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

2019-10-08 02:48王学华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9年34期
关键词:作文题国家传统

王学华

押题理由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支柱。文化自信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发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中华传统文化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优秀的民族依靠自己的传统文化来传承和发展。如今,国外兴起汉语热的同时,我们自己更应该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坚持“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当下,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就成了关乎民族发展与未来的大事。而文化自信要求人们珍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命题趋势

高考作文肩负“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使命,使得“文化传承”这一主题成了高考的热点主题之一。如2017年高考作文題中,传统文化大放异彩,全国卷Ⅰ作文题材料中的“长城”“京剧”“中华美食”等都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全国卷Ⅱ作文题中“化育后世的名句”,以极具传统文化内涵的名句作为命题材料;北京卷作文题“说纽带”,鲜明地要求考生从“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的层面来谈纽带;天津卷作文题“重读长辈这部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肯定和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2018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从“浙江精神”的角度谈文化的传承。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寻找‘中国味”,实际上是寻找中国的“传统文化”;2019年高考北京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更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在文化自信越来越重要的今天,这一话题仍然会成为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的重点。

押题方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1: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材料2: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材料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材料4: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和汗水写就了辉煌历史,孕育出鲜明独特的革命文化: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

以上材料均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个多则材料组合的新材料作文题,写好这篇作文,首先要聚焦这几则材料的核心词——“文化”,同时要注意“历史”“现实”和“未来”等关键词。考生要立足现实,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材料1重点论述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的根基;材料2阐明中华历史文化不可抛弃与背叛;材料3表明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赖以存在的基石;材料4讲明“革命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丰富与发展。考生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时代特色来谈,注意联系社会时代和现实生活;也可以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用更宏大的论述来探究话题,表达自己独到的感悟。在具体的写作中可以就某一句立意行文,也可以综合起来进行写作,但要尽量体现出思辨的层次性和深入性。

考生可参考立意:热爱、弘扬传统文化;坚守传统,创新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将传统文化融入新的时代;弘扬传统,发展文化;等等。

延伸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年一度的流行语评选,已成为《咬文嚼字》编辑部每年的惯例。在《咬文嚼字》发布的2018“十大流行语”中,命运共同体、锦鲤、店小二、教科书式、官宣、确认过眼神、退群、佛系、巨婴、杠精等词榜上有名。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流行语,以“谈……”为副标题,联系实际,展开联想想象,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佳作赏读

坚守传统文化,构筑自信中国

◎梁珂怡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倘若没有传统文化,那么这个国家及文明便会成为“温水中的青蛙”,渐渐失去生命力,失去文化之根、腾飞之本,一切都将成为岁月长河中的美丽泡沫,随风而逝。

的确,经济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但是,文化的软实力更是不容忽视,对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是马虎不得。

抛弃传统文化,就等于割断了文化的精神脐带。在某种程度上,国家和人是一样的:有的人天生强壮健硕,能披荆斩棘;有的人弱不禁风,稍有风吹草动,便会疾病缠身,我们通常认为这种“天生”是从“娘胎”里带来的,而一个国家的“娘胎”就是传统文化。试想,若没有传统文化,一个国家如何独立存在?若没有传统文化的润泽与涵养,国家怎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按照一定规律运动,刚劲强健;君子为人处世,也应法天,修德敬业,自强不息,不断进步。自强不息,既是就一个人而言,也是就民族、国家等社会共同体而论。一个国家、民族,一个企业、学校……任何一个社会组织,如果在任何时候都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不灰心、不懈怠,发愤图强、励精图治,就是对自强不息的最好诠释。

一个有“自强不息”文化传统的国家,一个经历了五千年风雨的泱泱大国,一定明了过往的得与失、荣与辱、进与退,一定积累了无数的经验,会汲取更多的教训,能更从容地应对未来的一切。能从容,便能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中国)过去“在这儿”,未来“在这儿”,永远“在这儿”。

这就是自信,大国的自信,根植于伟大传统的自信。这种自信,绝不是盲目自信,而是在深耕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自信,是能够挺直中国脊梁的自信。

如今,中国、中国人民越来越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越来越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发扬。有坚守,就有厚实的基础;有创新,就有与时俱进的能力。《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节目的横空出世,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有坚守,就能立地;有创新,就能顶天。一个能顶天立地的民族,还能不自信?

当传统文化成为人们心田的荷,袅袅婷婷地吐露芳香,自信的中国也一定能在世界舞台上更加光芒万丈。

作文采用“先破后立”的写作思路,先采用假设论证和比喻论证,从反面确立坚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体部分将国家和个人进行类比,生动形象地阐明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意义。考生将前三则材料巧妙有机地融入作文中,表达了文化自信的不可或缺。结尾部分回到当下,回到现实,阐明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的价值,给人以信心与启发。全篇破立结合,环环相扣,意蕴上层层深入,语言生动犀利,气势恢弘。

猜你喜欢
作文题国家传统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把国家“租”出去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