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131-01
每一所学校的核心,在于课程,有怎样的课程成就怎样的学校。每一所学校都不遗余力地进行课程图谱的绘制与完善,综合各种已有的课程资源,成功亦或失败的课程实践,丰富的课程体验……经过了一个由零乱到系统,由分散到集中的发展过程,把国家课程及众多校本课程整合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特色化”“校本课程多样化”等三个系列!我们坚信课程改变,则学校改变,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直面问题,且行且思:
一、為什么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问题描述1:名校发展的高原期反应
学校要高位发展,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不断思考学校的优势何在,人有我优,人无我有,所以课程改革大势所趋。课程改革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完成既定的国家普适性课程,学校培养的学生的竞争性在哪里?所以,我们要思考在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同时,我们设计哪些特色课程,让孩子们真正有收获……所以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问题描述2:课表不能承受之重
在国家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新的课程不断增加,有限的在校时间,一张课表,如何承载起所有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比如,书法课进课表,科学课从一年级开始开设,我想不就可能会有国学课要进课表,德育活动课也就是班队会课程一直是不进课表的,德育阵地的无法坚守也是一大困扰。再比如在一二年级中开设综研课程……我们的校本课程,特色课程的生存空间在哪里?。这些一个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都是课改的问题导向,因此课程改革时不我待!
问题描述3:课程杠杆撬动变革
如果需要设置一个“触点”,让课程改革得以突破的话。那肯定是社团课程。现在每所学校进行的社团活动是否就是社团课程?因为杜威说“活动即课程,生活即教育”。但仔细想想又不是,泰勒课程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课程应包括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因此社团活动实现课程化,需要多维教育目标的一致,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持,要有规范的运作管理。走向课程化教师必然要实现由“业余”管理者到“专业”指导者的转变。
二、课程改革机遇和挑战并存
落实举措1:全员发动,教师成为觉醒的课程人
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要着力打造精品型特色社团,使精品社团课程化。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选择以往社团课程开展有特色,有积累,教师有特长,有实践的,进行第一批次的研发团队,以点带面推动校本特色课程的研发工作。推出课程研发申报审核制度,初步定出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在此基础上,教学资源,学习作品集锦,教学设计,视频网络资源逐年积累丰厚,功到自然成。我们的愿景就是:每一位教师都是课程研究者,每一间教室都是课程实验室。我们相信课程改革中“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教师。
落实举措2:长短课、大小课能否破解课时从何而来的难题?
有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我们再看看满满当当的课程表,不禁要问课时从何而来?在课时安排首先要声明两个底线:
第一条底线是不得增加周总课时和周教学时间总量,
第二条底线是不得“挪用”品德、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
在此前提下,学校可在国家规定的课时比例范围内,自主安排其他课程的课时,增加拓展性课程的课时。学校可以有自己特色的学期课程安排表,甚至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出现月课程表、周课程表。在不增加学习的课时总量,并确保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可以尝试以下操作路径:
在不增加课时总量的前提下,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和生本化实施。
(1)在课程设置上,“动静相宜”。
一是上静下动。周一至周五的上午主要是以授课为主要形式的基础文化课程,下午安排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基础活动和拓展课程,这样能体现“宜静能动,动静结合”的特点。
客观上——学校校园面积有限,学生人数多,我们想创设一个能动能静的校园环境。主观上——基于对学生的幸福、健康成长考虑。我们想努力实现学校的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梦想,想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更广阔的个性发展、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2)在课时安排上,“融通整合”。
所谓“融通整合”,就是一些课程整合,一些课程减少课时(减的是主要的基础课程课时),灵活机动地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合理的安排。体育课程是一个很好的范例,除了完成国课程外,拿出一课时,进行学科拓展,形成了从一年级至六年级的体育特色课程体系,其他如音乐、美术仿效,设计出自己的拓展课程序列。
(3)课时长短不一、大小课时相辅相成。
存在即合理吗?40分钟整齐划一的课时适合所有课程学习吗?为了适应整合、改革后的课程内容,学校在保证课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将原来固定的每节课40分钟,变为长短不一的大、小课时。
“基础课时”35分钟,主要安排道法、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这些学科减少5分钟的教学时间,一方面有助于缓解学生课上的疲劳,同时要求教师必须带领学生精学精练。
“大课时”80分钟,大课时主要安排语文阅读、美术、音乐、科学等学科,这些学科当中,有些需要长时间的情境营造、情感酝酿,如美术、科学等,调整后的大课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
“小课时”20分钟、10分钟,可以先排小课,英语会话或者其他学科拓展、晨会省身、日有所诵、修身养性……这样根据学科与教学内容的不同,长短课时交错,张弛有度,时间安排趋于合理,学生学习也觉得更轻松。
落实举措3:选修制、走班制、用怎样的方式打破班级授课制?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都体会到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如何突破呢,比如选修制,当学校课程建设极大丰富后,我们终将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智慧校园平台的建设将为建设一个网络双向选课系统给予基础支撑!
走班制,分为学生选班和教师走班两种形式,还可以分为“全校性大走班”和“年级群组小走班”,根据具体的课程来定,年级群组小走班,教师走班相对好操作,比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校社团课程就是大走班,每周三下午的大走班,需要做好课程设置,教师配备,室场分配,资源使用等方方面面的细致工作。
我们坚信课程改变,学校改变,每一个教师都将义无反顾成为课程改革道路上的追梦人!
作者简介:陈兰,女,汉族,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小学一级教师,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