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华
新时代的到来,呼唤新教学新设计。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变纯粹的文选型为综合型模式,必将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然而,传统的惯性势必导致教师仍旧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每个单元的课文与课文、课文与口语交际(写话、习作)、课文与语文园地之间有“人文主题”联系着,若教学时仍是零散地孤立地对待,语文要素等知识的碎片化教学则不可避免地存在,教学会不知不觉地偏离了语文素养目标。因此,重新定义与设计单元就很有必要。我们所说的单元是以教材的单元为基础,以主题为统领,设计真实情境,整合学习内容,通过一个个活动,完成具有内在联系的一个个任务的学习事件。下面以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谈谈大单元主题情境的课程设计、实践及思考。
一、大单元主题情境的提炼:既见树木更见森林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用了古诗、散文、说明文等多种体裁,编排了《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黄山奇石》、《日月潭》和《葡萄沟》四篇课文。单元的选文与编排可谓独具匠心,学生从中可以领略到中华大地上的旖旎风光,从华夏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到中华名楼鹳雀楼,从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庐山瀑布到雄奇秀险的黄山,这些名山大川无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与骄傲。学生放眼纵览,从东海中的宝岛台湾,到大西北的新疆吐鲁番,定能感受到中华大地幅员辽阔。课文内容从古至今,从东到西,越过海峡,穿过大漠,勾画了一幅祖国山河的壮美景象。“我爱阅读”中的《画家乡》则从儿童的视角描绘了自己家乡——海滨、山村、平原、草原及城市——的美好景色。学生阅读整个单元,必将产生热爱祖国、亲近家乡的情感。因此,本单元提炼了“美丽中国”的主题情境。
相比于教材原先设定的人文主题“家乡”,“美丽中国”这一主题情境体现了“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大视角,“既见书又见人”的大格局。在“美丽中国”的大单元主题情境中,读《古诗两首》,学生不仅感受到“更上一层楼”的哲理,读《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学生的眼里不仅有石头、潭水与葡萄,更将这一个个景点连成线结成面,铺展成中国版图,形成了辽阔的疆域感、悠久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文化感,渐渐对祖国的山川名胜产生亲近感。
二、大单元课程的设计:真实情境下的任务完成活动
“美丽中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我”想去看看,让人自然想起了“旅行”。本单元以“我的旅行手账”为总的任务情境,将单元内容整合成三个任务,设计了十个连贯而综合、生动而有趣的活动。将识字与写字、课文朗读与背诵、字词句运用、写话等内容有机整合在“我的旅行手账”这一真实情境中,把学习经历转化成一次有意义的开放性的任务,在读读、想想、画画、说说等语文实践活动中,落实识字写字,体会语言的形象、生动与丰富等单元语文要素,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家乡的可爱。
第一个任务是“我的旅行路线”。这一任务整合了四篇课文与语文园地里的“识字加油站”,设计了“景点我知道”“我们出发了”“画下旅行路线”三个活动,旨在转变学习者的视角与站位,从单篇课文、单一知识点的课时学习,转变为大单元学习,逐步形成大单元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活动一:“景点我知道”。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四篇课文,在此基础上观察中国地图,大致了解黄河、鹳雀楼、庐山、黄山、日月潭、吐鲁番等的地理位置,认读课文中出现的省份与景点名称,识记与风景相关的生字词。
这一活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顺序,变单篇阅读为连篇阅读,整体感知单元学习内容。连起来读四篇课文,对有些学生来讲是挑战,有强度、有难度,而这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同时,这一任务活动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因为旅行之前总要做攻略,而做攻略首先就要了解旅行的目的地。學生根据情境与任务,提取散落在单篇课文中的省份、景点、地理位置等信息,并将之建立有机联系,形成结构化的知识链,机械的生字词认读就变成了真实的有意义的旅行准备。
活动二:“我们出发了”。首先,学习语文园地中“识字加油站”,认识火车票,认读“南昌、下铺、空调、硬卧、限乘、售票”等生字词;接着,通过自由读、小组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读通每一篇课文,随文认读其他生字词,指导读好文中长句,把课文读流利。
这一活动与真实生活很相似,要去旅行,就要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所以前置学习了语文园地“识字加油站”的内容。要做好旅行攻略,要事先熟悉目的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于是指导学生再次熟读课文,变传统教学中的为了读而读,为为了解决任务而读,将认读词语读通课文的学科性行为变为真实生活的实践活动。
活动三:“画下旅行路线”。学生在中国地图上大致标出景点地理位置,写出景点名称,根据实际经验画出自己的旅行路线。
“画旅行路线”这一活动,是学生再一次对单元已学内容的梳理,同时变传统教学中为了写生字词而写生字词,为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第一个任务中的三个活动具有内在联系,了解景点,熟悉景点,选择交通工具,画下旅行路线,是我们真实生活中都要做的旅行准备。完成这项任务需要两个课时,每一个活动都要通观四篇课文,在整合了的真实情境中,学生读通读顺课文,认读、书写生字词,从整体上感知“美丽中国”,为完成下一个任务奠定基础。
第二个任务是“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任务设计了“我在诗词句中看到的风景”“我的黄山奇石摄影展”“日月潭游览图”“逛葡萄沟”四个独立的活动,学生在特定的任务情境中,深入阅读四篇课文的重点内容,通过读、想、画、说、赏、写、讲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分别达到以下教学目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想象并说说诗歌中的画面,品读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体会语言表达的生动与丰富,在语境中积累、运用词语,对祖国的黄山黄河、奇石瀑布、潭水葡萄产生热爱之情。
活动一:“我在诗词句中看到的风景”。设计了“登高望远”“庐山观瀑”两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读诗句、想画面、画画面、说画面等方式描绘诗中景色,读懂诗中意,积累诗句和词语。
活动二:“我的黄山奇石摄影展”。设计了“我欣赏到的奇石”“我收藏的奇石”“我心中的奇石”三个环节,指导学生抓住比喻句,感受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体会表达的趣味性、多样性;进行迁移运用“给奇石取名”“说说奇石样”;举办奇石展,介绍自己观察到的黄山奇石,运用积累的词语描绘某处景物。
活动三:“日月潭游览图”。在“我画游览图”环节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日月潭的地理位置,朗读描绘日月潭景色的语句,简要画出游览示意图。通过“当回小导游”的角色扮演,介绍“日月潭”名字的由来,说出日月潭不同时间、不同天气的景色变化,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活动四:“逛葡萄沟”。主要设计了“品炫彩葡萄”“揭秘葡萄干”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借助图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想象梯田上的葡萄枝叶茂盛、色彩美丽的景象;画出示意图,了解制葡萄干的秘诀,感受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这四个活动用四个课时完成,相当于每篇课文一课时的精读。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大单元的精读教学省去起承转合等教学环节,比如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读通语句等,而是直接进人课文重点部分,解决主要问题,避免了逐段逐句肢解、串讲文本内容。同时,为学生丰富学习资源,提供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自主实践探索,并通过平台互动,及时评价。
第三个任务是“请到我的家乡来”,设计了“说说我的发现”“介绍我的家乡”‘‘请你来做客”三个相互联系的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语文园地里的“字词句运用”“写留言条”“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等内容。在具体的任务情境中,通过朗读、想象、背诵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特别要指出的是,我们创造性地改变了教材中的写话内容。教材中的留言条内容是小新告诉妈妈到外婆家吃饭的事情,题材与整个单元主题关联度低。我们编写了通过微信或是QQ到朋友家乡做客的留言条,将传统的留言条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将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任务相结合,促进语言运用的交际功能,激发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交往的兴趣和能力。
“我的旅行手账”巧妙设计了整合性的真实情境,并依托整合性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完成贯穿单元始终的开放性的系列任务,在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形成素养。
三、大单元教学的实施:学生学习效果的启发
笔者完成了本单元的整体设计后,请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钱冬梅老师在班级里进行教学实践。学生在“情境、任务、活动”的语文大单元学习中,表现出的学习状态与结果令人惊喜,发人深思。具体呈现出三大特点。
第一,整合的真实情境实现学生“真学习”。
学生语文素养是在真实情境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把真实情境背后的“真实世界”整合为课程的组成部分时,学生就会从虚构的、虚拟的符号世界中挣脱,学习就会真正发生,素养的形成就有了可能。以任务一“我的旅行路线”为例。“画旅行路线”是前两个活动“景点我知道”“我们出发了”的学习小结。从学生所画的路线可以看出预期的学习目标已经达到,首先找到了景点及其所在省份,其次正确书写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如“黄、南、楼”,最后画出了具有自己个性的路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认识了景点,认读了生字词;又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生字词,实现了对生字词的意义感受与理解。尤其是有学生的路线图上出现了“南通”,“南通不是教材中的景点,而是学生生活的城市。这是学生在真實情境中联想到课文中“安徽省南部”的“南”字,并加以迁移和运用的结果。
第二,有意义的开放的任务使学生学习结构化。
大单元教学摒弃了“先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逐步组合,最后综合运用”的传统教学思维,变识记、理解、应用的教学顺序,为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直面一系列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三维目标高度融合,语文素养获得真正发展的过程。“我的旅行手账”这一大任务开放又富有意义,打破了学科壁垒,语言文字实践中融合了交通、地理、图画、音乐、科学、旅行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搭建了日常生活实践与课程学习之间的桥梁。学生的旅行手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形式多样,既有朗读、背诵、讲解、演示等语言实践,也有收集、剪贴、勾画、摘录、创写等无声表达,不拘一格,创意迭出,精彩纷呈。完成任务的过程,是“读与写”“课内与课外”“语言、思维、文化与审美”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过程。
第三,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变“做题”为“做事”。
大单元教学变“教师一问学生一答”的变相“做题”过程,为超越学科知识的学生活动、探究的“做事”过程。“做事”类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看得见。在“逛葡萄沟”任务中,学生赏读坡上葡萄、趣画五彩葡萄、乐写欢乐场景、探秘阴房小孔、画画水分蒸发、说说喜欢葡萄沟的理由,在这些“做事”类活动中,学生添加树叶,用彩笔为葡萄着色,感受了葡萄枝叶向四面展开的茂密景象,体会了比喻句“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的美妙,欣赏了葡萄丰富美丽的色彩,探究了葡萄干的秘密,学生在“做事”,在经历语言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清晰可见,思维过程清晰可见,学习结果清晰可见。
进行大单元教学,在真实情境中沟通教材篇与篇之间的联系,使每个单元内容变零散为整合,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有效地发展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最后目标却在种种境界的综合,就是说,使各个分立的课程所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块儿,构成了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其中。”大单元教学可以抵达语文素养发展的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