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云
自打微信等各大App推出运动功能,不少人的运动热情大增,想方设法在运动排行榜上占有一席之地,一些机灵的网友甚至想出把手机绑在狗子身上这样的花招。大战运动排行榜之余,也有不少人相信,“每天一万步”是达成健康的必经之路,去年甚至有传言说某高校要求学生必须每日万步打卡,否则扣除体育成绩10%。
积极倡导运动是好事,但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存在差异,用10000步打卡这一标准统一要求所有人,真的合适吗?
“一万步=健康”这个说法,引起了李依敏(I-Min Lee)教授的注意。作为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的流行病学教授,她非常想知道10000步打卡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起。今年5月,由李教授担任第一作者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研究显示,“10000步健康指南”其实来源于一个营销策略,并非出于健康考虑。
60年代初,在为1964年东京奥运会做准备时,日本人对国民健康的关注开始迅速提升,人们开始相信,规律的锻炼是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有效方法。正好大约在这个时期,现代计步器被引进日本市场。那时的计步器不像现在功能繁多,只是一个系在腰间的小装置,负责记录你走了多少步。它用起来非常简单,而走路又是一个入门级的、不需要特殊设备的运动,两者正好完美结合。
借着这股风潮,山佐时计计器株式会社(Yamasa Corporation)一款名叫“万步计”的产品在日本步行俱乐部人气猛增。很快,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开始使用万步计,“每日10000步”的风潮,也随之传播开来。
然而,为什么偏偏是“一万”?实际上,这个数字并没有经过任何学术研究的支持。经过与日本研究人员的一番讨论,李教授认为,该公司之所以采用这个名字,大概是因为汉字“万”看起来有点像一个正在走路的小人儿。
每天走10000步,这个标准并非对每个人都合适。一项研究表明,对于健康的成年人来说,这一标准看似合理,但对于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病的人来说,这个标准就不适用了。
李教授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她观察了16000名美国老年妇女每天的行走步数,试图找出它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基本的发现是,与那些运动量最少的人相比,每天走4400步的人死亡率明显降低。”
李教授解释道。如果走得更多,死亡率会进一步下降。但当步数上升至7500步時,死亡率便不再变化。
李教授表示,她的研究是观察性的研究,因此不能断定因果关系。有可能是因为一些人走得多,所以更健康;也可能是因为她们本来就更健康,所以更能走。不过,就个人而言,定期、适量的运动无疑是健康生活的关键因素;非要追求走“万步”,实在没太大必要。
与老年人相反的是,每天走10000步对儿童来说运动量就有点少了。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名誉教授罗伯特·P.潘格雷齐(Robert P Pangrazi)和文森特(Vincent S.D.)在对711名6至12岁的儿童进行连续四天的步数统计后得出结论,建议女孩每天的行走步数标准为11000步,而男孩的为13000步。
这也很好理解。儿童的步子小,同样的距离需要更多的步数。即使是普通人,每个人的走路习惯、步频步幅也不一样,步数实在是一个非常粗糙的标准。
此外,除了步数的多少,“走路”这项运动本身也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每个人的身体情况和生活条件各不相同,让所有人参加同一种运动,制定统一的目标,会让那些平时几乎不怎么锻炼的人因为“达不成目标”而大受打击,而这部分人往往又是最需要锻炼的人。
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老年医学临床教授林赛·威尔逊(Lindsay Wilson)表示:“我不认为立下10000步的目标是成功的锻炼方法,一些人可能并不适合进行步行锻炼,他们的社区可能不太安全,走在路上很危险。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比如参加健身课程、游泳、骑行等。”
既然“每天10000步让人更健康”这样的健康小贴士缺乏有力的科学证明,为什么还能受到大家的追捧?
“一个巨大的挑战是公众和媒体总想一刀切,他们想要非黑即白的信息和科学发现,但其实科学不是这样运作的,”纽约大学全球公共卫生学院的医生和社会学家弗吉尼亚·张(Virginia Chang)说道,“研究中的不确定性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信息。人们只想知道他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关于怎样生活更健康,无论网络上还是口口相传的,说法都太多了。什么一天喝八杯水、运动一小时、按摩多少下、摄入多少大卡……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并不是说所有健康小贴士都不靠谱,比如每天睡八小时这个建议就有充足严谨的科学支持。但对于那些想要改善整体健康状况的人来说,饮食、补水、运动等多方面的共同改进更重要,单单定下一个运动数字目标的作用很有限。
不要再纠结没走够10000步会怎样,也不必再盯着运动排行榜费尽心力,即便没有立下宏伟的目标,哪怕只是少量增加运动量,也会让身心皆受益。最重要的不是计数,而是真真正正地开始多走几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