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
王保成 韦关锋
反炮兵雷达又称炮兵侦校定位雷达、炮兵定位雷达、炮位侦察雷达等,这种雷达利用雷达技术,追踪敌方火炮发射的炮弹,依据地方火炮弹道反推出其发射阵地的位置,在进行火力反击时为己方提供敌军目标精确坐标;同时,这种雷达也可用于对己方炮弹进行校正射击。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陆军就开始装备反炮兵雷达。目前,美国陆军反炮兵雷达装备为炮兵部队目标侦察排提供敌方迫击炮、火炮和火箭炮目标情报和信息,以便己方实施防御措施和火力反击。
美国陆军曾经和正在列装的反炮兵雷达包括AN/TPQ-36/37、AN/TPQ-48/49/50 和 AN/TPQ-53,按照美军命名要求,AN代表陆、海军(海军陆战队)使用,T代表机动式,P代表雷达,Q代表多用途。
AN/TPQ-36/37“火力发现者”系列雷达是休斯飞机公司开发的一种移动雷达系统,由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和泰勒兹·雷声系统公司制造。AN/TPQ-36是一种具有高机动能力的近程雷达,能够在其使用范围内精确定位迫击炮、火炮和火箭炮。AN/TPQ-36的研发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在80年代初开始在美国陆军部署。泰勒兹·雷声系统公司共为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制造了130套该雷达,同时出口给许多海外客户。AN/TPQ-36装备在营及以上部队,AN/TPQ-37是AN/TPQ-36的升级型号,主要装备在旅及以上部队。
AN/TPQ-53雷达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制造,用来取代美国陆军库存中老旧的AN/TPQ-36和AN/TPQ-37雷达。与AN/TPQ-36/37相比,AN/TP Q-53具有性能更加优异,机动性、可靠性、维护性大幅提高,制造成本大幅降低,所需操作人员减配等优点。该雷达于2009年成功测试后开始交付美国陆军,是美军目前最先进的反炮兵雷达。AN/TPQ-53雷达可以360°或90°模式探测、识别、跟踪和确定敌人间接火力的位置。AN/TPQ-53的有源电子扫描阵列(AESA)为多任务能力提供了基础,使用软件即可确定雷达任务,以满足美国陆军在多域战环境中对无人机、巡航导弹、固定翼和旋转翼飞机等多种目标侦察的需求。自洛马公司在2007年赢得了AN/TPQ-53雷达的开发合同以来,该公司已经赢得了另外5份合同,总共超过100套雷达系统。根据2017年的全速率生产合同,陆军的AN/TPQ-53雷达系统将超过170套。
AN/TPQ-48/49/50系列雷达是由SRC公司研发的一种具有较强机动能力的轻型反迫击炮雷达(LCMR),供旅级战斗队、野战炮兵旅和师属炮兵反炮兵使用,主要针对射程较近的迫击炮进行设计,具有质量轻、部署快、精度高、无盲区(4部雷达联合使用时)等特点。AN/TPQ-48/49型雷达属于技术验证型,曾在美国陆军火力旅进行试验;目前,美国陆军统一使用AN/TPQ-50型雷达。该型雷达只需要2名操作人员即可完成车载部署或使用三脚架临时部署。截至2018年底,SRC公司共为美国陆军生产了约350套该雷达系统。
AN/TPQ-36型“火力发现者”反炮兵雷达主要用于侦察敌方近程曲射火炮、迫击炮、火箭炮阵地和保障己方火炮校射,包括迫击炮或火炮基准面校射、空中炸点和弹着点预测。
早期的AN/TPQ-36型和AN/TPQ-37型雷达系统主要由作战控制车、雷达车、柴油发电机、连接两车的电源电缆及通信电缆等组成。AN/TPQ-36型雷达天线车(见图1)的底盘为一台经过适应性改造的3/4t拖车,搭载有雷达天线、收发器、主柴油发电机组等,升级型拖车内加装有1台雷达升级处理器(RUP),部分替代原作战控制车的功能。原作战控制车包括方舱和底盘(选配卡车或悍马车底盘),通过1条通信电缆和1条供电电缆与雷达天线车相连。最新型的AN/TPQ-36雷达连接(见图2)中,作战控制车被1台作为人机接口(MMI)的军用加固计算机或远控大屏幕计算机工作站替代,并通过TCP/IP协议局域网与雷达进行有线或无线网络数据传输。
AN/TPQ-37型雷达(见图3)是早期AN/TPQ-36型雷达的功率加强型,探测距离较后者更远。经过升级,最新型的AN/TPQ-37可以兼容所有AN/TPQ-36的功能。
图1 AN/TPQ-36型雷达
图2 最新型AN/TPQ-36连接图
2011年的升级除对硬件进行全方位改造外,AN/TPQ-36/37软件系统也进行了全面升级。通过对雷达ID进行独立设置,多部雷达可以组网探测;雷达探测距离可以通过软件进行设置,并且通过软件进行方位角校准和标定设置;使用电子地图替换原有滚筒式地图(见图4),且支持网络更新功能;软件系统使用开放式架构,可与任何其他雷达系统或指挥控制系统按照通信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图3 AN/TPQ-37型雷达
图4 电子地图界面(左图)与原滚筒式地图(右图)
反炮兵雷达探测区是一个由最大和最小距离、搜索扇形区、垂直扫描面共同确定的一个三维空间,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使用计划距离,反炮兵雷达的最大计划距离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在这个距离外的炮弹确定无法探测,此距离内的炮弹理论上都能探测到。AN/TPQ-36/37雷达通过雷达数据初始设置界面(见图5)设置相关数据,主要包括阵地数据、气象数据、搜索数据、地形跟踪数据、高度数据、阵地名称、用户姓名等,设置后雷达探测区可在电子地图上直接显示。
AN/TPQ-36型反炮兵雷达对火炮、迫击炮、火箭炮的最远计划探测距离分别为14.5km、18km、24km,最小探测距离为750m。AN/TPQ-37型主要通过软件升级增加定位精度和能力,使其对火炮和迫击炮的计划探测距离都达到30km,对火箭炮为50km,且可在3~50km之间灵活设定,最小探测距离为固定值3km。
AN/TPQ-36/37型反炮兵雷达的搜索扇形区为天线方位角±800密位(45°),共1600密位(90°),搜索扇面可以依据战术态势进行调节。AN/TPQ-36型反炮兵雷达所有32个扫描频点的最大垂直扫描面为80密位(4.5°),跟踪炮弹时最少需要20个扫描点。AN/TPQ-37型反炮兵雷达最大垂直扫描面约为104密位(约6°),15个频点都可以进行垂直扫描。
图5 雷达数据初始设置界面
最新型AN/TPQ-36/37只需2名操作人员,展开时间为15min,但不包括搭建或撤收伪装网的时间。AN/TPQ-36型反炮兵雷达通常距离己方战线后方3~6km,AN/TPQ-37型反炮兵雷达为8~12km,如果周围有同类型雷达,相互之间距离最少为250m,两种雷达可以组网使用,实现对关键目标和地区的无缝覆盖。
AN/TPQ-36型主要探测近程、高角、低速目标,如迫击炮,AN/TPQ-37型主要用来探测远程、低角、高速目标,如火炮、火箭炮,两者作用原理相似,战术运用上互为补充。
通常,反炮兵雷达工作分为设定搜索区、查证屏蔽顶炮弹、确认弹道、跟踪炮弹、反推发射位置和确定初始点这5个阶段,反炮兵雷达工作示意图如图6所示。AN/TPQ-36/37型反炮兵雷达通过搜索、确认、跟踪获取所有疑似目标信息,这一系列过程需要雷达对每次探测做出快速响应。雷达在使用时,根据情报设置搜索范围,并按照搜索范围内的地形条件设置探测屏蔽顶,避免地形影响雷达回波。一旦有物体进入搜索区,在确认波束之后雷达向该物体发出连续跟踪波束,由软件确定物体的速度、高度、距离和方位角,随后依据这些信息预测物体的下一步位置,并确定该物体是否为炮弹,后续由软件反推出发射点信息。
在雷达设置为警戒模式时,雷达波束只响应处于上升段的炮弹,按照其雷达反射截面和飞行速度由软件确定其弹道,并推算出弹道方案,这要求对炮弹有足够的跟踪时间。AN/TPQ-36型雷达跟踪时间需3~5s,AN/TPQ-37型雷达跟踪时间需5~8s。除了对炮弹飞行时间有要求外,AN/TPQ-36/37型反炮兵雷达对炮弹的飞行速度也有要求,太快或太慢都无法识别,其中,AN/TPQ-36型雷达探测到敌方来袭目标时,炮弹相对地面的速度为50~1500m/s;AN/TPQ-37型雷达探测时为130~1500m/s。
AN/TPQ-36/37型反炮兵雷达可分别设置为敌军模式和友军模式。敌军模式主要探测来袭上升段炮弹,作为己方防御或反击使用;友军模式主要探测离去下降段炮弹,作为炮弹落点预测或校准使用。两种模式都分为搜索、确认、跟踪撞击点或爆炸点这几个阶段,主要不同点在于搜索范围、T角与探测区的指向不同。友军模式下,雷达需要在炮弹必过之处设立“搜索窗”,以提高探测和跟踪友军炮弹概率。雷达搜索时天线阵列指向和火炮飞行方向之间形成的角度为T角,该角应为 800~1200 密位(45°~67.5°)。
AN/TPQ-36/37型反炮兵雷达探测、识别、计算、定位过程可以通过软件在谷歌地图中复现,图7为反炮兵雷达复现界面,包括敌方炮弹发射时间、落地时间、速度、雷达截面等信息,通过软件复现可提高训练和战后分析能力。
图6 反炮兵雷达工作示意图
图7 反炮兵雷达复现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