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莎莎
摘 要:李商隐曾有学道经历,熟悉蓬莱这一带有道教色彩的意象,曾多次在诗中加以运用。李商隐用蓬莱意象展现学道体验及对道教的态度,用这一意象象征自己的爱情生活,同时也以此比喻自己的人生经历。李商隐蓬莱意象的运用,既顺应了唐朝时将这一意象具体化、现实化的趋势,同时也为蓬莱意象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李商隐;蓬莱意象;仙境
“蓬莱”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北经》:“蓬莱山在海中,大人之市在海中。”[1]《楚辞·天问》中有:“鳌戴山抃,何以安之?”[2]《列仙传》曰:“有巨灵之鳌,背负蓬莱之山而抃舞,戏沧海之中,独何以安之乎?”[3]《列子·汤问》中有:“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为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菜。”[4]其后的《史记·封禅书》中记载了战国时期齐王、燕王及秦皇汉武求访蓬莱仙山的故事,但是这些帝王在海外求仙的过程中,并没有找到仙山,也没有访到仙人。虽然均以失败告终,但这无疑提高了蓬莱仙境的声望,缥缈的蓬莱仙境逐渐成为人们想象中的自由理想的乐土,蓬莱因此成为人世之外的仙境乐园。蓬莱仙境不断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成为士人表达摆脱俗世,渴望长生与自由的理想世界。
到唐代,诗人们对蓬莱的信仰愈加浓烈,每当面对大海,便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海上仙山,想到仙山上得道长生的仙人及他们逍遥自在的生活,在李商隐的诗歌中,有关蓬莱意象的诗共有八首,虽数量不多,但在李商隐的笔下,蓬莱意象有着特殊的思想内涵。
一、道在瑶台十二层
唐代建立伊始,李唐王室便称已仙化的老子为自己的始祖,追称其为“太上玄元皇帝”,以此来强调李氏一族掌握政权的合理性,这种崇尚道教的政治环境也使得道教呈现出更加蓬勃的姿态。道教的根本目标是追求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炼丹服药是通往仙界的光明大道,蓬莱自古又是仙药汇聚之地,于是到蓬莱遇仙求药便成为许多诗人梦中或想象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在唐朝修仙学道的大背景下,李商隐从青年时代起,因仕途坎坷,而向往学道修仙,并且有过在玉阳山学道的体验,这在他的诗歌中有所体现。
《寓怀》一诗便写其学道升仙的理想之境。“彩鸾餐颢气,威凤入卿云。长养三清境,追随五帝君”。[5]谓己并非等闲之辈,与鸾凤同俦,升天入云,在仙境中生养。“海明三岛见,天迥九江分。搴树无劳援,神禾岂用耘。”此句中的三岛,便是指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是说自己从高空往下看,能看见海上三神山,能辨别茫茫九派。诗人把修仙学道的理想之境一展无遗。
《牡丹》一诗中写道:“压径复缘沟,当窗又映楼。终销一国破,不啻万金求。”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占盡春光,路旁沟畔,无处不在,当窗映楼,卖弄风流,艳能倾国,价逾万金。此以牡丹比喻京城长安的富贵利禄者。“鸾凤戏三岛,神仙居十洲。应怜萱草淡,却得号忘忧。”此句中以萱草比喻自己奉母北堂,淡泊名利,自得其乐,以包括三岛在内的鸾凤、神仙、十洲这样的组合意象来比喻自己隐居学道。
《郑州献从叔舍人褎》中有“蓬岛烟霞阆苑钟,三官笺奏附金龙”。蓬岛乃蓬莱仙岛,以此仙境来称赞从叔李褎对道术的精通。
李商隐隐居学道不同于一般醉心丹药的道徒。十四五岁始有道教养炼的经历,二十四岁第四次应试落第,《东还》诗中的玉阳山道教情结便是身世仕途的感慨,也是终南捷径的企望,而不是真正的归隐。在内心深处,李商隐并不笃信道教教义,对道教信仰有自己理性的批判,写下许多尖锐地讽刺、批判帝王求仙的诗作。如《海上谣》一诗,李商隐在桂州幕府时,到过北部湾海滨,见过桂海。因桂海而作海阔天空的遐想,联想到古代帝王海上求仙的虚妄,于是作了此诗予以讽刺。“海底觅仙人,香桃如瘦骨。紫鸾不肯舞,满翅蓬山雪。借得龙堂宽,晓出揲云发。”想象海上三神山反居水下,觅仙人在海底,求仙未得,只见瘦骨嶙峋的香桃。仙鸟紫鸾因居水下蓬山,白浪如雪,难以举翼起舞。“刘郎旧香炷,立见茂陵树。云孙帖帖卧秋烟,上元细字如蚕眠。”不仅刘彻早已埋骨茂陵,就连他的子子孙孙也纷纷埋在寒烟笼罩的郊野,上元夫人求仙秘诀上的文字模糊不清,如僵死的蚕,谁也不认识,还能靠它指导去求仙吗?唐代自宪宗至武宗五代皇帝好求仙,求不死之药,深受其害。诗人借讽喻汉武帝求仙而深刺本朝五代帝王,借助蓬莱这一意象表现对帝王求仙的批判。
二、爱隔蓬山一万重
据陈贻焮先生考证,李商隐一生有迹可考的爱情经历有三次,其中,与柳枝的情事李商隐交待得最为清楚,《柳枝五首序》详细交代了柳枝的籍贯、家世、个性、才情。第二次是在玉阳山修道与女冠宋华阳的恋情,《赠华阳宋真人》《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等都为此而作,最终也因无端之由而永世相隔,这次恋情于李商隐的伤害是惨痛而持久的。第三次是与王氏的婚姻,对此李商隐有过很多诗作,特别是王氏亡故之后的七年中,他直接、间接为其悼亡的诗有三十多首。
李商隐的恋爱经历,在他以蓬莱为意象的诗中也有所体现。如我们所熟知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暗示了这对恋人经历了一段曲折的爱情,“别亦难”写出了分别难,再聚更难的难舍难分之情,他们在希望与绝望中挣扎。接着诗人用“春蚕”“蜡炬”两种物象,表现对爱情的忠贞和至死不渝。“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诗人谓蓬山并不遥远,却又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以蓬山象征对方的居处,青鸟为爱情使者,虽有希望见到爱人,但以人神殊途比拟。
《无题四首其一》是一首一别无会的失恋诗:“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写所思之人有约不来,去无消息。“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诗人追忆梦中情景,因远别而痛哭,醒来将强烈思念写成情书。“蜡照半笼”“麝熏微度”皆是为伊人的到来做准备,可这一切徒劳无用,反成为对自己的嘲讽。“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借助蓬山意象,谓本恨咫尺天涯,如今伊人远去,永无会期,魂牵梦绕的深婉爱情,借助蓬山意象,写得扑朔迷离、遥不可及,是失望,更是绝望。
《中元作》一诗:“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中元盛日,盛会空前,道士在朝拜完后,回道观休息,在一群女道士之中,必有诗人所爱恋的女冠。“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以前虽得到女冠定情的赠物,但终于不成婚配,空欢喜一场,接着写闻知所思之人却与别人好合而心惊不已,彻夜难眠。“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瀛洲便是指包括蓬莱在内的海上三神山,是说有娀之二女居住在瑶台,并不比瀛洲遥远,怎能让毒鸩取代青鸟做媒娘?是说女冠居住之道观并不是海外仙山,离诗人并不遥远。托人代为陈诉衷情,却因所托非人竟破坏了合欢。有学者认为本篇是李商隐与宋华阳分开后所作,借助蓬莱意象表现与女冠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的伤感。
三、人生醉倚蓬莱树
李商隐一生政治失意,出生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但他不甘沉沦,在心灵深处升腾起一种回归贵族的欲望。公元837年春,李商隐终于高中进士。正当他需要提携之时,同年冬因爱其才而招其入幕的令狐楚却撒手归天,失去倚托的李商隐漂流转倚王茂元幕府,而后触犯了朋党戒律,陷进党争的漩涡,进而成为牛李党争最具悲剧色彩的牺牲品。公元838年,诗人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因受朋党势力的排斥而落选。以后的一生,诗人在政治上受到猜忌和歧视,屡遭排抑。李商隐曾三入三出秘书省,在命运的捉弄下,诗人三次都在非常短暂的滞留后阴差阳错地离开了秘书省。就这样诗人与向往的秘书省一次又一次擦肩而过,给李商隐以流落无偶、无所栖托的悲剧体验。
李商隐一生遭逢不幸,在其以蓬莱为意象的诗歌中也有所体现。如《七月二十八日夜與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一诗,清代学者冯浩以为“假梦境之变幻,喻身世之遭逢也”[6]。“初梦龙宫宝焰然,瑞霞明丽满晴天。”前两句言少年时代踌躇满志,“瑞霞明丽”言彩云若锦,前程美好。“旋成醉倚蓬莱树,有个仙人拍我肩。”便是说登进士第,受知于王茂元,此处便是以蓬莱仙境比喻登科及第。“少顷远闻吹细管,闻声不见隔飞烟。逡巡又过潇湘雨,雨打湘灵五十弦。瞥见冯夷殊怅望,鲛绡休卖海为田。亦逢毛女无憀极,龙伯擎将华岳莲。恍惚无倪明又暗,低迷不已断还连。觉来正是平阶雨,独背寒灯枕手眠。”王茂元初卒,如仙人之鸾车凤管邈然远去,竟隔烟雾。诗人的桂管湖南之行,都是失意的经历。见到令狐绹,而令狐绹却不理睬,诗人感到失望,沧海变桑田,牛党已得势。欲如毛女之学仙,亦觉无聊。欲攀华岳之莲,而有力者又独攀援。心情恍惚,梦绕魂牵,无力解脱,梦醒之后,始觉孤单冷漠,凄凉不已。全诗借梦境写身世遭遇,用神话传说中包括蓬莱在内的各种意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将自己的悲惨经历与失望心理一展无遗。
蓬莱仙境,紫雾红霞,虚无缥缈,因一代代文人的描写使得其内涵不断丰富,李商隐便是为蓬莱意象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伟大诗人。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24.
[2]游国恩.天问纂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2:252.
[3]洪兴祖撰,白化文点校.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80.
[4]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151.
[5]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M].湖北:崇文书局,2015:86.
[6]李商隐,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92.
作者单位:
烟台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