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搬了好多次家,家庭档案是不变的家当

2019-10-08 02:30董燕京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票证二叔家庭

董燕京

70年间,虽然搬了好多次家,但是不论多么麻烦,我还是一次次把那些有纪念意义的东西规整好,带到新家收藏起来。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这些有温度的东西就像家庭档案一样,记录着我们所走过的岁月,寄托了我们的情感。而每当闲暇时翻看这些东西,绵绵思绪都会把我带回到那个年代里—

爱国情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也正是在这一天,父亲满怀爱国热忱乘坐英轮“湖南号”从香港毅然回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不久便进入国家机关工作。

惜别情

1954年,我两岁,二叔即将随部队第二次奔赴朝鲜前线,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照片是我们全家与二叔全家共同为二叔送行前的合影。全家人都明白上前线就意味着生离死别,但祖国需要高于一切。二叔在两次赴朝作战中,两次荣立战功,1956年回国后被保送到北京铁道学院深造。至今看到这张照片,我都会为二叔感到自豪。

母子情

这几个老物件是母亲用了一辈子的针头线脑:锥子、顶针、针囊盒。每每想念母亲,我就拿出来摩挲摩挲,仿佛又看到母亲在灯下缝补劳作的身影。这双鞋底是母亲在困难时期亲手纳的,保存至今已近60年。那时候,全家人穿的鞋和衣服,还有铺盖的被褥,基本上都是母亲自己动手做。一针一线中都饱含着母亲对亲人对子女的浓浓亲情与心血。

票证情

20世纪60年代,由于粮食等物资匮乏,各种商品一律按票证供应。这是我家曾使用过的粮食供应证、副食购货证、购煤证,虽然早就没了用处,但我却舍不得扔,因为它是一个时代的印迹和缩影。

在整整30年的艰苦岁月里,城鎮居民的吃穿用度几乎每天都离不开票证,粮票油票肉票布票肥皂票……啥都要票。记得老家来了亲戚,哪怕是住上几天,也要把自己的口粮—全国通用粮票交给母亲。因为彼此心知肚明,谁家也没有余粮。当年妻子通过抓阄(手表票)才买到的上海全钢机械手表,保存至今。

 夫妻情

我们夫妇于20世纪70年代末领的结婚证,当时政府的印章还是“革命委员会”。七八十年代,正值婚龄育龄高峰期,国家推出了晚婚晚育政策,并提倡计划生育,即每对夫妇“只生一个好”。有了女儿后,我们便领取了《独生子女证》。现在国家调整生育政策,已全面放开二胎,《独生子女证》也进入了文物序列,成为家庭档案的新成员。

同事情

这对花瓶是当年我们在工厂时,车间里一位要好的同事送给我和妻子的结婚礼物,一直珍藏在书柜里。在20世纪70年代,那已经是非常漂亮又时髦的摆设。

家族情

改革开放使国家迈入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与提高。每年春节或国庆,很多家庭都要在一起团聚。那时候,我们一大家子有30多口人,每次聚在一起特别热闹。这是在1997年春节,我们一家老少三代照的全家福。

祖孙情

2007年,女儿喜得千金。已届耄耋之年的父母专程前来看望孙女和重孙女,庆贺四世同堂。那时,我们各家都已搬进商品房,也买了车。这是二老乘坐我开的车来到我住的小区时,在单元门前留影。

家国情

这是老父亲撰写的《家务记录》,概要记述了全家四代人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作为社会细胞,每一个家庭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尽管几十年中,我的家庭也曾历经风雨艰难,但父母却从未改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我家也因此多次被区妇联和商业部机关妇联评为“五好家庭”。

如果说城市居民的家庭档案是柔风细雨的浸润,那么,农村居民的家庭档案则是天翻地覆的巨变。第三份家庭档案来自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石沛镇联盟村张永怀的家。

猜你喜欢
票证二叔家庭
家庭“煮”夫
票证收藏驶入“快车道”
张宝红:中国票证拍卖第一人
恋练有词
鹁鸽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二叔进城
投资粮票成富翁
投资粮票成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