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思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面对的心理压力日益增大。多项研究曾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其自尊水平相关。因此关注青少年的自尊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中学生的自尊水平的发展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年龄,所处环境例如城乡因素、家庭因素、文化因素,以及中学生的个体情况如性别、人格、成就等因素均对自尊水平有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学生自尊水平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中学生;发展;自尊水平
1 引言
随着时间的发展,时代的更迭,当今青少年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由此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青少年产生的众多心理问题中,很多都与青少年的自尊水平相关。由此,关注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的自尊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术界将自尊定义为是个体对自己做出并通常持有的评价,以评判自己的价值为方式呈现[1]。高自尊水平有利于积极地行为模式的形成[2]。现在社会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且发生频率体现出增长趋势,所以本文针对中学生自尊水平的发展与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论述。论文的结尾提出了提高自尊水平的措施。
2 自尊水平的影响因素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影响中学生自尊水平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概括,具体可以归为以下几种:年龄因素,环境因素,个体因素。
2.1年龄
Simmons和Rosenberg的研究发现,儿童的自尊在小学五、六年级时稳定发展,在12至13岁时自尊水平出现下降[3]。也有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自尊发展呈“U”字形,在初二与高三较低,在大三年级到达最高水平[4]。Harter的研究也发现,少年的自尊从初中一年级开始会出现变化,表现出下降的趋势[5]。
据分析,初二是初中学生正式把小学的学习与生活方式转变为中学模式的重要一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会被要求变得独立,不再像小学时期长时间被老师关注;而且初二学生的重点逐渐向升学考试偏移,竞争变得激烈,学生的自尊可能因为不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方式而会受到冲击;在初二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所以自尊水平会有所下降。在高三,学生不仅会面临接连不断的考试,还会面临人生的大抉择,这会让高三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变得模糊,面临升学与即将步入社会的压力,自尊水平会出现下降。到了大学三年级,学生已经认识到对个人评判标准的多样性,会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而且大学生三年级时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基本趋于稳定,心智趋向于成熟,情绪受外界环境影响变小,所以自尊水平会呈现稳中上升的趋势,并在大学三年级达到最高。之后,隨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越来越成熟,自尊水平呈现出较稳定的状态。
2.2环境因素
2.2.1城乡因素
农村孩子的平均自尊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孩子的平均自尊水平[6],这与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成长环境与教育方式间的差别有关。城市里的中学近年开始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学校会为学生增设心理辅导课程与心理咨询项目,而农村还没有开始普及心理方面的课程,因此城市孩子的自尊水平会呈现较高的水平。与农村孩子相比,城市孩子的升学压力更小,有学校和家长等提供的帮助,发展的条件更好,发展的道路更多,因此自尊水平稍高于农村。面对压力,城市孩子排解压力途径更多,如现在的各种社交活动、讲座,而且城市孩子实践活动,比如职业体验、空间课程,理想容易形成框架,更多正确认识自己的机会更多。
2.2.2家庭因素
接受到更多来自周围重要人群的陪伴与肯定的孩子通常来说都具有较高的自尊水平。夸奖会使中学生面对自己,敢于分析自己,使中学生自尊水平上升。经常与家人交流也对中学生的自尊水平有积极作用。常与家人交流可以使学生接受到多方对自己的评判,有助于学生建立起一个自己的全面的认识;有利于排解学生的压力,因此对学生的自尊水平有积极作用。独生子女的中学生自尊水平高于是非独生的中学生,因为独生子女与家长交流的机会更多,可以适当排解心理压力;得到的关注也比非独生子女多,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自卑心理,因此自尊水平较高。
2.2.3社会因素
当个体的三种基本内在心理需求—社会联结、能力、自主得到满足时,会获得“真实自尊”,即个体对真实自我的内在认可和接纳[7]。当一个人拥有更多的社会联结,即建立更多的社会关系;拥有较高的能力以及自主水平时,自尊水平也会更高。原因可能在于这部分人群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其具备更高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可度,进而进一步促进社会关系的建立,这样的循环正反馈使得自尊心不断得以加强。
2.2.4文化因素
个体都是在相应的文化背景下得以成长发展。文化同样对人格的形成也有着重要作用。在大五人格中,外向性对自尊水平的影响尤为显著。这个情况在我国略有偏差,外向性的影响在中国对中学生的影响并没有那么明显,而在英国外向性对学生影响更明显,这个结果与中国文化讲究收敛、含蓄,英国文化重视交流与表达的特点相符合。可以说明文化也是中学生自尊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2.3个体因素
2.3.1性别因素
通过总结以往的研究发现,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自尊是存在性别差异的,尤其是考虑到地区的因素时。例如有研究显示城市女生的自尊心高于男生,而农村男生的自尊心高于女生[8]。这主要是由于农村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比城市严重,这种基于重男轻女思想上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农村女生对自己的认知不完善,导致自尊水平下降。同时也有另一些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对于学生自尊水平的影响不明确,甚至没有影响。性别很少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性格与表现。男生女生的自尊水平区别主要来源于外界针对其性别提出的约束,由于这是非自然的约束,会引起学生自尊水平的波动。但由于约束长期以来的存在,性别因素已经不再起到主要作用。而且现在的教育环境已经不常强调男女生间的区别,而转变到个体层面了。因此,本文认为,虽然城市女生与农村男性的自尊水平较高,但当去除地区因素但就性别这一个因素进行分析时,性别对于自尊水平影响不明显。
2.3.2个体成就与人格因素
个体成就对提高自尊有着显著影响。个体成就感的形成有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使学生体会到努力的过程,丰富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与看法。人格因素也对自尊有着很强的影响,其中稳定性对自尊水平的影响最为显著[9]。人格可以主要决定人的情绪感受,而人的情绪感受正是个人自尊水平的基础。此外人格是个体被外界评判的重要标准,而外界对个体的评判对个体的自尊水平发展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人格因素对人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关于培养中学生形成良好自尊水平的相关建议
第一,当代教育者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全面认知自我并且学会接纳与肯定自我。当代中学生只有学会自我肯定与自我接纳,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才不会因为自卑躲避困难,逃避挑战;或是因为自大而给自己制定完成不了的目标,最后失望懊恼。让学生了解自己,合理评估自己的能力,才能让学生稳定进步,实现目标,有利于自尊的进一步培养。因此老师家长经常适当鼓励孩子,并且应该引导良性比较。
第二,社会应当减少对城乡等差异的强调,针对差异给孩子真正的支持,比如提升教育資源、改正错误的封建思想等。
第三,让学生学会处理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学会接受失败和负面评价,才能在逆境中保持理智和自信,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性格稳定性会逐渐提高,自尊水平也会随之改善。学会与别人交往,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别人眼中的自己,从而实现自我思考与审视,建立一个立体的自我评判体系,有利于自我认识的提高。与人交流可以排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缓解负面情绪带来的伤害。同时聆听别人的倾诉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联结,增强外界对学生的接纳,进而提升学生内在的自我认可程度。家校应该共同努力,给孩子适当的关注,与孩子沟通的同时让孩子享受担当与倾听的快乐。
4 结论
不同年龄的学生会因为思想与面临的环境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自尊水平。在自尊水平形成的过程中,周围的环境起重要决定作用,农村的资源与教育方式决定了农村孩子的平均自尊水平与城市孩子的平均自尊水平的普遍差异,且在农村与城市的男女自尊水平也存在差异;社会因素的影响通过社会联结程度影响自尊水;文化是环境的构成,是人格的重要因素,从而影响自尊水平的发展。个体因素体现在个体的自身成就对自尊水平的成长的促进作用;以及人格对自尊水平起决定与引导作用。因此提出提高学生自尊水平的三方面建议:1.引导学生接受自己;2.引导学生积极与外界建立联系;3.缓解社会的不公平对待。
如果学生的自尊水平提高,学生对学习任务完成程度会随之提高,生活的幸福感也会提高,有利于学习与生活整体水平的提高,利于学生融于社会人际关系的构建,和社会工作的承担。
参考文献:
[1]Smith C P.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 by S. Coopersmith[J].American Scientist,1968,56 (3):323A
[2]杨丽珠,张丽华.论自尊的心理意义[J].心理学探新,2003,23 (4):10-12.
[3]Simmons R G,Rosenberg F,Rosenberg M.Disturbance in the self-image at adolescenc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73,38 (5):553-568.
[4]初中青少年自尊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的追踪分析[J].心理学报,2015,47 (6):787-796.
[5]Harter S.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on the self-system[J].Journal of Autism&Developmental Disorders,1983,22 (1):135-136.
[6]张文新.初中学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1997 (6):504-508..
[7]Deci E L,Ryan R M.Human autonomy:The basis for true self-esteem.[J].Efficacy,agency,and Self-esteem,1995:31-49.
[8]唐艳超,吴明证,徐利平.大学生内隐性别认同、自尊与性别内群体偏差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 (2):471-473.
[9]张春妹,邹泓,向小平.中学生的自尊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 (9):588-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