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为春 詹惕 丁宋军 项可霞 朱应富 段永梅 娄金海
安徽马鞍山市主要为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2015年底疫情总体已达到传播控制水平,其中1个县达到消除血吸虫病标准,2个区达到传播阻断标准,3个县(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为及时发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隐患,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传播潜在危险因素,同时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2018年我们开展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工作,结果如下。
在除含山县(已达到消除标准,连续30年以上未发现钉螺)以外的其他5个县区,在近年新发的有螺环境、或历史有感染性钉螺的环境、或钉螺密度较高、人与畜活动频繁等有螺环境范围内,抽取11个环境,开展钉螺、野粪监测;另外选取4个环境,开展哨鼠感染监测。
1.钉螺监测 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开展螺情监测。采用系统抽样法进行钉螺调查,捡获框内全部钉螺,并测定各环境的经纬度。对送检的钉螺采用敲击法进行死活鉴别,并采用解剖镜检法检测活螺感染血吸虫情况。镜检后,分离出钉螺软体组织,进行LAMP检测[1]。同一个环境每10个螺体组织收集至1个2.0 ml离心管中,用无水乙醇进行混悬处理,-20℃冻存。检测时,将同一环境的5管钉螺DNA样本混合为1管,即组成1个检测样本。
2.野粪监测 在开展钉螺调查的同时,开展野粪调查工作。捡获各风险监测点视野所见的各类哺乳动物(包括人、畜)的新鲜野粪,装入拉口塑料袋中。每个环境10份,不足全查。记录野粪种类,采用集卵孵化法检测血吸虫毛蚴。
3.哨鼠监测 7月4~5日,在雨山区和当涂县分别选2个环境水域开展哨鼠监测工作。采用鼠笼法测定水体的感染性[2]。每点分成2笼共计放置20只小鼠,小鼠平均体重为(25±3)g。每笼间隔10~20米,要求小鼠腹部、四肢以及尾部接触水体。在投放点沿岸拖拽,拖拽范围为投放点上游500 m和下游500 m,拖拽的时速不得超过3 km/h。每次测定8 h(分2天),每天于10∶00~14∶00测定4 h。然后将小鼠带回实验室,饲养35 d后进行解剖观察。哨鼠由安徽省血防所提供、饲养和解剖观察。
4.马鞍山市长江水位信息调查 马鞍山市长江水位信息来源于市水文水资源局。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共选取11个环境开展钉螺和野粪监测,其中花山区1个、雨山区2个、博望区2个、和县1个、当涂县5个;其中江滩3个,湖滩6个,内陆沟渠2个;有4个环境有渔船民长期驻留。雨山区和当涂县分别选取2个环境,开展哨鼠感染监测。
共计现场查螺面积26.9 hm2,调查2 358框,其中593框有螺,查获钉螺1 198只,其中活螺1 038只,经解剖镜检法检测,未发现感染螺;LAMP检测25管混合样本,共计1 027只钉螺,结果在雨山区的1个环境和当涂县的3个环境发现阳性样本,见表1。
在其中4个风险点共计发现18份野粪,其中牛粪3份、羊粪11份、犬粪3份、兔粪1份,经实验室检测全部阴性,见表2。
4个哨鼠监测点共计投放哨鼠85只,回收85只;饲养35 d全部存活,经解剖后均未发现感染血吸虫,见表3。
表1 2018年马鞍山市风险监测点螺情
表2 2018年马鞍山市风险监测点野粪调查情况
表3 2018年马鞍山市哨鼠监测调查表
比较近4年4~5月份长江马鞍山站水位情况,可见2018年4-5月,长江马鞍山段水位较前三年偏低,江水上滩时间比往年推迟,滩地淹没时间短,部分滩地未完全淹没,见图1。
图1 马鞍山站2015~2018年4~5月长江水位过程线图
马鞍山市近年来血吸虫病疫情已达到传播控制,但是全市流行区范围并未减小,钉螺面积并未明显缩减,绝大多数有螺环境未得到彻底改变,造成血吸虫病传播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依然存在。
根据本次螺情监测,在11个环境中有4个环境发现钉螺LAMP检测阳性。对这4个环境进行分析发现,2个LAMP阳性点长期驻留有渔船民,他们可能是该区域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另外2个LAMP阳性点分布在当涂县湖阳镇,与该镇因药物灭螺与养殖业矛盾而多年未开展药物灭螺,血吸虫病流行相对较严重的实际情况相符。
本次调查后,各地陆续对各有关环境开展了药物灭螺工作,尤其是发现的高风险环境,采取了环境清理整治、反复药物灭螺以及开展查治病、高危人群化疗等措施,这可能是其后未发现阳性哨鼠的重要原因。
本次开展螺情监测的9个江、河、湖滩类型的环境,钉螺密度均较低。这可能与2018年春季干旱,江、河、湖泊水位偏低有关;另外,有研究表明,三峡大坝启用后,受大坝调控水位的作用,江、洲、湖滩地区螺情指标呈下降趋势,部分地区螺情较建坝前大幅度下降[3~5]。
本次在4个监测环境发现牛粪、羊粪、犬粪、兔粪等4种野粪;检测虽未发现阳性,但是众所周知,有螺环境野粪污染是血吸虫病传播的直接危险因素,其污染指数在血吸虫病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6]。近年来马鞍山市在重点血防区大力推进淘汰耕牛项目,耕牛整体上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少数地方仍有复养现象。随着耕牛淘汰之后,散放羊的现象显得尤为突出。农村地区多数有散养家犬的习俗,有研究显示,犬是血吸虫病重要传染源,在某些地区甚至是血吸虫感染率最高的动物[7~11]。另外,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有螺环境小型野生动物已渐渐多见,而在一些地区,野鼠等成为当地血吸虫病重要的传染源[9~15]。这些是潜在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对我们进一步深入开展传染源控制工作提出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