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题跋》卷四探析

2019-10-08 03:49王媛
大观 2019年7期
关键词:苏轼

王媛

摘 要:题跋是一种短小活泼的文体,以诗文、典籍、书画、器物为载体,对载体关涉的人或者事物进行评价、考证、解读、感发的文字。《东坡题跋》卷四收录了大量关于书法的题跋,文章基于这些题跋对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自己作品、其他书家的作品以及鉴别作品真伪等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苏轼;《东坡题跋》卷四;书法鉴别

题跋是一种短小活泼的文体,以诗文、典籍、书画、器物为载体,对载体关涉的人或者事物进行评价、考证、解读、感发的文字。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云:“按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至综其实则有四焉:一曰题,二曰跋,三曰书某,四曰读某……题读始于唐,跋书起于宋。曰题跋者,举类以该之也。”清代段玉裁说得更为明了:“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

现存的苏轼诗文约有4000余篇,据孔凡礼点校的《苏轼文集》统计,苏轼题跋有正文574篇,佚文汇编105篇,佚文汇编拾遗42篇,佚文汇编拾遗补2篇,另有存疑者数篇。明代王晋所辑《东坡题跋》分为六卷,其中卷四主要收录了有关书法的题跋,本文主要基于卷四的119篇题跋,对苏轼的书法活动进行分析解读。

一、苏轼书法美学思想

《跋君漠飞白》:“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分科而医,医之衰也;占色而画,画之陋也。和缓之医,不别老少;曹、吴之画,不择人物。谓彼长于是则可也,曰能是不能是则不可。世之书篆不兼隶,行不及草,殆未能通其意者也。”这里以医学的互通性及古代著名画家曹仲达、吴道子来举例说明“通其意”,各种书体虽形体各异,但书法中的“意”是相通的,在书体上要做到融会贯通。

《评草书》:“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这段题跋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说明在书写初始不要计较是否能出佳作,这样反而能创作出很好的作品;“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苏轼说自己的作品虽不是最好,但不模仿古人,而有自己的创新,说明了创新的重要性。

“信手自然”这种老庄思想的观点还见于《题鲁公书草》:“昨日,长安安师文,出所藏颜鲁公与定襄郡王书草数纸,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手自然,动有姿态,乃知瓦注贤于黄金,虽公犹未免也。”这里以颜真卿的《争座位帖》来举例说明,“乃知瓦注贤于黄金”出自于《庄子·达生篇》,意思是说用瓦片做赌注比用黄金好,这样心理没有负担反而更容易赢。

《论书》:“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在这里苏轼以人喻书,把“神”放在首位,强调书法之根本在于其内在的精神气质,把追求意境美放在形体美之上。这种观点还见于《题〈笔阵图〉王晋卿所藏》:“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虽然,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惟颜子得之。”任何书家如果过于追求形态,就会被其所累,书法最重要的是一种心境、一种乐趣的追求。

苏轼并不仅仅尚意,也相当重视法度。《评杨氏所藏欧蔡书》:“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磨灭,五代文采风流,扫地尽矣。”《跋王荆公书》:“荆公书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学之则无法。”《记与君谟论书》:“作字要手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韵,于静中自是一乐事……自苏子美死,遂觉笔法中绝。”这些题跋都能看出苏轼对法度的重视。关于“意”与“法”的关系,苏轼也有所阐述,如《跋秦少游书》:“少游近日草书,便有东晋风味,作诗增奇丽。乃知此人不可使闲,遂兼百技矣。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也。”“法”与“意”两者相互融合,缺一不可。此外对于学书之法,他也有很多精辟的总结,如《跋王晋卿所藏莲华经》:“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书法美学“书品即人品”的观点在东坡题跋中也可见,如《跋钱君倚书〈遗教经〉》:“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钱公虽不学书,然观其书,知其为挺然忠信礼义人也。”苏轼强调不要只以外在形式作为判断书法作品优劣的标准,书法艺术还体现了书家的人格精神。

从以上所例举的题跋来看,苏轼的书法美学以老庄思想为根基,信法自然,崇尚创新,提倡传神,同时也追求法度,两者相辅相成。

二、自作字点评

在《东坡题跋》中,也有几篇苏轼在自己所写作品后关于自我作品的题跋。如《题自作字》:“东坡平时作字,骨撑肉,肉没骨,未尝作此瘦妙也。宋景文公自名其書铁线。若东坡此帖,信可谓云尔已矣。”东坡书法基本以扁平厚实形态为主,但在此作品中却尝试了“瘦妙”的形式,线条处理自认为是“铁线”。

《自评字》:“昨日见欧阳叔弼。云:‘子书大似李北海。予亦自觉其如此。世或以为似徐书者,非也。”苏轼晚年喜临李邕,对于世人称其书似李邕,苏轼也并不自谦。

《记潘延之评予书》:“潘延之谓子由曰:‘寻常于石刻见于子瞻书,今见真迹,乃知为颜鲁公不二。尝评鲁公书与杜子美诗相似,一出之后,前人皆废。若予书者,乃似鲁公而不废前人者也。”苏轼虽认为自己的风格与颜真卿相似,但也没有抛弃古人的东西。

三、品评其他书家

在书法理论史上,很多书论基本都以评论书家为主,在苏轼的题跋中,也有大量篇幅品评其他书家。

在众多书家中,苏轼最为推荐的当属蔡襄。在《东坡题跋》卷四中就有多次提及蔡襄之处。如《论君谟书》:“欧阳文忠公论书云:‘蔡君谟独步当世。此为至论。言君谟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就其所长而求其所短,大字为小疏也。天资既高,辅以笃学,其独步当世,宜哉!近岁论君谟书者,颇有异论,故特明之。”在《跋君谟书赋》中也提及君谟乃“当世第一”。

对于颜真卿在书法上的创新及其人品,苏轼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书唐氏六家书后》:“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颜真卿的书法变革,令后人似乎无路可走。对于其人品的推崇,在《题鲁公帖》中也有阐述:“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風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然人之字画工拙之外,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邪正之粗云。”

作为欧阳修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发扬者,苏轼对欧阳修也是多加褒赞。如《题欧阳帖》:“欧阳公书,笔势险劲,字体新丽,自成一家。”《跋刘景文欧公帖》:“此数十纸,皆文忠公冲口而出,纵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其文采字画,皆有自然绝人之姿。”

关于张旭、怀素的草书,苏轼却是持怀疑批评的态度。如《书张长史草书》:“张长史草书,必俟醉,或以为奇,醒即天真不全。此乃长史未妙,犹有醉醒之辩,若逸少何尝寄于酒乎?仆亦未免此事。”如《书张长史书法》:“张长史见担夫与公主争路,而得草书之法。欲学长史书,日就担夫求之,岂可得哉?”再如《跋文与可论草书后》:“余学草书凡十年,终未得古人用笔相传之法。后因见道上斗蛇,遂得其妙,乃知颠、素之各有所悟,然后至于此耳。留意于物,往往成趣。昔人有好章草,夜梦,则见蛟蛇纠结。数年,或昼日见之,草书则工也,而所见亦可患。与可之所见,岂真蛇耶?抑草书之精也?予平生好与与可剧谈大噱,此语恨不令与可闻之,令其捧腹绝倒也。”苏轼对于张旭、怀素由毫不相干的事物却能悟出其草书笔性,并持以怀疑的态度。

苏轼对于其他书家也有点评,如在《书唐氏六家书后》对智永、欧阳询、褚遂良、张旭、颜真卿、柳公权进行品评,在《杂评》中对杨凝式、李建中、宋宣献、苏舜元、苏舜钦进行点评。还有对同时期的书家如王安石、章得象、董储、李常、杜衍等的评价。

四、鉴别真伪

在《东坡题跋》中也有一些篇幅是鉴别真伪的,如《题遗教经》关于传王羲之的《遗教经》的甄别:“仆尝见欧阳文忠公云:‘《遗教经》非逸少笔。以其言观之,信若不妄。然自逸少在时,小儿乱真,自不解辨,况数百年后传刻之余,而欲必其真伪,难矣。顾笔画精稳,自可为师法。”还有些关于《淳化阁帖》中收藏作品的辨别,如《辨官本法帖》及其他十本法帖,再如《辨法帖》里的总结:“辨书之难,正如听响切脉,知其美恶则可,自谓必能正名之者,皆过也。今官本十卷法帖中,真伪相杂至多。”

参考文献:

[1]苏东坡.东坡题跋[M].许伟东,校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题西林壁
苏轼错改菊花诗
但愿人长久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愚钝读书法
苏轼愚钝读书法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