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曙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经典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其他理论成果一脉相承,构成“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形态,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上又一次整体性、全方位、突破性的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1世纪马克思主义 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最大成就是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术界对其展开了充分研究,但是,研究中也存在一些有待澄清的重大理论问题,比如: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笔者试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
党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庞大的理论谱系,其中包括若干理论成果,它们都具有相同的“DNA”。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这个理论家族的最新成员,它与经典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其他理论成果一脉相承。这个“脉”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都贯穿着相同的世界观、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基本框架,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破解中国问题的理论武器,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
二是都具有相同的政治立场,即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政治底线和价值追求。
三是都遵循相同的思想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贯穿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基本线索。一部中国共产党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事求是地认识中国、改造中国、发展中国的历史。
四是都具有相同的理论品质,即与时俱进,以新的理论形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真理,是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能丢,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
五是都坚守相同的价值理想,即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高举共产主义旗帜,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处处洒满公平正义的共产主义社会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①这是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对这一思想历史地位的明确和权威界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什么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21世纪”在这里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吗? 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世纪变迁来分析。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跨越了三个世纪。由于每个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重镇不同、分析的基础样本不同、解决的时代课题不同,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呈现样态也不同。三个世纪以来,理论成果若要贴上对应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标签和符号,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理论策源地是世界级的中心重镇,研究对象是世界级的伟大样本,理论成果具有世界级的重大意义(或者理论成果回答了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
21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故事发生在哪里,哪里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钟情的研究样本,就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心重镇,那里的马克思主义就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形态。今天全世界大概没有多少人会否认,中国崛起将是21世纪不可避免的世界历史事件,全球经济中心的东移将是不可逆转的世界大趋势。世界上最伟大的样本将是中国,那么解读这个样本的理论理应成为最重要、最出彩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的东移,世界文化中心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心也将随之东移,中国将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心重镇,中国故事将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聚焦的基础样本。试想,如果中国不主动扛起“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不担当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旗手,还有哪个民族、哪个国家有这样的自信和底气呢?
可见,“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明确内涵与外延的规范性概念,它不仅关乎时间定位,而且有其确定所指。这种确定性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是泛指散落在世界每一个角落里的马克思主义,而是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尤其是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以来成长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或者说,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主要指向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是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主体和主干。当然,它不排斥其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更不是要垄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权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它在解决中國“强起来”问题的同时,也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建设美好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一思想的研究重镇处于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研究对象是21世纪最伟大的故事——中国故事;这一思想对于化解全球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文明赤字、和平赤字的诸多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说,21世纪唯有中国能够扛起“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那么到目前为止,也唯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构成“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形态,才有资格贴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身份标签。
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的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上,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出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篇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②。这是我们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贡献的权威界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关键字在“飞”。理论飞跃是理论创新,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创新,而是系统性、整体性、全方位、突破性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可以综合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第一,从历史阶段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主要有几个阶段。分别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处于第一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处于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半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处的历史方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方位,马克思主义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第二,从时代主题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面对的时代主题是不同的。毛泽东同志面临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这是我们谋划一切事情的最大前提。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面临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是我们开创、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世界大背景。进入新时代,时代潮流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国际大环境。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条件、时代主题孕育不同的理论形态。
第三,从时代任务来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所面临的时代任务是不同的。党先后面临三大历史任务:第一大历史任务是中华民族如何实现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这一任务。第二大历史任务是中华民族如何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这一任务。第三大历史任务是中华民族如何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任务。
第四,从时代课题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所要解答的时代课题是不同的。近百年来,我们党先后回答了三大历史性课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答的时代课题是“什么是中国民主革命、怎样进行中国民主革命”;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答的时代课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半程的总课题,在这一总课题之下,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还分别侧重解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子课题;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时代课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总课题。
鉴于上述不同的历史阶段、时代主题、时代任务、时代课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然呈现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上又一次整体性、全方位、突破性的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坚持“老祖宗”的基础上说了很多“新话”,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笔者尝试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如何破解重大时代课题这一视角切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和将要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凝结时代精华,总结实践经验,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提出许多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要论断,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高度,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与党的领导的内在逻辑,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四位一体”构成,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强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外延。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确立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的认识。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准确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础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提升到新高度。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整合我们党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创造性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即“14个坚持”,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任务,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认识。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市场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命题,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经济新常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理论,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保障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設世界一流军队、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标志着我们党对国家安全、国际环境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学说、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和党的外交学说。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部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新型全球化方案、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大国关系,提出了共同价值观、全球治理观、正确义利观、国际交往观,提出了新的发展观、合作观、文明观和新安全观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从严治党”“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等新思想、新战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这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5ZDA003)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2018年1月20日。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