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芳
[摘要] 目的 研究层级护理管理对于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 选择从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0例冠心病患者纳入该次研究工作,按照数字随机分方式将其划分成两组,命名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有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接受层级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生活质量。结果 经比较,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护理质量与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层级护理管理应用于冠心病患者临床护理中,能够对不同层级护理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能加以明确,使其工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不断提高服务意识,优化个人业务水平,使得护理工作质量与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关键词] 层级护理管理;冠心病;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7(c)-0095-03
冠心病即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血管腔狭窄和堵塞,或者是冠状动脉功能性变化出现心肌缺血而引发的心脏病[1]。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冠心病临床发病几率与死亡几率也随之提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在临床治疗中,采用科学化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使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与复发率風险下降。长期以来,传统护理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当地人们的健康需求。目前,结合临床护理岗位的职责差异与护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合理落实多个层次的护理管理,一定程度上创新了医院科室护理管理工作[2]。由此可见,将2017年12月—2018年12月该院4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并分析层级护理管理对于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及40例患者家属知情后开展研究,随机将该院4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实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
实验组20例患者年龄为55~82(74.75±2.73)岁,男女分别10例(50%)、10例(50%)。配备护理工作人员14名,9名护士、3名护师、1名主管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
对照组20例患者年龄为54~84(74.80±2.69)岁,男女分别为11例(55%)、9例(45%)。配备护理工作人员12名,8名护士、2名护师、1名主管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
纳入依据:①自愿参与研究;②经临床检查确诊为冠心病。
排除依据:①合并其他躯体疾病;②老年痴呆;③临床资料不完整。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资料,如年龄、性别、护理人力资源状况,经对比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明显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患者需卧床休息并进行吸氧治疗,对饮食进行合理规划并对患者体重进行控制,对病情进行实时观察。
实验组接受层级护理管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层级护理小组创建。与科室护理人力资源具体状况相互结合,对护理工作人员年龄、职称、临床工作能力、工作时间、学历等信息进行分层次管理,主要包括4个层次,即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以及助理护理,对层级不同的护理工作人员职责与工作内容加以确定[3]。
②层级管理措施。落实护理层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护士长主要负责对科室的护理工作状况进行客观评估以及监督,对护理工作问题予以及时发现,进而对对策进行科学化制定。而责任组长的工作就是承担科室护理工作,主要内容就是对护理方案进行拟定,并合理指导护理工作人员。对于责任护士而言,则要负责护理工作项目的操作,与患者病情及医生诊断结果等相互结合,开展护理工作。作为助理护士,主要负责患者检查与用药指导工作[4]。
③排班机制。在层级护理管理工作开展中,为减少交接班次数,不断优化安全系数,将每班责任小组分成3组,要求值班的人数不低于6人,与具体情况结合并进行调配。
1.3 评价指标
对实验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生活质量进行比较和分析。院内自制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表,并针对护理质量、满意度实施调查。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参考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表。
1.4 统计方法
文中涉及的有关数据在计算以及整理时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经比较,实验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临床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对比
根据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对比结果可知,实验组病房管理、护理文书书写、护理操作情况、健康知识普及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通过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了解到,实验组健康状况、精神健康、生理机能、社会功能与情感职能评分均比对照组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层级护理管理主要结合护士的层次与个性特长等差异,针对层级不同的护士为其安排相应的管理工作,并根据护士的岗位能力、学历、职称和综合能力评价等对层级护士加以设立,对不同层级护士的任职资格、工作流程、职责和权限等进行明确的规定[5]。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合理引入层级管理,能够保证护理工作发展成质控网络,形成健全的管理机制,将各层次护士能力与岗位责任等有效地发挥出来,全面提高科室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传统的护理管理中,患者和护理工作人员很难构建固定且对应的关系,而且病情的变化由多个护士掌握,难以确保信息的顺畅沟通,直接影响了医生对患者病情的了解程度[6]。而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则不同,能够在患者与护士间构建固定关系,对患者病史形成深入了解,对其病情的变化加以动态化掌握,直接增强了护理工作的针对性与准确性。
在该次研究中,实验组接受层级护理管理,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证实,将层级护理管理应用于心内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与护理中,可以不断提高护理工作的質量,且不断改善了护理服务的质量,集中体现在病房管理、护理文书书写、护理操作情况、健康知识普及等方面,且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说明层级护理管理模式使护理工作人员自身积极性被激发,且责任心更强,提升了护患双方的满意程度,实现了护理工作质量提高的目标[7-8]。所以,层级护理管理推广可行性显著。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与护理中合理应用层级护理管理,能够对不同层级护理工作人员岗位职能加以明确,对护理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加以调动,进一步强化服务的意识,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护理服务的质量。与此同时,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为护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程林慧.层级护理管理提高冠心病患者护理质量的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147.
[2] 施敏.探讨层级护理管理提高冠心病患者护理质量的效果[J].保健文汇,2016(12):105,56.
[3] 向曼.预见性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养生保健指南,2019(6):146,163.
[4] 冯威.多样性护理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24):161-162.
[5] 杨鲜丽.优质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作用[J].特别健康,2018(24):183.
[6] 卢少冰.多样性护理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J].养生保健指南,2018(51):362.
[7] 崔华英.优质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5(35):122.
[8] 谭晶晶.优质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8,8(34):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