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特写镜头的运用

2019-10-08 05:26马平辛磊
神州·上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特写镜头典型人物特写

马平 辛磊

摘要:特写镜头是专题片拍摄过程中运用较多且最具表现力的一种画面景别。它主要通过对人物面部或被摄主体细部的刻画,来强调内容、突出细节。怎样才能将特写镜头运用得更为合理、更恰到好处,更好地为主题服务,是值得我们探讨和实践的课题。本文从对上级台的学习和自身实践出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点”,系统地阐述特写镜头在电视新闻及专题片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电视专题;特写镜头

特写镜头在人物专题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放大人物形象,以将观众注意力引向典型人物的不同方面,进而使观众对这个人物留下深刻印象。凡拍摄此种含义的特写镜头时,需要拍摄者首先了解人物特点,然后再根据这些特点为人物设定不同景深、不同部位的特写。这种多元的特写表达,可以更好地表现典型人物的情感底蕴和内心世界,并给观众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

抓住特质,勾勒“焦点”

在拍摄人物专题《真水无香》时,我们面对的主人翁是一位七十余岁依然醉心于水利事业,足迹踏遍全国各地倾心于水碑研究的老人,他微驼的脊背,苍苍的白发,满脸的沟壑纵横和坚定睿智的眼睛,都成为我们镜头里最感人的瞬间,老人把毕生的积蓄献给了水利事业,自己和老伴依然居住在一件十几平米的蜗居里,节衣缩食,笔耕不辍,用二十余年的时光整理出了几百万字的水利专著。他跋山涉水的匆匆步履,他伏案躬耕的微驼的背影,他专注于拓制碑文的深情,他灯光下的白发和一笔一划的撰写,一幕幕摄入我们的镜头,低景位、大背光的手法凸显了一位老人老骥伏枥的背影,眼睛和皱纹的特写则采用长镜头体现人物的景深;在拍摄老人在旷野中拓印水碑的镜头时,我们则用仰视的角度,将老人的精神特质得以最好的体现;在拍摄他的生活场景时,我们把镜头聚焦在他和老伴的晚餐上,一碗咸菜,两个蒸馍,两碗小米粥,这种主观的特写表达方式,不仅使扑面而来的气氛与时间、节奏、情绪很好地融在了一起,还让观众情绪可以迅速摆渡到拍摄主体的心境中去。在片子后期制作时,我们又适时剪接了一些访谈对象一提到他就热泪盈眶的面部特写作为补充和映衬。

对于面部特写,我们还可以把镜头放得更大些,这样可以营造出更为激烈的观众情绪,也更容易让典型人物与受众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亲近感。在拍摄专题片《爱在小村的日子》时,我们就采用了大特写手法,对走失的博爱老人和收养她的农家女孩郑秀珍进行了细致的面部和动作刻画。郑秀珍,一个幼年丧母的农村女孩,一边要在田间劳作,一边照顾走失的神志不清的博爱老人,给她做饭、洗衣、梳头、洗脚、盖被子、剪指甲,一系列的特写镜头,秀珍心疼的眼泪,老人开心的笑脸,秀珍纯真的眼睛,老人慈爱的目光……我们正是通过这些面部的特写镜头,传递着朴素而真挚的人间大爱,让亲情延续从而呼应主题,进而引发受众心灵上的共鸣。

突出细节,抓住“热点”

要使热点环境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整,使人物生活的物质环境变得更加真切,就需要对细节进行刻画。因此,有这样一种说法——电视专题片可以没有情节,但决不能没有细节。可见细节之于专题片的重要性。可怎样刻画细节呢?这就需要用特写镜头去捕捉特定环境中的这些“点”了。

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特写《日子会越过越好》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种技法。尤其是温家宝总理走进北川地震灾区擂鼓镇村民王成益家这一段,拍摄者用特写连续捕捉了多个细节。温总理给老人让座、品尝羌族打糕、怀抱羌族小女孩及询问建房花费时所展露的笑容,还有给身边的小朱可和段志秀夹菜添饭,要她们多吃一些,懂事的小朱可也帮温爷爷往碗里添水饺等等,感人至深地记录了国家领导人亲民爱民的形象,同时,也画龙点“睛”地引导观众把局部印象自由组接成对温家宝总理整个行程的回忆。虽然时光已经过去了十余年,但其情其景依然温暖于心。

强化主体,体现“看点”

通常情况下,特写镜头是利用面部特写来传递微相信息揭示功能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客观视角特写、主观视角特写、推动叙事特写及营造节目风格特写等,潜移默化地转换典型环境的视角,从而“让我们看到物体的‘脸,利用物体所具有的表现力来展现投射在它们身上的人类情感”。

我们在拍摄段村乡政府组织村民打出几百年来的第一口有水的井的专题片时,把特写镜头放在了干枯的水井、掘井的头、排成长龙的水桶、孩子们脏兮兮的脸以及人们喜悦的笑脸等上面。这些特写镜头很紧密地串连起了百年来靠挑水维持人畜生活的背景,也由几个点烘托出了人们“精神脊柱”的引力作用。

另外,由于特写镜头还具有强调视觉重音的特殊效果,因而可以在拍片过程中用来强调节奏,加重悬念,引领推动视听效果。在专题片《大山深处小学堂》中,我们多次特写窗台上孩子们排列的饭碗、简陋的教室,孩子们认真学习的神态以及风雨无阻的山路上孩子和老師执着的身影,简单的饭菜,洗脸后盆内浑浊的洗脸水等,以悬念的方式强调出了山区农村的贫困,凸显出山村老师对孩子的关爱以及山村孩子纯真坚定的信念;在专题片《烛照舟河》中,我们同样多次特写代课教师聂绍英手把手地教孩子书写每一个字母,孩子们上课那急切渴盼知识的眼神和那支接送孩子的小木船等等情景,刻意地运用这一个个连贯的特写镜头来放大和浓缩聂绍英老师二十多年来教学态度和敬业精神的“动情点”。

拍好特写,找准“落点”

拍好电视教育片,尤其是要拍好反映典型人物形象的专题片,离不开“远取其势,近取其神”的特写镜头来提升画面的信息量,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可视性和冲击力,而且还可以从自然中表现真实,由真实中打造形象,突出片子的质感、动感和美感。不过,要达到这种表达效果,在拍摄特写时,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要拍“足”镜头,以使后期编辑条件更加成熟。拍“足”就是要把镜头拍得足够,在不同场景、不同时间的画面拍摄中,都要有一组典型人物的特写镜头,以供后期编辑时有挑选的余地。

其次是要拍“实”镜头,以使后期编辑的基础更加扎实。拍“实”就是特写镜头一定要聚焦准确,以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凸现出来,以清晰的视觉形象突出强调效果。特别要注意在拍摄人物形象时,眼睛在构图中的位置,靠上不靠下,尽可能地体现出典型人物眼和嘴所表达出来的人物性格及情感;在拍摄物体形象时,要力求饱满充实地虚化前景和背景,尽量减少画面内的空旷空间。

最后还要拍“好”镜头,以使后期编辑的目标更加明确。拍“好”就是把镜头的色彩、光线、构图都调到最好状态。要控制好曝光量,一般用手动光圈调节曝光量;构图力求饱满,形象处理宁大勿小,空间范围宁小勿空。

猜你喜欢
特写镜头典型人物特写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电视新闻特写的采访与写作研究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新闻摄像中特写镜头运用探讨
关于特写镜头在新闻摄像中运用的分析
新闻摄像中特写镜头的运用
印度军人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