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托克《小宇宙》中部分作品的调性调式特征

2019-10-08 03:49邱逢邹
大观 2019年7期

邱逢邹

摘 要:文章通过对巴托克《小宇宙》中的几个典型作品的单一调性线条、多调性呈示方式的分析,进一步明确近现代音乐中调性的具体形态,使人们在对近现代调性音乐有新认识的同时,也为音乐创作中的调性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维空间。

关键词:巴托克;《小宇宙》;调式;调性形态

贝拉·巴托克是20世纪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以及匈牙利民族音乐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创作风格独特,题材丰富多样,可称之为近代音乐史中最有成就的音乐家,无论是从作曲技巧的娴熟上,还是从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美学意义上讲,他的作品都堪称为20世纪音乐作品的佳作。约以1925年为界,他创作的作品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受李斯特和施特劳斯的影响,属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后期作品受到浪漫主义以及现代音乐流派的束缚,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音乐风格。

巴托克花费了近三十年之久完成的钢琴练习曲集《小宇宙》,其所汇集的共153首乐曲都有不同的形式,由易而难分集而列。在现代音乐作品中,多数作曲家使用的调性都比较复杂,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所以我们通常用双调性、多调性等概念来对其进行分类。《小宇宙》虽然是钢琴教学中的一部练习曲教材,但在乐曲创作中,巴洛克运用了非常多现代作曲技法,在多调性音乐的范畴内广泛运用了各种调式,是调性形态多样化的一个典型缩影。巴托克的音乐作品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同时其作品调性的建立与呈示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继承与创新调式与调性之间的组合方式和方法

巴托克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广泛使用了匈牙利民歌中的民族调式以及五声调式,同时与西方传统大小调式等相结合,形成了极具巴洛克特点的调式和声结构,使得巴托克调性所依靠的调式材料更加丰富多彩,由线条组成平面,再进阶到一个调性立体空间。有些匈牙利民间曲调如果用传统的大小调功能体系来编配,会显得十分困难,这样就必须采用不同的调性确定方式,来体现这些民间乐曲的特殊调性。对《小宇宙》的调式分析首先要准确地确定其乐曲的调性,在如此众多错综复杂的情况下确定其调性,有以下四种方法:

(一)旋律确定法

这是在无法清楚运用调性功能体系的情况下确定调性的最直接的方法,在和声功能不清晰的情况下,可根据旋律线条的行进方向来确定调性。尤其是五声音阶的旋律,有时真正的调性中心会落在音乐的非结束音上。因此在分析《小宇宙》的调性时,不能过于笼统地将一个乐曲段落的结束音当作是该曲的调性中心音。例如第59首《大调与小调》,此曲的结束音是C,但并不是其调性中心音,真正的调性中心音是F,结束音是该调的属音。

(二)主音确定法

巴托克的作品,多是通过加强重复个别音或者个别和弦,从而使得调性中心更加明确。这种确定调性中心的方式,不是看和声功能解决,不用依靠和声进行。例如《狐狸之歌》第1—6小节左手声部,D音不断地在每个小节第一强拍位置反复出现,同时又在另一声部做和弦的反复,乐曲的最后D音长时值延长,由此确定了D音就是此曲的调式中心。

(三)功能性的调性确定法

在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建立起的完整并且严密的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中,巴洛克音乐作品的调性本质是以泛音现象作为基础的。以《小宇宙》中的《俄罗斯风格》为例,在该曲的和声进行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和声功能D-T的进行,即便是通过中间的几次转调,终止也是传统的D-T终止式。这种功能确定法在《小宇宙》中还可以在其他的作品片段中出现,甚至独立存在于某一单独的调性层次上。

(四)固定音型确定法

这一方法也是巴托克常用的调性中心确定方式之一。在第140首《自由变奏》中,其中第52—55小节的左手声部,是以C、G、B三个音构成的音列,以C为基本音,开始时为五音音型,后面变化为三音音型,不断反复呈现,由此可以确定这首作品是以C为中心的调性。

二、调式与调性的呈示方式

巴托克的音乐作品从来没有忽视过调性的作用,调性亦作为他音乐进行中的重要结构力量发挥着作用。《小宇宙》作为巴托克调性呈示的代表作品,其调式的多变性是非常丰富和极具特色的。这里将对《小宇宙》中几个比较典型的作品进行调性形态分析,使我们对现代音乐作品的调性写作规律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多线条调性中的平面发展

在现代音乐中,并置关系的双调性或多调性作品,基本上都是采用几个声部始终在其各自不同的调性上发展的方式。《小宇宙》中,多调式的旋律在横向的平面中是其乐曲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纵向同一调性并置平稳进行的前提下,横向旋律以不同的调式进行发展,呈现出同一平面中多个线条流动的调式局面。第104首《调式串联》,以此曲前18小节为例(图1),由例子可以看出,该乐曲高低两个声部以相同的旋律同时进行,第1—6小节为D大调,从第7小节开始进入D大调的属音关系小调#f和声小调,一小节后即刻转入#f自然小调至第12小节。接着第13小节继续往近關系转调进行,进入了E大调。

第72首《龙舞》、第92首《半音创意曲二》也属于这种单一平面多线条流动的作品。

(二)平面同一调性的多调式空间化

多层面的平面可构成一个空间,同时也可把这看成是一种横向平面并置、纵向平面不同调式的构成,这在巴托克的音乐调性中也有所体现。第99首《双手交叉》(图2),如图所示,该曲高低声部各自为调平稳进行,左右手均各以五个音为音阶,右手五个音分别是B、C、D、#E、F,左手五个音则以C、B、A、#G、#F构成,这里可以看出,左右手的音阶是互为倒影逆行关系,中间以C、B为共同音,一共有八个音共同构成一个八声音阶,从而构成一首纵向多调性的横向同一调性的双调性乐曲,高声部为c小调,低声部为a小调,两个小调纵向结合,形成极具独特色彩的音乐效果。

这种纵向多调性的横向并置关系在作品第33首《缓慢的舞蹈》、第86首《两首大调五声音阶》中也有所体现。

(三)多调式空间的立体调性思维

巴托克充满丰富创作力的音乐思维,并不仅仅停步在一首精小的作品中出现多调性,而是在纵横向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地进行着堆叠的手段,形成一种调性交替关系。第101首《减五度》便是其中一首典型的例子。这首乐曲中第1-5小节是高声部a小调和低声部e小调的平行排列,从第6至11小节高低声部进行了调性交换,形成上下两个调是减五度关系。第12—18小节的高低声部调性仍然保持着减五度的关系,高声部为D大調,低声部为G大调。而在第19小节开始又回到了乐曲开头高声部a小调和低声部e小调减五度并行。高声部在第26小节转入f小调,低声部转入b小调,两个声部再一次形成高低声部减五度的关系,低音声部则从第35小节再一次回到e小调,与高音声部a小调形成减五度。由此可见,整首乐曲低声部调性为e— G—e—b—e,高声部也相应为a—D—a—f— a,说明低声部每次调性发生转变的时候,高声部都保持着减五度关系与其并行转换调性。

除此之外,作品中第106首《儿歌》、第116首《歌曲》也同样是这种立体化调式的呈现。

综上所述,巴托克的音乐作品中,多样性的调式确定方式为其调性线条、平面与空间立体化的呈示创造了必要条件。他利用了传统大小调式各种不同色彩的调式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调式空间,让各个调性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这个空间里游动,或者表现为单一调性,或者表现为调性交替,或者相互叠置向立体空间发展。

巴托克的《小宇宙》将他的这种调式空间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此对这部作品的其中部分乐曲进行了调性浅析,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巴托克的音乐思想,更直观地了解巴托克的作曲意图,并由此出发,进入20世纪的新音乐领域。

参考文献:

[1]李曦微.西方现代派音乐评述[M]//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论作曲技法.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2]桑桐.论多调性处理手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和声的民族风格与现代技法.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3]狄其安.从《小宇宙》解析巴托克的多调性创作思维[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2).

[4]张力元.巴托克《小宇宙》中的调性形态[J].甘肃社会科学,2005(2).

[5]张志海.空间立体化调思维:巴托克《小宇宙》调性呈示方式梳理[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2).

作者单位: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