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入世以来,我国农药制剂出口实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农药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在分析2002~2017年中国农药制剂出口规模、产品结构和市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运用修正的CMS模型,从需求、结构和竞争力三方面,对影响中国农药制剂出口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竞争力因素是拉动中国农药制剂出口增长最主要的因素,世界市场需求的扩张或萎缩对农药制剂出口有一定的影响,出口结构效应最弱。
关键词:农药制剂;出口增长;修正的CMS模型
一、引言
入世以来,农药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农药产量持续快速增加,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农药第二大生产国;与此同时,国内农药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使得农药出口规模快速扩大,农药出口量占到国内产量的40%以上,农药也成为化工行业出口的重要产品。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原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农药出口的主要类别,但在国家环保督察力度加强、农药行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的背景下,增加农药制剂出口贸易,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及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02~2017年间,我国农药制剂出口额从5.9亿美元快速增加到47.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4.91%。期间,尽管对外经历了入世带来的机遇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对内面临着农药制剂与原药出口退税率倒挂的局面,然而中国农药制剂出口贸易总体上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着我国农药制剂出口的长期增长呢?国内学界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中国农药进出口现状与问题(崔丽娟,2015;李万青等,2015;王晓军等,2016)、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及其影响(顾旭东,2007;汪建沃,2015)、农药出口竞争力的定量测算(张文兵,2006;乔雯、易法海,2008)、农药制剂产业特征与转型路径(张艺,2012;杨益军,2014;张小军,2016)等层面,多采用定性分析和指标分析,利用模型分析入世以来中国农药制剂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的文献较为少见。基于此,本文将在归纳中国2002~2017年农药制剂出口贸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修正的CMS模型,从市场规模、出口结构和竞争力三个维度出发,对农药制剂出口增长成因进行分析,明确出口增长源泉,这对于推动我国农药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农药制剂出口贸易特征分析
(一)出口规模特征
2001年入世以来,市场的全面开放促使中国农药制剂出口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出口规模快速扩大。2002~2017年间,农药制剂出口额从5.9亿美元增加到47.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4.91%;出口量从22.2万吨增至163.2万吨,年均增长14.22%;贸易顺差则由4.6亿美元上升到40.8亿美元,16年间农药制剂的贸易顺差扩大了9倍。
中国农药制剂出口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短期影响比较明显(见图1)。2002~2005年间农药制剂出口额稳步增长,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2006年初政府调低并取消了25种农药品种的出口退税率,受此影响,农药制剂出口于2006年出现了入世以来的首次负增长(-25.75%)。2007~2008年我国农药制剂出口额连续两年增长。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农药制剂出口出现了第二次负增长(-29.77%)。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农药制剂出口恢复快速增长态势,2014年农药制剂出口额达到了41.5亿美元,是2010年的2.34倍。2014年底,财政部将部分农药原药出口退税率从9%提高至13%,农药制剂出口退税率则保持5%,原药与制剂出口退税倒挂制约了农药制剂出口,这主要表现在2015年的第三次负增长(-14.47%)和2016年的微弱增长(仅增长1.62亿美元)。但在2017年,中国农药制剂出口额增至47.6亿美元,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二)出口产品结构特征
出口产品结构持续改善,制剂产品出口占比稳步提升。2011-2017年间,我国制剂出口额占农药出口总额的比重从36.78%上升到43.70%,制剂出口量占农药出口总量的比重从53.58%上升到65.50%,这表明中国农药长期以原药出口为主的格局明显改善,出口产品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除草剂取代杀虫剂成为了我国农药制剂第一大出口类别,且其出口比重稳中有升。如表1所示,除草剂出口份额在2002~2005年间均不足45.00%,但自2006年以来,出口份额一直保持在50%以上,特别是在2012~2017年间,出口份额围绕60.00%小幅波动;杀虫剂出口份额由2002年的39.49%大幅降至2016年的24.50%;杀菌剂出口份额在波动中从2002年的19.08%降至2016年的12.75%。可见,除草剂在我国农药制剂出口中占绝对主导。
(三)出口市场结构特征
中國农药制剂出口市场分布较为分散。首先,出口市场从2002年的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拓展到2017年的180多个国家(或地区),基本覆盖了全球农药市场。2017年,出口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或地区)有14个,出口额合计为28.7亿美元,占当年制剂出口总额的60.32%。其次, 2002~2017年间,对前10位出口目的地的出口额占农药制剂出口总额的比重保持相对稳定,2002年、2011年和2017年分别为50.43%、47.64%和50.10%;前3位出口目的地所占份额都不足10%(见表2),这说明农药制剂出口的国别聚集程度较为分散。
入世以来,我国农药制剂出口加强了对非洲、南美洲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中国农药制剂主要出口国的贸易地位随之发生了明显改变。如表2所示,有4个国家出现在2002、2011和2017年的前十大出口市场中,分别是泰国、美国、澳大利亚和越南,这4国一直是中国农药制剂出口的重要市场;同时,对巴基斯坦、伊朗、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传统亚洲市场的出口份额显著降低,被亚洲的印尼、非洲的尼日尼亚和加纳、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等新兴出口市场所替代。
三、测算方法与数据说明
(一)修正的CMS模型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简称CMS模型)常被用于分析某国产品贸易的增长源泉及出口竞争力的变动。本文借鉴刘庆博和刘庆昌(2013)构建的修正的CMS模型,对中国农药制剂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以平衡分解结构效应和竞争力效应。计算公式如下:
(二)数据来源与说明
文中农药制剂的研究范围是依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中HS1992分类方法,将农药制剂分成四类:杀虫剂(HS 380810)、杀菌剂(HS 380820)、除草剂(HS 380830,包含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其他类(包含消毒剂HS 380840和杀鼠剂HS 380890)。本文选取2017年排名前30的国家或地区作为中国农药制剂出口的样本市场。2002~2017年间,中国向这30个国家或地区的农药制剂出口额占中国农药制剂出口总额的61.32%~81.42%,平均出口份额为72.34%,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2017年世界农药制剂进口数据不完整,本文选取的研究阶段为2002~2016年。
在时期划分上,根据农药制剂出口增长的阶段性特征,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划分依据,将2002~2016年分为2002~2007、2008~2009和2010~2016三个时期,旨在探究不同时期中国农药制剂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这种阶段性划分与农药制剂出口的实际变动趋势大致吻合。
四、测算结果与分析
从CMS模型的分解结果来看,首先,入世以来,中国农药制剂出口额增势明显,第一阶段(2002~2007年)为稳定增长期,五年间出口额增长了6.8亿美元;第二阶段(2008~2009年)为危机回落期,减少了5.4亿美元;第三阶段(2010~2016年)为快速增长期,六年间增加了18.7亿美元。其次,影响我国农药制剂出口变动的关键因素是出口竞争力,世界市场需求的扩张或萎缩对中国农药制剂出口有一定的影响;结构因素的影响较为有限。
(一)市场因素与中国农药制剂出口增长
中国农药制剂出口的市场规模效应在第一、三期都是正向效应,即全球农药制剂进口需求的扩张拉动了中国农药制剂出口的不断增长,市场规模效应在第一、三期分别拉动中国陶瓷出口增长了0.69亿美元和1.51亿美元,贡献率分别为10.09%和8.07%,说明随着入世后出口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农药制剂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世界农药制剂总体需求水平的提高对中国农药制剂出口产生了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世界农药制剂进口需求规模的大幅萎缩,受此影响,中国农药制剂出口在第二期减少了2.07亿美元。
(二)结构因素与中国农药制剂出口增长
由表3可以看出,虽然入世以来结构效应由负转正,但对中国农药制剂出口的贡献率不足1%,拉动作用极其有限。其中,第一时期的产品结构效应和市场结构效应的贡献率分别为-0.43%和-0.45%,说明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变动对农药制剂出口增长产生了微弱的抑制作用,即第一时期的出口结构不太合理;随着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逐步优化,第三时期产品结构效应和市场结构效应均由负转正,拉动农药出口的增长额分别为0.02亿美元和0.08亿美元。但是,总体上看,中国农药制剂出口产品结构与世界需求增长较快的产品类别不相吻合。世界市场对农药制剂的需求呈“三分天下”的格局,2016年除草剂进口份额占制剂进口总额的35.02%、杀菌剂占27.74%、杀虫剂占24.00%,特别是近年来,全球对环保型生物农药制剂的需求快速增长;而中国农药制剂出口仍以全球价值链下游的低端除草剂和杀虫剂为主,中高端的除草剂、杀菌剂和生物农药制剂出口比重较低,且多以贴牌生产为主、自主品牌少。
(三)竞争力因素与中国农药制剂出口增长
竞争力是推动我国农药制剂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第一、三期竞争力效应的贡献额分别为6.19亿美元和17.11亿美元,贡献率分别高达90.79%和91.39%。进一步分解来看,产品竞争力效应和市场竞争力效应都不断增长,产品竞争力效应由第一期的3.47亿美元增长到第三期的9.31亿美元,这两期的贡献率均在50%左右;市场竞争力效应由第一期的2.72亿美元增长到第三期的7.79亿美元,贡献率由39.85%小幅上升到41.63%。两者相比,产品竞争力效应对出口竞争力的贡献要略高于市场竞争力效应,这意味着中国部分类别的农药制剂具有很强的出口竞争力,尤其是在新开拓的非洲、拉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市场上的产品竞争力较强。此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出口竞争力影响显著,出口竞争力效应的下降使得农药制剂出口在第二期减少了3.34亿美元。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修正的CMS模型,将2002~2016年划分为2002~2007(稳定增长期)、2008-2009(危机回落期)和2010-2016(快速增长期)三个时期,从市场、结构和竞争力三个维度,分析了入世以来中国农药制剂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农药制剂出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竞争力,即中国在部分类别农药制剂上拥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特别是在新开拓的非洲和拉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农药市场上的竞争力较为显著,较强的产品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共同推动了我国农药制剂出口的持续快速增长;全球农药制剂进口需求的扩张拉动了中国农药制剂出口的不断增长,而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了农药制剂出口额的短暂下滑,说明世界市场需求的变动对农药制剂出口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出口结构效应最弱。
上述结论表明,要想实现我国农药制剂出口贸易的长期稳定增长,需要充分发挥出口结构效应。首先,应该关注全球农药制剂主要进口市场及新开拓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加大对价值链中高端农药剂型的研发、生产与出口,打造农药制剂全球营销网络,在紧密跟踪目标市场农药登记制度的基础上培育农药制剂自主出口品牌,进一步优化出口农药制剂产品结构,从而充分发挥产品结构效应在农药制剂出口中的作用。其次,在稳定现有市场的基础上提高产品的市场渗透率,同时不断挖掘和开拓潜在市场,进一步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特别是要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推动中国农药制剂“走出去”。
參考文献:
[1]刘庆博,刘庆昌.中国水产品出口波动的实证分析:1992~2011[J].国际经贸探索,2013(01).
[2]乔雯,易法海.中国农药出口结构与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05).
[3]张文兵.中国农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动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06).
[4]张艺.我国农药制剂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机服务,2012(04).
[5]杨益军.我国农药制剂产业的现状特点及发展方向[J].农药市场信息,2014(04).
[6]张小军.我国农药制剂2015年回顾及发展趋势[J].今日农药,2016(04).
[7]顾旭东.出口退税调整对农药行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农药市场信息,2007(14).
[8]汪建沃.业界呼吁:“剪刀差”制约了农药制剂出口[J].农药市场信息,2015(02).
[9]李万青,等.我国农药出口贸易的现状、危机及制约因素[J].对外经贸实务,2006(01).
[10]崔丽娟.中国农药出口的影响因素和发展对策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11]王晓军,等.2015年我国农药进出口情况分析[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