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全家13人先后参加革命,仅有他一人活了下来;他南征北战,追随徐向前元帅,把一支农民武装拉成了十万规模的红四方面军;他身上有着许多传奇色彩,“神射手”、一路乞讨回延安……他就是开国大将——王树声。
近日,记者来到开国大将王树声之女王宇红的住处,听她讲述自己心目中的父亲。
“撤离大别山时只活了父亲一个人”
王宇红说,她的家乡湖北麻城乘马岗镇有“中国第一将军乡”之称,1955年授衔的乘马岗镇籍将军有大将一位(王树声)、上将3位(许世友、陈再道、王宏坤)、中将7位、少将22位,共33位。
在革命战争年代,乘马岗镇有2万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册烈士5938人。而王树声家族就是这为国牺牲的万千家庭中的一个缩影。
王树声(原名王宏信)之所以走上革命道路,是受到了族兄王幼安(原名王宏文)的影响。王幼安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黄麻地区早期共产党员之一。王树声和家族中的兄弟姐妹互相影响,先后投身革命,仅近支亲属中,就有13人。王宇红说,在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撤离大别山时,这13人中,只活了父亲一个人。“爸爸特别疼爱我。别说是自己的孩子,那些子侄他都特稀罕,因为我们整个家族在战争中死的人太多太多了。”
“长征苦,西路军苦得多”
从2007年开始,王宇红前往父亲长征、率领西路军西征曾经到达的地方。她有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汽车轮子没有他的脚厉害”。
一路上,王宇红听来很多故事。几年前,王宇红来到四川芦山县,知道来访者是王树声的女儿,一位老年村民指着大山崖口告诉她,当年,她父亲正是从那里一路打进来的。红四方面军分成三个纵队,在芦山苦打了几天,死伤众多。
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黄安(今红安)县七里坪成立,王树声任第11师师长。1933年,王树声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这一年,他年仅28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宁。随即,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王树声率部西渡黄河,任西路军副总指挥兼第9军军长,徐向前任总指挥。由于种种原因,西路军接连失利,损失严重,最后兵败祁连。余部于1937年3月编为3个支队,转入祁连山区打游击。王宇红说,父亲在祁连山的冰天雪地里坚持了三个月之久,从祁连山回延安也异常艰苦,这中间有许多传奇故事,包括一路乞讨、昏死在沙漠(有传说是“神仙”救了他),历尽艰险,辗转回到延安。王宇红说:“爸爸跟我讲过两句话,至今都深深地刻在我脑子里。其中一句是——中国革命死了多少人啊,另外一句是——长征苦,西路军苦得多!”
“革命与孩子保谁舍谁,在树声心中是有杆秤的”
开国十位大将的夫人中,如今健在的只有两位,其中一位是罗瑞卿的夫人郝治平,另一位就是王树声的夫人杨炬。杨炬出生于1921年,去年年底刚刚过完97岁生日。“老人家思维依然活跃,跟她对话非常有意思。”王宇红说,爸爸妈妈的恋爱结婚故事已经成为一段佳话,“这段故事妈妈老讲,去年年底还在说。有一天,老妈突然反应过来,‘我结婚的时候,是他们计划好的吧?我说:‘妈呀,你才反应过来啊!”王宇红说着笑了起来。
为何说和王树声结婚是被“计划”的呢?
1941年的一天傍晚,王树声来到中央门诊部,等其他病人都看完了才坐在杨炬面前。等问完她是什么地方人,多大年纪,入伍几年,在哪里学的医,最后冒出一句:“杨医生,我对你的印象很好!”杨炬被这突如其来的表白弄得不知所措,把钢笔放桌子上一扔就跑了。“当时条件太差了,我妈妈觉得她是来参加抗战的,什么时候把鬼子打败了,才考虑婚姻问题。后来在周总理和傅连暲等人的撮合之下,妈妈虽然对爸爸印象逐渐变好,但没有想到要结婚。”王宇红说。父母于1944年中秋节结婚。两个月后,爸爸就奉命南下开辟河南抗日根据地,担任河南军区司令员及河南抗日人民军司令员。“现在推想起来,妈妈肯定是‘被计划了。很热闹的,贺老总(贺龙)、徐帅(徐向前)应该算是证婚人吧,就在徐帅办公的房子,吃了一顿饭。我还专门跑到延安,到爸爸妈妈结婚的地方看了看。”
杨炬曾回忆,1946年6月中原突围时,她怀孕五个月。王树声40岁出头才第一次要当爸爸,但他考虑到这是一场恶战,于是便同妻子商量打胎。“他的话说得轻声细语,但从说话的声调和流露的眼神,我看出他下这个决心是痛苦的,也是坚决的。在非常时期,革命事业与孩子,孰轻孰重?保谁舍谁?在树声心中是有杆秤的!”杨炬回忆说,两个警卫员不忍心40岁出头的司令员没有孩子,暗中合计出一个偷梁换柱的办法,用自采的野草替换打胎的中药煎了让她喝。这样,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才保住了。
“循足迹知艰辛”
新中国建立后,王树声任湖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参与指挥大别山剿匪作战。中央让他参加开国大典,他说“我要完成任务”,就没回去。1955年王宇红出生在湖北,在她出生一百天时,王树声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从湖北调到北京。还在襁褓里的王宇红也跟随父亲一同来到北京。
在王宇红的眼里,爸爸是非常朴实和克己奉公的一个人。采访中,王宇红讲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天,院里的一个阿姨拿了一份《北京晚报》给我们看,上面是北京饭店的一个老职工写的文章,说一个老军人带着一个小军人急急忙忙跑到他们餐厅来,要一瓶北冰洋汽水。当时一瓶汽水是一毛五左右吧,兩人你一口我一口喝完之后,服务员说再来一瓶吧,老军人马上说“不来了,就要一瓶”。后来他们才知道这两人就是赫赫有名的王树声大将和他的警卫员。饭店的人还说他都进城二十多年了,怎么还这么土得掉渣儿,一毛五分钱的汽水还舍不得喝第二瓶啊!
1974年1月7日,王树声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杨炬遵从他的遗愿,将他的部分骨灰安葬在麻城烈士陵园。
王宇红说,她想在有生之年循着爸爸战斗的足迹,多走走多看看,“循足迹知艰辛,更要了解真正的历史,想想便知,如今的生活有多来之不易,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更不能忘怀为之付出鲜血和生命的那些人。”
(《北京青年报》,陈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