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贪夜蛾具有适生区域广、迁飞速度快且距离远、繁殖能力强、防控难度大的特点,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全球预警的重要农业害虫,嚴重威胁我国玉米生产安全。
一、发生规律与田间危害
草地贪夜蛾无滞育现象,适宜发育温度为11~30℃。在28℃条件下,30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雌、雄虫均可多次交配,单头雌虫可产卵块10块以上,卵数量约1500粒。
该虫在玉米上为害,1~3龄幼虫通常隐藏在心叶、叶鞘部位取食,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低龄幼虫还会吐丝,借助风扩散转移到周边的植株上为害。其取食叶片后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可将整株的叶片取食光,也会钻蛀心叶、未抽出的雄穗及幼嫩雌穗,影响叶片及果穗的正常发育。苗期严重被害时,玉米生长点被破坏,形成枯心苗。
二、应急防控技术
抓住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的最佳防控时期,选用防控夜蛾科害虫的新型高效低毒药剂喷雾防治。喷药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并注意喷洒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
防治指标:玉米田苗期被害株率大于10%,大喇叭口期被害株率大于30% ,穗期被害株率大于10%。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推荐及国外应急防控该害虫的化学药剂有氯虫苯甲酰胺、氟氯氰菊酯、溴氰虫酰胺等。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科研团队通过室内药效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防效较好的药剂有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盐酸等化学农药以及多杀菌素、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农药。
(资料来源: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