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希(中间戴红领巾者)
1996年,12岁的尹希以572分的高考成绩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成为全校年龄最小的学生。
17岁,他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博士offer;31岁,他晋升为哈佛大学正教授;33岁,他获得2017年科学突破奖——物理学新视野奖。
这世上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天才”的背后,也有我们不了解的故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爱才是坚持的永久动力。
尹希小时候,母亲不是逼他读书,而是逼着他学画画、学围棋,逼着他周末出去逛公园。而对于一年级的尹希来说,他更喜欢呆在家里看书,比如微积分、量子力学等。但是母亲很快发现了,大声呵斥尹希:“我不相信空中楼阁,你没打好基础,不允许看这样的书。”后来,母亲干脆把这些书锁到阁楼里,尹希只得恳求母亲,并保证不会影响学习(他说看微积分对他来说是一种享受),母亲才允许他当课外书看一下。
到了二年级,母亲发现自己以前错怪了儿子,因为无论尹希怎么旷课、裸考,他的成绩还是稳居第一,于是母亲便产生了让尹希跳级的想法。尽管尹希已经通过了插班生考试,但老师们仍然极力反对:“二年级到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坎,是学习日记、作文的关键期,语文不是速成的,需要积累。如果孩子跟不上是要退回原来年级的,这个过程会对孩子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
面对老师们的质疑,尹希凭借一篇《我家的伞竹》拿到了作文比赛一等奖,老师们再也无话可说,尹希也如愿得以跳级。但尹希不喜欢被大家称为“神童”,他认为: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9岁半的时候,尹希考入北京八中的智力超常实验班,当时全班30多个学生中,尹希论年纪倒数第二,论学习成绩却是稳居第一,尤其数学、物理更是轻而易举拿满分。不过好景不长,尹希上这个班不久,父母就收到了老师的告状:“您儿子上课永远不做笔记,屡教不改!这可不行啊!”有一次,老师讲了一道“世纪难题”,总结出了11种方法,而尹希还是没有做笔记。实验班的老师什么天才没带过啊,就没见过尹希这种从不做笔记的学生。
面对母亲的责备、批评,尹希只说了一句:“我都记在脑子里了,为什么还要记在纸上。”尹希为了让母亲相信,还拿出纸和笔来画给母亲看,但母亲还是要求尹希写出详细解题过程,尹希拿起笔,说:“我画了辅助线,您看,已经一目了然了,还有必要写吗?”
就这样,尹希向学校提出了“3年内考上中科大”的申请。
终于,在1996年的高考中,尹希取得了572分的优异成绩,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中科大也因此迎来了本校年纪最小的学生。
2001年,不到18岁的尹希申请了美国排名最靠前的10所名校。很快尹希就收到了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全额奖学金offer。最后尹希选择了哈佛大学,而哈佛大学也迎来了本校攻读博士年龄最小的学生。
在哈佛的一年寒假,教授布置了任务量巨大的作业,因为实在太多,便告诉学生能做多少是多少,尽力而为。可尹希拿到作业便一头扎了进去,常常一做就到凌晨两三点,乐此不疲。开学后,当大家都在讨论做到了多少页的时候,尹希把作业全都交了上去,震惊了教授和全班同学。
除了过人的天赋和智商,尹希成功的背后,还有他自己对物理的喜爱、坚持、付出,以及家长对他的因材施教。
没有被逼式的高压学习,他从不曾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没有父母的过多干涉,他的童年是自由而快乐的;没有我们以为的“书呆子只知道学习”,尹希的同事纷纷表示私底下的尹希幽默风趣,会参与各种活动。
尹希兴趣广泛,他是马拉松、攀岩、登山等户外运动“狂魔”。尹希对待任何他感兴趣的事情都会全力以赴,他曾参加过42公里的马拉松比赛,历经4个多小时到达终点,取得马拉松长跑证书。而尹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就是被朋友抬回学校,在床上躺了三四天……
如今的尹希,是被国际物理学界寄予厚望的青年物理学家,获得了科学突破奖基金会2017年科学突破奖之物理学新视野奖。
他对获奖很淡定,他说:“我对拿奖没有兴趣,我做研究只是因为有趣,如果有一天我觉得做的东西没有意思了,我会改行做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