雯颖
风雨兼程70年,中华民族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从成立新中国,到改革开放,再到追逐中国梦……这一路,满怀希望,高歌猛进,一路向前。
国与家是密不可分的,国的进步带动着家的发展;家的发展体现着国的进步。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杂志和微信公众号面向全社会征集“70年家庭档案”,活动一经推出,反响热烈。
一个个家庭独具特色的档案载体,体现了不同家庭70年的变迁和发展。
出生于1941年的骆宗明老先生,在家庭档案的小红本里,记录了他家从茅草屋到砖瓦房的4次搬迁过程。
从出生时住的草房,到和别人家合住一套房子,又到分了宅基地,盖起属于自家的第一栋房子。居住环境的每一次变化,都和国家的发展有关。1992年,骆宗明家搬进了城里的新房子,这在从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他饱含深情地说:说实在的,这是国家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变化。
家庭档案里还记录着那个年代全家的重大花销和收入。骆宗明将自己这些年来的工资变化做了一张“工资增长曲线图”,记录了33次的工资变化,改革开放前一共增长了3次,从26.5元、29.5元,到46元。改革开放之后的40年里,一共增长了30次,平均每次增长176元,现在退休工资4936.92元。“我的工资变化情况,跟我们国家的发展壮大,是同频共振的。”
如今日子越过越好,而老人往小红本上记的东西却越来越少了。
因为在当年,省吃俭用近3个月才能买一块手表,不仅是骆老的第一件“奢侈品”,也是家里的一件大事,之后买自行车、缝纫机这些“大件儿”时,都要认真地详细记录。而现在,收入提高了,家庭富裕了,这些日常消费已经不值得记了。
骆宗明老人的家庭档案,是我们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缩影,个中变化真是令人感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每个家庭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我们的每个小家都和我们的国家紧密相连。
一件件饱含记忆的档案物件,虽然都是些很平常的东西:账本、日记、旧报纸、飞机票……但正是这些小小不然的东西,串起了人们过往的生活和岁月,加上情感的注脚、岁月的积淀,便承载起一个家庭的独家记忆,记录了几代人的悲欢离合。
家庭档案的点点滴滴也同样诉说着时代的变化,生活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本期特别策划,我们在征集到的家庭档案中,收录了一些最有代表性的,藉由他们的家庭印记,我们一起重温那些珍贵的回忆,抓住那些过往岁月的温情……
[—請参阅本期P10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
我家档案里的家国记忆》]
电子邮箱:
664071616@qq.com
新浪微博:
https://weibo.com/u/576874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