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这片绿
——华池县调整产业结构加速生态建设进程纪实

2019-10-09 09:50梅金娟
中国老区建设 2019年9期
关键词:湖羊全县

□梅金娟

70年里,华池县经历了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70年来,华池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路上“摸着石头过了河”;70年后,华池县用实践探索出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华池经验”。

甘肃省华池县地处马莲河流域源头,属子午岭林边缘区,是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的革命老区县,也是全国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截至2018年年底,华池县已完成了708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摘帽,而全县森林覆盖率也从1983年的15%,提升到目前的33%,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双赢”的局面,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

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呵护生态环境建设,是革命老区华池县近年来在生态环境建设进程中,用实际行动探索出来的一条路。

从保护革命到建设新中国,华池森林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华池县林镇乡,沿着柏油路车行约20公里,藏身两座大山里的两座古朴小院遥遥相对,沟底有一条隐蔽的羊肠小道相连,这就是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军委旧址。

1934年,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机关与军事委员会等机构移驻寨子湾。当年隐藏在密林深处的,还有红军医院和造币厂。借助沟壑连绵的大山以及茂密的丛林,陕甘边红色政权机关躲过了一次又一次反动组织的围剿和搜捕,借助自然优势,开展游击战争,传播革命火种。

森林资源还为革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可以说,华池县的森林保护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1934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华池南梁创建了西北第一个陕甘边苏维埃政权——南梁政府。1936年5月,华池县苏维埃政府成立。1937年10月,华池县苏维埃政府改称抗日民主政府。

1958年,因建设需要,庆阳地区调集8万余人进入子午岭,砍伐林木5万多立方米,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提供了优质木材。1959年,华池县在林区兴办10个国营农场,约1万余人在林区腹地开荒10万亩。上世纪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轰轰烈烈开始了,全县范围内掀起开荒的热潮,从1973年至1979年,全县平均每年新修基本农田9.13万亩,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34万亩增加到85万亩,林木郁蔽的二将川河谷川道一带被农田所取代。华池还是长庆油田的重要生产基地,1970年8月,长庆油田在林区开办了6个家属农场。

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油田稳步开发,随之而来的是子午岭林界平均每年以0.5公里速度后移。林区人口迅速増长,进入林区的“远耕队”及盲流人员乱砍滥伐,对森林破坏严重。1961年林区面积为158万亩,1966年为105万亩,1976年为90.7万亩,1982年为88万亩。21年中森林面积减少70万亩,平均每年减少3万余亩。

华池县境内天然林遭受严重破坏,北部和中南部大部分地方已经无天然林区,一些梁峁、阳坡和林区边缘的乡镇过去林木郁蔽的沟谷逐渐成为荒山秃岭。

从水土流失到干旱,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损失惨重

华池县地处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地势北高南低,塬、梁、峁相间,沟壑纵横,表层黄土空隙大,又具有很强的沉陷性,非常容易发生水土流失。而随着森林资源的逐年减少,华池县内植被严重退化,水土流失逐年加剧。

截至2002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3441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34.2%。全县水土流失面积50多年中增加了1041平方公里,成为黄河上中游严重水土流失区和干旱县之一。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华池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危害程度和范围加剧。1999年9月至2000年上半年,最长连续干旱天数达275天;“大旱不过老爷岭”的界限被打破,长期阴湿的子午岭林区,也受到干旱的严重威胁。

上世纪90年代,华池县年平均降雨量比60年代减少57.4毫米,年最低降雨量只有322.1毫米。

河流泥沙量增加,全县每年诸河输沙量达1932万吨。1975年至2000年发生特大洪水8次,人畜伤亡,冲毁农田,交通、水利设施损失严重。

耕地土壤结构破坏,水、肥、气、热失调,年均水分流失量每亩18立方米。土壤物理性质恶化,板结生硬,土地肥力减退,山坡耕地粮食亩产一般只有40—60公斤。

从劳动模范到退耕还林,全民动员展开植树造林生态修复行动

华池县是一个山区面积超过80%、农业人口超过80%的农业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华池人民对森林有着深厚的感情。

1956年,华池县兴起全民植树活动,到1957年,全县群众自发个人植树316万株;1969年,华池群众荒山造林累计1.1万亩。

五蛟镇马河村村民高隆清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用20多年绿化11座山峁、21道梁岭、9条大沟,造林1500亩,植树16万多株,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1982年被甘肃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88年被甘肃省政府授予“植树绿化先进个人”称号。

庆阳市国营华池林业总场山庄林场造林工人左健康,在职期间,8年完成次生林改造任务1.5万多亩,培育各类苗木累计3100亩、3亿多株。退休后仍然坚持在老家义务植树造林。2005年荣获“甘肃省先进工作者”称号,后来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五蛟镇杜右手村79岁村民杜克宽,凭一人之力,32年义务植树造林5000余亩。

上世纪80年代初,由政府倡导的种草种树在全县范围展开。

1980年,华池县开展稳定山林权属、划定“三荒地”、确定林场责任制的“三定”活动,对全县107处社队林场、392处生产队果园实行了专业承包,较好地处理了集体造林与个人利益的关系。1986年,全县集体荒山造林13.4万亩,但由于管理不善,成活率普遍较低。

上世纪90年代,华池县坚持以乡村集体造林为主,发动广大农户在宜林荒山植树造林,全县人工造林面积以每年8000亩到12000亩的速度递增。至2000年,森林覆盖率由1980年的10.2%提高到22.68%。

华池县是实施国家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和重点公益林补偿项目的重点县之一,国家历年投资超过3亿元。

1978年,华池县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截至目前投资8508.1万元,建成三北防护林84.05万亩。

1983年,华池县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当年完成退耕造林8600亩。2001年至2010年,完成退耕退草46.8万亩。2014年到2018年,全县共实施退耕还林面积16.56万亩。

到2019年,华池县已完成人工造林58280亩,封山育林38800亩,退耕还林479925亩,天然林保护工程31400亩,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建设完成92300亩。县内森林总面积已达到172.21万亩,森林覆盖率上升到33.31%。

从封山禁牧到引进湖羊养殖,农业养殖结构的改变加速生态环境改善

华池县拥有草地面积248.6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3.1%,丰富的草场资源为华池县群众发展半农半牧的农业产业结构提供了基础,放养牲畜的养殖方式由来已久。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牲畜承包到户,并鼓励农户发展牲畜养殖,县内畜牧业迅速发展起来。

华池本地家养牲畜以绒山羊为主,山羊的适应能力强,但对草场的破坏能力强。它会用锋利的前蹄刨土,把草根刨出来吃掉,给植被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放牧山羊的成本很低,且市场上山羊绒供不应求。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华池县境内的山羊数量迅速增长,到2000年,全县草场载畜量为54.8万个羊单位,比适宜载畜量超载21.7%。

2002年,华池县开始大力推行封山禁牧,防止因放牧而导致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全县成立了111个林草专业管护队,专(兼)职及生态护林人员达到1000多名,形成了严密的封禁管护机构网络。

到2007年,短短5年时间里,全县15个乡镇111个行政村实现了整体封山禁牧的目标,不仅从根本上制止了人为对生态环境的直接破坏,而且有力地推动了舍饲牧业的发展,给华池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确保封山禁牧后牧业不萎缩,农民收入不减少,华池县考察引进了湖羊,用舍饲湖羊代替放牧山羊。湖羊适合舍饲喂养,具有每胎多羔、生长发育快的特点,但饲养成本较高,销售渠道有限。

为了鼓励群众改养湖羊,华池县通过投入兴办龙头企业、扩大牧草种植面积,加快棚圈建设步伐,壮大舍饲规模,以及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实施“投羊扶贫”政策,使全县草畜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

截至2018年年底,全县湖羊存栏量达到5.68万只,以湖羊为主导的养殖业快速发展,养殖业实现了从传统放养到科学饲养的转变。

2019年,通过引进中盛集团落地合作,华池县将建成十万只湖羊养殖基地,种植紫花苜蓿等多年生牧草19.6万亩,进一步强力推进草畜产业的发展壮大。

从“苗老板”到写生基地,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局面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随之而来的是华池人民延续了几千年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从放牧山羊到饲养湖羊、发展林下养殖产业,从种粮到种草、种沙棘、种蘑菇、种中草药,种植业实现由粮、经二元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

大刀阔斧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逐步被消化,华池人民逐步适应了新的产业结构,面对绿水青山,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

2014年,华池县启动实施了“百万亩”苗林工程,利用全县广袤的荒地荒山进行苗林培育,“331+苗林”的产业模式,发展以油松为主,国槐、杨柳、苹果、核桃、杏、沙棘等多树种兼有的苗林产业。按照政策,农户可在郁蔽林地内间伐补种销售苗林获利。

通过“合作社+农户”“林场+农户”“公司+农户”的方式,广泛调动苗林种植户和社会力量发展林业产业。

6年来,采取“农户自主、大户承包、合作经营、企业租赁”等四种发展模式,全县建成36个5000亩以上苗林示范点,栽植苗林的农户达到90%以上。

2015—2018年,全 县发 展苗林产业65.52万亩,政府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补助苗林资金2550万元,发展苗林的农户达到90%以上,不少农民通过发展苗林产业,一跃成为年收入超过30万元的“苗老板”。

除去苗林销售所获利润,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农户生态补偿资金也让华池农民获得可观的“生态建设红利”。

2014年到2018年,全县共实施退耕还林面积16.56万亩,农民实现政策增收19873万元。全县906户贫困户享受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714万元。

此外,同步实施的生态公益林森林资源管护项目,聘用护林员185人,每年兑付管护劳务费178万元。通过带动贫困户发展林业产业,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稳定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实现了脱贫致富与生态效益双赢目标。

在当地农民的探索下,华池县的绿水青山还以另一种新的方式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2014年,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华池县山庄乡农民张世峰结束了15年的“包工头”生活,回乡创业,在老家山庄乡开起了第一家红色写生基地,为前来写生的美术爱好者提供三餐及住宿,同时负责景点接送以及野餐配送。5年来,每年都有3000名左右的来自全国各地美术院校师生以及书画爱好者前来写生,张世峰个人的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

由红色写生基地带动起来的餐饮住宿、农家乐、乡村旅游,正逐步成为华池县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收入方式。2018年,由红色写生基地带来的产业链效益,为山庄乡创收近200万元。

此外,当地群众还通过发展林下养鸡、林下养猪,以及培育中草药、种植菌类等方式,从森林资源中获利。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和农业种植结构,已经彻底被改变,而生态环境,正在稳步好转。

猜你喜欢
湖羊全县
5G助力“智慧畜牧” 湖羊有了“健康码”
湖羊及其杂种生产性能和瘤胃微生物差异研究
研究发现湖羊产羔数存在近交衰退
湖羊干挑面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金平县总工会:成功举办首届职工篮球赛
第六届中国乌镇湖羊文化旅游美食节开幕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多胎湖羊的养殖技术
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