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秉秀
摘要:目的 分析检查胃息肉病人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sIgE)的结果。方法 选择我院120例胃息肉患者设为患者组,另选择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均进行血清sIgE检查,对比两组sIgE检测的阳性率。结果 120例胃息肉患者sIgE抗体检测阳性率高达56.67%(68/120),而对照阳性率为11.67%(14/12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吸入性sIgE抗体检测显示,患者组尘螨组合的sIgE阳性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食入性过敏原sIgE方面,患者组中海鱼组合、淡水鱼组合的sIgE阳性比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患者组中食入性过敏原sIgE阳性比率最高的是蟹,占28.33%。结论 胃息肉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清过敏原sIgE抗体阳性检出率,过敏因素与胃息肉的发病有一定关联,对胃息肉的预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胃息肉;血清过敏原;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04.053
文章编号:1006-1959(2019)04-0160-03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sults of examining serum allergen-specific IgE antibodies (sIgE)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polyps.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gastric polyp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patient group, and 120 healthy subjects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Serum sIgE examination was performed. The positive rate of sIgE detection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sIgE antibody in 120 patients with gastric polyps was as high as 56.67% (68/120), while the positive rate of control was 11.67% (14/120),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In the inhaled sIgE antibody test, the positive rate of sIgE in the pati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In the case of the allergen sIgE, the positive rate of sIgE in the fish group and freshwater fish combination in the pati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highest rate of sIgE positive in the allergic allergen in the patient group was crab. Accounted for 28.33%.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gastric polyps have a high positive rate of serum allergen sIgE antibody. Allergic factors are related to the incidence of gastric polyps, and have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vention of gastric polyps.
Key words:Gastric polyps;Serum allergens;Serum allergen-specific IgE antibodies
過敏性疾病是机体首次接触某一抗原并致敏,当其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导致组织受到损害或脏器功能障碍的一种变态反应疾病。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我们接触的空气、水源、许多食物均出现了存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就导致了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势头。如今,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过敏性疾病纳入到全球重点防治的疾病范畴中,而该病防治的关键主要是及时发现过敏原,避免接触过敏原[1]。然而,目前的研究中关于胃息肉与过敏因素的相关性报道仍较少,也无确切的说法。本文通过对120例胃息肉患者的血清sIgE水平进行检查分析,探讨过敏因素与胃息肉的发病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辽宁省瓦房店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胃息肉患者120例设为患者组。纳入标准:①为患有单一胃息肉的成年人;②胃镜及病理活检确诊患有胃息肉。排除标准:①伴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皮肤病等;②近3个月以内曾进行过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组有男性56例,女性64例,年龄25~79岁,平均年龄(59.62±5.13)岁。同期在正常健康人群体检中随机抽取120例作为对照组,均未合并过敏性疾病及消化道疾病。其中有男性58例,女性62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9.11±5.6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测定方法 采用吸入性及食入性sIgE检测试剂盒(购自欧蒙医学诊断生物公司),选用欧蒙印迹法,对检测的标本通过患者组及对照组空腹采集静脉血3 ml,常规分离血清获得。将采用的标本经过实验室检测后,结果判定采用EURO Line Scan评价结果。IgE抗体检测依据浓度分类,用检测抗体的浓度表现出来的强弱反映和临床症状表现的结果,分成0~6级7个类别等级。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sIgE检测结果、sIgE阳性率、食入性sIgE抗体阳性率,并比较单发胃息肉与多发胃息肉患者的sIgE阳性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SP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sIgE检查结果 对两组240例研究對象进行20种常见的过敏原sIgE抗体检查,其中树组合(2.50%)、尘螨组合(14.17%)、艾蒿(2.50%)、屋尘(1.67%)、猫毛(0.83%)、蟑螂(3.33%)、狗上皮(1.67%)、霉菌组合(1.67%)、黄豆(2.50%)、鸡蛋白(5.00%)、花生(0.83%)、牛肉(0.83%)、海鱼组合(1.00%)、淡水鱼(6.67%)、虾(3.33%)及蟹(15.83%)sIgE显示阳性;普通豚草、葎草、羊肉、牛奶的sIgE显示阴性。240例研究对象中,患者组中有26例对1种过敏原过敏,有18例存在2种过敏原,有12例存在3种过敏原,有6例存在4种过敏原,有2例存在5种过敏原,有2例存在6种过敏原,有2例存在7种过敏原。对照组中有12例存在1种过敏原,有2例存在2种过敏原。
2.2两组sIgE阳性率比较 患者组sIgE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733,P=0.000),见表1。
2.3两组食入性sIgE抗体阳性率比较 患者组中鸡蛋白、淡水鱼蟹、海鱼、虾、黄豆的sIgE阳性比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患者中sIgE阳性比率最高的食入性过敏原是蟹,占28.33%,见表2。
2.4单发胃息肉患者与多发胃息肉患者sIgE阳性率比较 单发胃息肉患者sIgE阳性率为56.25%(36/64),多发胃息肉患者sIgE阳性率为57.14%(32/56),两者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过敏原是一组具有诱发过敏性疾病的抗原,主要分食入性与吸入性过敏原两种。其中,食入性过敏原可导致全身过敏,如哮喘、湿疹、荨麻疹、口腔过敏综合征,甚至过敏性休克[2]。而吸入性过敏原依靠空气传播,致敏成分包括多糖和蛋白质,可导致咽喉部、鼻部、眼部以及呼吸道过敏,甚至可诱发全身过敏。sIgE指个体对某一种过敏原刺激而分泌出IgE抗体,故检测该指标对于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一般选用敏筛过敏原检测系统进行sIgE检查。
免疫印迹法为敏筛过敏原检测系统中较为先进可靠的检测方法,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以及准确度。而且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sIgE,相较于过敏原皮肤存在更高的可靠性[3]。本研究通过对120例胃息肉患者进行20种常见的食入性以及吸入性过敏原sIgE检测,结果显示患者组的过敏原sIgE阳性比率较高,占57.33%,对照组为12.67%,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了胃息肉患者的血清过敏原sIgE抗体阳性比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这主要是因为胃息肉患者对所接触的过敏原高度敏感,可使机体产生过度的免疫应答,进而出现过敏反应,其发生机理主要是过敏原刺激胃粘膜上皮细胞出现过敏反应,使胃上皮组织息肉局部细胞扩增,发生胃粘膜表层突出到胃腔内的隆起状病变。由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可能与胃息肉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
食入性过敏是由免疫异常介导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其中免疫异常包括IgE介导、非IgE介导、IgE和非IgE混合介导3种,且主要由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为主。其具体过程中包括食物过敏原的致敏阶段、激发阶段和效应阶段。在致敏阶段中,易感个体第一次接触到过敏原后,产生IgE抗体,体内肥大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表面的IgE受体与IgE抗体发生高亲和力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阶段。在激发阶段,当相同食物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致敏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类细胞表面的抗体与之结合,肥大细胞等效应细胞通过脱颗粒,释放组胺、前列腺素及白三烯等生物性介质,这些化学介质再作用于胃肠道或其他组织器官,引发相应病理生理改变[4]。
胃息肉是指胃粘膜局限性上皮隆起性良性病变,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胃肠息肉综合征。胃息肉癌变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过不同阶段才最终形成的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因此,对胃息肉的病因机理和防治研究有重要实际意义。胃息肉的形成与诸多因素相关。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者,胃息肉发生率升高。男性、吸烟、年长、胃癌家族史、肥胖及患有糖尿病是患胃息肉的高风险因素[5]。本研究发现,在食入性过敏原sIgE检查中,患者组中淡水鱼、海鱼、蟹的sIgE阳性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其中蟹的阳性率最高,占28.33%,这很可能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中海鲜类食物增多有关,提示胃息肉患者应避免食用此类食物,可能会减少胃息肉的复发。
综上所述,通过对胃息肉患者血清过敏原sIgE抗体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过敏原状况,明确过敏原的种类,表明过敏因素(IgE)与胃息肉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其确切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张春梅,赖荷,陈蕴光,等.150种过敏原在过敏性疾病中的阳性率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6,23(6):659-661.
[2]盛亚玲,张虹亚.325例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2):199-202.
[3]张玫娜,袁野,艾清,等.长春市452例血清过敏原sIgE检测结果的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12):2097-2100.
[4]叶惠英,韩珊珊,柯琴剑.1252例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过敏原检测与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6,23(4):462-464.
[5]刘静.胃息肉研究进展[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17,38(5):104-106.
收稿日期:2019-1-7;修回日期:2019-1-17
编辑/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