜”入选数量、推荐好人线索数量连续4年位列全国第一,充分展现了山东人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