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字词是文本最基本的组织结构,字眼则是文本结构中最关键的字词。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探究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在品味字眼中获得丰富的语言体验,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借助字眼透视文本,走进文本,沉浸文本,感悟文本之妙。
关键词:小学语文;字眼;文本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6-0068-02
引 言
字词是文本最基本的组织结构,字眼则是文本结构中最关键的字词,它们就像文章的眼睛一样[1]。品味字眼有助于我们借助字眼透视文本,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情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到文本字词的悦动的生命,让学生沉醉于文本之中,获取其中的语言知识。
一、文本字眼与文本解读关系解构
字眼是文本最核心的字词,它们对于文本解读具有重要作用,能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抓手,增强学生文本解读的语感,让文本解读聚焦微观,探骊得珠。
1.提供文本解读的抓手
入文本是解读文本的前提和基础,品味字眼为解读文本、深入文本提供了有效的抓手。字眼往往是文本的题眼、情感点、内容浓缩点、思想折射点,抓住了字眼就抓住了文本的核心,抓住了贯穿文本的主线,从而使文本解读如庖丁解牛,水到渠成[2]。
2.增强文本解读的语感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文本解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感感悟能力。目前不少语文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不高。抓住字眼将聚焦文本最基本的组织要素,教师在通过多样化的语言品味活动,让学生在品味字眼中获得丰富的语言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让学生在语感的帮助下深入文本。
3.聚集文本解读的微观
在文本创作过程中,作者往往于文本细处打造细节,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一个字眼就如文本的“起爆点”,抓住字眼就抓住了文本解读的关键,教师应从字眼入手,引导学生聚焦文本细处,再通过文本细处的整合,撬动整个文本的解读,让文本解读宏观与微观相得益彰,自然达到含英咀华的阅读境地。
二、“聚字眼、入文本”策略探寻
品味字眼就是将文本解读聚焦字眼,并使之成为进入文本的有效手段。然而聚字眼、入文本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在文本解读实践过程中,不断探寻适切的策略,以精准捕捉字眼,解析学词,自然沉入文本。
1.多样吟诵,品味文本原味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生动阐述了吟诵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目前小学文本解读过程中吟诵设计形式过于单一化,这需要我们基于品味字眼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吟诵活动,让学生在吟诵中捕捉字眼,沉入字眼,感悟文本之妙[3]。
例如,在《静夜思》一诗的教学中,筆者先播放一首配乐诵读音频,为学生进行示范性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自读吟诵,让学生在小组之间开展比赛朗读。在学生充分吟诵诗歌的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找出最重要的字词,很快学生找出“思”这个字眼,笔者顺势引导学生抓住字眼进入文本:“思”是什么意思?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与所见有关,诗人看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从诗人所思追溯到所见之“明月”,所为“望月”“低头”,进而捕捉到“思故乡”的情感。多样化的吟诵为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语感积淀,也为学生情绪的调动进行铺垫。
2.捕捉字眼,追寻文本精华
品味字眼的前提是捕捉字眼,这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多角度地提炼字眼[4]。那么什么样的字词才算得上是“字眼”?一般认为字眼是文本中精要的字词,能够有助于增强文本的表现力,这些字词都可以称为字眼。因此,字眼的捕捉不拘一格,需要教师根据字词的表现力和文本表现的内容灵活选择。
例如,古诗《小池》的教学,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抓住“小”作为字眼,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寻找“小”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学生很快捕捉出“泉眼”“细流”“小荷”“蜻蜓”等,感受到“小”营造的和谐意境,并透过“小”字,感受初夏自然之美。同时,透过“小“字,学生受到了启发,通过小素材也能写出大文章。
3.比较辨析,揣摩文本匠心
比较是语言品味的一种常见方法,通过比较的品味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对字眼的理解更加深刻、精准,进而捕捉到作者蕴藏于其中的匠心。比较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通过删除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字眼存在与否的价值,也可以通过置换的方式,让学生比较字词表达的差异性。明确采用哪一种方式,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
例如,《葡萄沟》一课,文章首段“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一句中的“最”字,对于表现人们对葡萄的情感非常重要。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采用删除法,先将该词删除,让学生读一读,体会表达的情感;再将“最”字放到语境中,再反复读一读,体会“最”在表达情感中的作用,并结合文本下文的内容,体会人们最喜爱葡萄沟的原因,从而借助“最”字进入文本解读;最后,再结合末段“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一句,深化学生对“最”字表达情感的认识。通过比较辨析,教师不仅能完成文本解读任务,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语言鉴赏能力的发展。
4.生发想象,潜入文本之境
想象是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教师只有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让学生借助想象力潜入文本之境。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教材解读能力,从文本中捕捉能够引发学生想象力的字眼,从而通过多样化的想象活动,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黄山奇石》一课,文章主要介绍了黄石奇石的名称以及奇石的形状,形神兼备。文章最后一段回到总写,概括黄山其他的奇石,其中之一便是“狮子抢球”。我们可以抓住这一处,聚焦一个“抢”字,模仿文章“金鸡叫天都”“仙人指路”“仙桃石”“猴子观海”四段说明的方法,借助想象再现“狮子抢球”这一景观。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抓住景观中的“抢”字,为学生发挥想象力提供引导,突出想象的重点环节,让学生借助想象力感受“狮子抢球”景观的特点。不仅如此,要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除了调动想象力外,还要精读“金鸡叫天都”“仙人指路”“仙桃石”“猴子观海”四段,从而从这四段中寻求支架,掌握语言表达的一般思维。这样,学生就能总体感受黄石奇石的总特点,根据奇石的名称显现出景物的风貌,从而“神游黄山”。
5.角色沉浸,玩味文本之妙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角色定位仍停留在“读者”单一化的角色上,导致学生角色体验的单一化[5]。这就需要我们转变传统思维,除了将学生定位在“读者”视角层面,还要尝试引导学生以文本主人公、作者等角色进入文本,通过角色沉浸玩味文本字眼,在多样化的角色体验活动中,提高字眼品味能力,从而感受文本遣词之妙。
例如,《小马过河》这篇文章中,在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后,小马叹了口气,接着作者用了一个“唉”叹词,并在叹词后面运用了一个感叹号。这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字眼,为了引导学生透过这个词感知小马的内心感受,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结合上下文语境,反复朗读叹词“唉”,体会小马此刻的心理感受,并假设你就是那只小马,读出“唉”表达的内心情感。
笔者采用角色沉浸法,引导学生自觉地从读者角色转向小马,并沉入文本之境,体悟小马的内心,从而使“唉”潜藏的意蕴得以还原。
6.化简为丰,引发文本创造
字眼是作者对文本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作者独到的语言功底。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语言表达是一个训练重点,必要时,需要教师利用文章的字眼进行逆向语言训练活动,化简为丰,通过还原字眼内容,引发学生的阅读创造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语用表达能力的发展。
仍以《小马过河》的“唉”字为例,在学生进行角色沉浸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根据“唉”字,将小马此刻的心里话“说”出来,即引导学生从小马的角色出发,写一段小马的自言自语,要充分体现小马此刻的心理活动。
这个环节有机结合角色沉浸活动,并将阅读和习作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小马的角度补写小马的内心感受,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对小马角色的感悟,而且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本课表达的思想主题、揭示的道理也在语言补写中自然地得以呈现,让学生明白了光听别人说,是难以得到正确答案,只有自己开动脑筋,才能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
结 语
总之,在小學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语言,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品味活动,让学生从文本最基本的语言组织入手,于细微处探寻文本解读的“秘钥”,使纸面文字立体起来,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而以字眼为切入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构建富有磁性的“言语场”,让学生爱上阅读,享受阅读。
[参考文献]
魏孙英.刍议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开展[J].新课程(小学),2019(04):21-23.
郭蓓.优化小学语文字词教学“三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08):56.
林亚凤.随词潜入文 释义细无声——词语教学策略谈[J].小学教学参考,2019(06):50-51.
张向红.在语言的丛林中穿行——谈小学语文品词析句的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18(47):56-56.
汤淼.走入文本,品词析句——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策略之我见[J].新课程(小学),2017(11):17.
作者简介:覃健芝(1984.1—),女,广西桂林人,研究生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曾获广西小学语文教学课例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