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昔 胡青青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作为一种新型农村新型经济业态,在提升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振兴农业产业经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如何加大金融支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问题受到较为普遍的关注,文章就新形势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面临的难点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金融支持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乡村旅游;路径
一、金融支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乡村旅游自身基础薄弱,相应发展资金缺乏
1. 乡村旅游项目点小,缺乏资金吸引力。现阶段的乡村旅游,多数开发者都是农户或是小集体,业务经营范围比较狭窄,旅游六大要素中大部分仅限于“游”,吃、住、娱、购等环节明显跟不上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步伐,留不住游客,也缺乏持续的盈利点。同时,旅游产业链延伸不足,许多在建项目未开展科学规划或实地调查,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有一定程度的跟风模仿情况,如一段时间较为普遍的是以“农家乐”为载体的旅游模式。另外,在乡村旅游项目中,传统的乡村文化正逐渐萎缩甚至面临消失的困境。从发展较为快速的一些乡村旅游项目看,表现为千篇一律的古镇,内容和形式雷同的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技术化、人工化、城市化痕迹明显,去乡村“土味”的乡村旅游或在游客吸引力方面大幅削弱,乡村旅游发展缺乏持续的增长点。
2. 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长期有效的旅游投入。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来源不稳定,建设过程断断续续,周期过长,导致一些旅游项目建设进展偏慢,景区档次不高,景点雷同。有些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其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相适应。同时,由于资金不足,配套的设施差,许多乡村地区食宿条件较差、卫生状况欠佳,缺少停车位等基础设施,难以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而对乡村旅游建设有热情、参与度高的一些民间资本,由于过于追求短期经营效益,存在投入比例不合理和投入短期化等问题,也制约着农村旅游业的发展。
3. 经营素质比较低,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农村旅游产业是最近几年开始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开发经营人员或者其他从业人员整体还缺乏专业素质,理念意识还不高。一是环保意识不强。目前一些乡村旅游项目的在开发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等现象时有发生,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超过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破坏了资源的永续利用,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的浪费和破坏,容易引发环保风险。二是权利保护意识不强,容易发生土地使用权权属争议风险。乡村旅游建设覆盖了乡村主体、乡村产业、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方面面,在开发初期没有收益产生的时候,各参与主体对自身的权利还不是十分重视,一旦旅游产品产生收益而之前合同约定又不够明确的,特别是农村一些权属涉及面比较广,就容易引发关注和争议,最后导致旅游开发长期留滞。
(二)金融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 融资渠道待拓宽。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主体普遍以农户和中小企业为主,而此类中小企业在发展规模和经营水平等方面达到上市条件的寥寥无几,因此很少有企业能通过上市挂牌或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政府)债券等融资方式实现融资,其他融资方式如: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在支持乡村旅游企业发展进程中也尚未有效发挥作用。因此,乡村旅游企业资金融通大多停留在信贷融资和民间借贷两方面。同时,由于乡村旅游类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项目的投资收益周期又较长,商业银行对其发放贷款的意愿并不强,且贷款门槛高、贷款手续复杂等问题也增加了此类企业融通资金的难度。
2. 融资环境待完善。从乡村金融发展情况看,目前乡村金融服务体系仍有待完善,金融网点和服务的覆盖面与城镇地区相差甚远,金融产品的创新意识和力度难以满足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加上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相对迟缓,缺乏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尤其是保险机构的缺位,使农村发展的风险补偿机制不到位,这都大大影响了乡村地区资本的有效流动,增加了资金的经营风险。
3. 融资水平待提升。由于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大多为农户和农业企业,其所经营的乡村旅游项目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规模小、竞争力弱等问题亟待解决。但大部分农村农户的受教育水平低,绝大多数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足,经营管理上也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缺少高素质人才,其在项目资金筹集方面缺乏融资及融资风险的防控,致使自身发展受限。同时,部分信贷产品贷款期限与旅游企业资金回收期不相匹配,也制约着银行贷款的发放。旅游企业通常要在若干年后经济效益才逐渐显现,而在现有条件下银行贷款期限一般都难以与之匹配,易造成在贷款期限内旅游企业还贷资金不足,银行信貸资金无法按时收回,制约着银行进一步发放贷款。
二、金融支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建议
旅游业在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扩大就业、拉动投资、促进内需、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金融机构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发挥辖区旅游资源优势,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一)发挥政府主导优势,强化整体规划,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为缓解乡村旅游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等问题,必须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优势,推进乡村旅游规划整体提升。首先,政府部门要在乡村旅游项目开发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统筹,开发前期各个乡镇、村落进行详细的调查评估,挖掘其在生态、人文方面的地域特色,做好科学论证工作,杜绝急功近利的重复性建设。其次,在乡村旅游规划时政府应统筹布局,加强不同景区之间的联动性,通过政策帮扶和科学引导,改变乡村旅游低、小、散的现状,推出一个整体规划的乡村旅游产业群。三是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通过探索建立旅游发展基金等模式,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引导,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二)注重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提高自身融资能力
要加强对乡村现有资源的挖掘,注重各项力量的整合。首先是加强对乡村集体或农户权属项下的闲置土地和房产的利用,通过签订合同等方式,将分散的资源进行集中开发,加强对农村空闲农房的利用率,盘活农民闲置资产,提升现有乡村资源。其次要开发“旅游+ ”系列产品,根据休闲、养生、度假、探险、文旅等不同的功能属性,实现多维度的资源整合。加强农村创意文化培育和建设。如农耕时使用的犁、蓑衣以及锄头、扁担、独轮车等物件,都是乡村生活的印记,通过收集整理农村老物件,加深游客对田园生活的理解,将老物件变废为宝,加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三是加强对农村闲置人力资源的利用。通过对农村现有剩余劳动力的培训以及农村文化技艺传承人的集中推广,不仅可以加大乡村旅游服务人员队伍,还可以让外来游客参与体验和表演,加深其对乡村文化和民风的理解,增加乡村旅游的生命力。
(三)加强各方协调配合,共促旅游业发展
一是要推动乡村农业各个产业间的相互深度融合,构建以乡村旅游为引领的新型产业链,推动农业生产、消费娱乐、休闲住宿的一体化。二是要建立金融机构与旅游企业之间信息沟通协作平台和机制,实现信息共享。政府及主管部门积极创造外部环境,出台相关政策,确定重点支持旅游企业和项目,支持和鼓励旅游企业多渠道筹集资金。三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努力发展中介机构,探索建立为旅游产业提供服务的担保公司、咨询公司、评估机构等,降低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风险。四是通过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及金融支持旅游发展情况纳入考核范畴等办法,加大财政贴息力度,提高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积极性。
(四)金融机构要转变理念,不断丰富金融产品
金融机构要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与旅游业的战略性合作。要根据当地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及早介入、及时跟进、全程服务,积极提供配套资金。努力提高旅游业的档次和品位。要认真研究和推出金融创新业务,开发新的业务品种,放宽额度和期限,提供贷款利率优惠等。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支持发展观光农业,进一步开发“农家乐”,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要完善旅游金融配套服务,调整和优化网点结构布局,增加金融设施的硬件投入,在各主要景点、景区、宾馆、酒店、超市等安装电子化支付系统,推广使用旅游信用卡,开通网上银行,营造用卡环境和氛圍。积极创造条件为游客办理外汇兑换、人民币鉴定、残损币兑换等业务,让游客享受热情周到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朱长宁,鲁庆尧,王树进.基于拓展计划行为理论的休闲农业旅游行为意向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
[2]张义博.农业现代化视野的产业融合互动及其路径找寻[J].改革,2015(02).
[3]孔祥智,周振.发展第六产业的现实意义及其政策选择[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