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林
摘 要:文章从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山水情怀”视角,阐释了汪芜生以黄山为题材的“山水摄影”的美学内涵。
关键词:汪芜生;黄山“山水摄影”;美学阐释
汪芜生(1945—2018),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1968年被分派至一家军垦农场接受再教育,1972年开始从事摄影工作,1974年开始拍摄黄山。
美国纽约Abbeville Press出版社在介绍汪芜生先生大型黄山摄影作品集《天域》的时候,是这样引用评论的:
实在是一部宏伟壮丽的影集。——Business Week(美国商业周刊)
每页都是一个启示。——Parabol(美国著名杂志)
这些黑白照片都是用梦编织出来的,美得让人心痛。这些被笼罩在薄雾中的花岗巖山峰看起来就像云中的小岛——刹那间的宁静却惊心动魄、感人至深。他用一种几乎是痛苦的,近似于神圣的、纯精神的思慕、憧憬和怀念,把我们给迷倒了。(美国Artsforum《艺术评论》2005年第12期)
2005年11月,世界最著名的美术出版社美国阿贝维尔出版社(ABBEVILLE PRESS)出版了汪芜生黄山山水摄影大型精装作品集《CELESTIAl REALM》(天域——中国黄山),收集了他的作品94幅,在作者介绍中称其为“山水摄影创始人”。可以说,其中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动人心魄的杰作!
那么,汪芜生先生以黄山为素材的摄影作品是怎样的“宏伟壮丽”?为什么“每页都是一个启示”?又“启示”了什么?为什么说“这些照片都是用梦编织出来的,美得让人心痛”?用什么样的梦编织出来的摄影作品才会达到“美得让人心痛”的艺术境界?
汪芜生终身以黄山作为他的摄影创作题材,他将自己的摄影创作称为“山水摄影”。
何谓“山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山水”是一个超越了山和水作为物理具象存在的范畴和物质认识论的范畴。“山水”这个概念已经演变成了一个蕴含着深厚精神积淀的中华审美文化符号,它是一代又一代中国艺术家开拓出来的精神栖居之所。在中华艺术宝库中,“山水”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代名词,而大自然远离人世尘嚣、恬淡无争、宁静幽远、朴质壮美、自由永恒的属性正是人类精神所渴望追寻的生命境界。所谓“寄情山水”,正是人们在现实生活的此岸沦陷于痛苦、虚无而无助的时候,借由对“山水”的大自然属性的无限憧憬建构起来的彼岸精神家园。“山水”这个精神家园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在艺术领域的集中体现。
西方艺术家把精神托付给了上帝,其代表一如伦勃朗的宗教画和但丁宗教题材的长期诗《神曲》。在西方哲学家和艺术家的眼中,自然只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和认识论意义上的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在其艺术作品中只表现为或诉诸为视觉感知的风景。人的精神世界只和上帝进行对话,而这上帝则是借由宗教信仰的路径形而上地先行预设的。对上帝的信仰融汇了他们对生命理想的思考,对现实生活中生命形态的感知、判断和观照,构成了他们的精神建构的内容,也必然成为了他们最终的精神归宿。人是上帝创造的产物,上帝的意志凌驾于人类之上。在西方哲学中,人“是被抛入世界,能力有限,处于生死之间,对遭遇莫名其妙,在内心深处充满挂念与忧惧而又微不足道的受造之物”(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译,三联书店1987年第1版第371页)。人和上帝是不平等的,也永远不可能平等。没有平等就不能交流。人对上帝只有信仰和服从,上帝才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而自然只是他们生命现实存在的环境和认识论意义上的对象,在他们眼里,宗教情怀才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自然只是风景画,只能带来视觉感官上的愉悦,从根本上来说与人类精神世界的建构无关涉。
中国的艺术家则把精神托付给了“山水”。在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天、地、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天、地、人作为宇宙万物的存在,“道”作为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之规律,都统归于自然。老子认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宇宙之中——作者按)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深刻阐述了天、地、人源于自然而归于自然的哲学思想。正如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因此,在中华文化的艺术思想中,无论是“山水诗”还是“山水画”,所充盈的“山水”情怀,无不具有独特而深厚的中国道家哲学的思想渊源。正是因为“山水”作为一种存在和人的存在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作为存在,它们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遵循“道”,那么,对“山水”的体悟,准确地说就是借由对“山水”之中所蕴含的“道”的体悟,憧憬和追寻天地万物之中所蕴含的玄冥永恒的自然状态,便是对人的精神世界所作的“见素抱朴”(《道德经》第19章)式的建构过程。“山水”和人是平等的,都是自然造化的产物,因为它们的发生、发展和千变万化都遵循于“道”,本质上是同一的,而非疏离的,所以是能够互动交流的。“山水”不是静止的事物,不是人的认识的客观对象,而是在“道”的意义上与人的精神世界相通达、相伴随。无论是“山水诗”还是“山水画”,每一件艺术作品都不是认识论的运用,而是纯粹的精神建构和对自由永恒的生命状态的返璞归真式的诉求、无限的憧憬和不懈的建构、追寻!
这是汪芜生“山水摄影”最根本的精神特质,也是他以黄山为题材的“山水摄影”所追寻的对那深沉的生命境界的昭示,每一页都是对生命境界的一个启示!
汪芜生用摄影这种现代艺术形式把精神托付给了黄山,用一生把黄山建造成了他自己的精神家园,黄山就是他的精神栖居。他对黄山的艺术领悟和中华传统文化中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山水”情怀一脉相承。在《大公报》的采访中,他这样回忆黄山带给他“灵魂因震撼而飘走”般的震撼体验:“40多年前我初遇黄山的大云海时,我的灵魂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撼直接影响了我的一生。那种摄魂撼魄的冲击究竟是什么?当时的我是懵懂而不得其解的。于是我穷尽一生,用我的艺术探索实践来思索这个问题,用我独自的艺术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
因此,他坚定地定位自己是“山水摄影创始人”,这个定位准确而贴切。正如他所说:“一直以来,我以故乡黄山的山水和田园风光作为创作题材,尝试以现代的视觉语言来诠释中华传统的山水神韵。”日本文化和历史评论家松冈正刚(SeigoMatsuoka)这样评论道:“汪芜生把镜头、拍摄角度以及暗房放大技术神奇般地结合在了一起,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水墨山水画。”
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后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改名为“黄山”。
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交错。黄山集八亿年地质史于一身,第四纪冰川对花岗岩山体的切割和亿万年风蚀的共同作用,塑造了黄山奇峰怪石、山体峻峭的地貌特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无不令人顿生高山仰止之慨!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汪芜生的黄山摄影作品都是黑白的,而他以黄山为题材的黑白风格的摄影,已经不仅仅是追求视觉色彩处理技法的别具一格,而是与中国画中的“水墨山水”内在的以中国哲学思想为内核的美学原则一脉相承。
在中国山水画,特别是“水墨山水”中,只采用黑色的墨在白色的纸(准确地说是白色的宣纸)上作画,这在世界绘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中国“水墨山水”中,“黑”与“白”是具有独特的宇宙论内涵的。老子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老子《道德经》第6章)“谷”,形容虚空;“神”,指“道”;“不死”,形容“道”的变动不居,永不停歇;“玄”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幽暗深远,引申指苍天,又引申指黑色,再引申为深邃、奥妙、幽远等意。可见,“水墨山水”中墨的黑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质上就是被赋予了大自然深邃幽远意境的指向性!墨的“黑”和纸的“白”是对应互现的,但不是对立的。
汪芜生称自己的黄山摄影作品为“水墨山水摄影”,无不追寻着中国传统的“水墨山水”的艺术精神和美学灵魂。在汪芜生的摄影艺术世界里,黄山那“黑”的山峰与“白”的云雾虚实相生,“有”“无”互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相互激发,变动不居。正如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道德经》第十二章)。汪芜生用独特的摄影语言,建构了一个独特的“黑白”世界,抹去了所有可能误导视觉、令人眼花缭乱的色彩,从而凸显了黄山一种最为纯粹的存在。审视汪芜生每一幅黄山摄影作品的时候,你会惊讶地发现,汪芜生通过摄影艺术语言建构的黄山,已经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黄山,更不是游客眼中所观赏到的景观。在他的摄影作品中,黄山是天上的山,是天上的存在,是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的领悟,是对自然玄妙深邃的天地之根的无限接近。他用白色的云切断了山峰与山脚的地理关联,把矗立于浩荡白云之上的黄山山峰建构成一种超世俗的纯粹只与“天”相关联的存在。
正是借助这种艺术建构,黄山的存在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镜头所及,那是一种你平生见所未见的旷世静美。突兀的山峰立于白云之上,只有天地,绝无人烟。这是一种纯粹的大自然的存在,远离世俗尘嚣,无限深邃,玄妙无穷,“天人合一”的情怀不禁油然而生,灵魂在此获得洗礼,精神在此得到升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情懷,在汪芜生的镜头下被诠释得淋漓尽致,震撼人心!
在汪芜生“山水摄影”的艺术世界里,黄山变化莫测、浩荡不居的云雾,嶙峋俊俏、苍戴如梦的山峰,造型奇异、神态诡谲的岩石,历尽沧桑矢志不移的苍松,黄山作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生生不息,其发生、发展和千变万化,无不启示着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那被称之为“道”的秘境,昭示着神秘莫测的玄牝之门,以及孕育万物和生命最原始淳朴、最玄妙深邃的母性,其“山水摄影”的艺术语言,所给予的视觉感受是震撼心灵的冲击力!
汪芜生逝于2018年4月7日。他以以黄山为题材的“山水摄影”跻身于世界著名摄影艺术大师行列,享誉全球!他也因其以黄山为题材的摄影艺术创作获得了永生,恰如老子所言“死而不亡者寿”!以此文纪念世界摄影大师、“山水摄影”创始人——汪芜生先生逝世一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