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富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职业道德是适应各种职业的要求而必然产生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职业道德包括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内容。职业道德教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职业道德品质的活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要“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从某种程度上看,高尚的职业道德能够激发高超的职业技能,这一点在劳动模范等行业典型人物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探析职业道德激发职业技能的管理机制,对于高职院校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端正职业态度,深化高职学生认识职业技能
不少高职学生由于高中阶段缺乏系统全面的文化学习,因此对于学习的态度尤其是对于职业教育学习的态度,在认识上存在着盲区。如何引导高职学生从“有书读”到“读好书”,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端正职业态度,深化高职学生认识职业技能,是构建职业道德激发职业技能管理机制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说,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从认知上看,高职院校应该在入校之初的专业教育中,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及其对应的职业。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结合行业典型人物事迹、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等方式方法,加深高职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对职业的认识,从而更加认同专业的学习以及今后职业的工作。从情感上看,只有“爱一行”才能“专一行”,高职院校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工作并不是冷冰冰的行为,而应该是一种有温情有温度的活动,既要在与工作对象的活动中,体现温情;又要在与同事的相处之中,展现温度。在“爱岗”的前提下“敬业”,是每一个高职学生应有的认识。从意向上看,现代社会专业不对口、频繁跳槽,似乎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是任何最终有所成就的职场人,都是有自我十分坚定的从业意向,即十分明确职场工作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提升自我,这些提示高职学生应该尽早明确并坚守职业意向。
具体到管理上,就是高职院校可以分专业组织一些活动,由相关专业的教研室和与专业对应的行业指导委员会联合开展“端正职业态度”的主题活动,通过专业学生与行业工作人员面对面的交流以及专业学生深入行业企业参观等活动,强化学生对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的认知、情感、意向,从而端正职业态度,深化高职学生认识职业技能。
二、轉变职业观念,促进高职学生锻炼职业技能
由于当前就业市场提供的岗位较为充足,不少高职学生认为今后的就业,“有业就”就可以了,但是从实际出发,可以发现如何“就好业”不仅是高职学生更是一些职场人的追求。职业观念包括了职场人对价值、效益、时间等概念的认知。从价值上看,高职学生应该认识到高职业技能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才能获得更高的薪酬,维持自我的生存,促进自我的发展。如何才能拥有高超的职业技能,思考这个问题,对于高职学生在校阶段锻炼并提升自我的专业技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效益上看,怎样以最少的消耗获得最大的回报,是每一个企业的追求,更是每一个企业对每一个员工的要求。高超的职业技能,最为主要的就是解决效益问题,即不断地通过技能锻炼,达到生产成本与生产价值比值的最大化。从这个方面认识问题,有助于高职学生更为主动的锻炼技能。从时间上看,向时间要效益,是任何职业技能应必备的一种需求,高职院校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合理、科学、有效地管理好工作时间,才能发挥出更好的职业技能。在各种专业学习活动中,高职院校应该引用经典的时间管理案例,总结时间管理经验,教育学生做时间的主人。
具体到管理之中,高职院校可以由学生工作部门、团委等机构,贴近专业实际需要,组织学生参与到与职业观念相关的价值、效益、时间等主题征文活动之中,通过开展覆盖全部专业学生的主体征文活动,尤其是评选并在校内媒体刊发优秀征文,提升专业学生对职场观念的认识。
三、树立职业理想,引导高职学生提升职业技能
职业理想的牵引作用,在各种职业活动中体现得较为突出。高职院校在探索职业道德激发职业技能的管理机制之中,应该充分意识到远大的职业理想,有助于培育学生高超的职业技能。尤其是应该引导高职学生将职业活动与社会的需要和国家的需求联系起来,在为社会和国家的奉献中展现职业价值。树立职业理想,引导高职学生提升职业技能,应该充分发挥职业理想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与支撑作用。所谓导向作用,是指职业理想有无以及高低,与职业活动的成就大小是密切相关的,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能够使得高职院校从更为宽广的范畴认识到职业活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使得高职学生在为社会和国家的奉献之中,意识到职业技能的不足,并加以提升与改进。所谓激励作用,是指职业活动不单纯是一种物质上的经济激励,更高层次的职业活动还应该包括精神上的情感激励,在为自我生存与发展获得必要的经济效益之后,如何为社会、国家更好地贡献力量,并因此获得相应的情感上的满足,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职场人应有的追求。所谓支撑作用,是指职业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带给人以相应的职业倦怠,职业倦怠的副作用在于将打击人的工作兴趣,消磨人的工作积极性,远大的职业理想,有助于缓解职业倦怠,促使入职后的高职学生更为坚定的走出职业困境,使得自我的职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在管理上,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的发挥方面,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应该通过从动机、过程、结果等方面解剖行业先进典型人物,形成典型案例,在专业技能教学活动中,将相关案例渗透进去,引导高职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在支撑作用的发挥上,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心理咨询对学生开展职业倦怠方面的心理普查,并组织相应的心理活动,调节学生心理情绪,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好心理准备。
四、培育职业作风,推动高职学生培育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其实不单纯是指职业的技术与能力,不单纯是一种“硬技能”,从职场活动来看,还包括影响的“软技能”,也就是促进职业活动开展的必要的、稳定的、普遍的职业行为倾向,即职业作风。虽然不同的行业,其职业作风有所不同,但是从整体上看,职业作风包括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以及团结意识等职场活动必备的素质。所谓责任意识,强调的是要求高职学生认识到任何岗位都有相应岗位的基本职责,担负起这种职责,是行业作风的基础。在担负职责的过程中,从业者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遇到困难的时候,从业者不应该是找借口,而应该是想办法,不应该是逃避职责,而应该是有担当,积极化解困难,在困难中磨砺自我的职场技能,提升自我的职业素养。所谓进取意识,职场工作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不进则退”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同一批入职相应年数的从业者身上体现得较为明显,有些职业活动本身会让从业者产生职业惰性,有些职业活动是因为从业者自身的“不思进取”导致从业活动长期“原地踏步”,但不论哪种情况,高职院校都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具备并展现进取意识,才能在职业活动中获得更大更好发展。所谓团结意识,指的是职业活动中,既强调彼此的分工,更注重相互的合作,在重大、重点工作的完成过程中,从业者相互之间的补位、协同、合作,尤为重要,这既是一个单位发展所需要的作风,更是体现一个从业者职业素养的窗口。高职院校应该在专业协同实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不同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只有在展示自我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又能与相邻专业协同合作,才能完成一个流水化、系统化的工作,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在团队的合作中体现价值。
从管理上看,高职院校培育学生的职业作风,可以借鉴行业企业的拓展培训方式,与专业的拓展培训机构签订合同,围绕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进取意识以及团结意识,分批分类组织学生开展信任背摔、相互依存、两人三足等类型的拓展培训,帮助学生增强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团结意识,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职业“软技能”的目标。[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 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职业道德教育中行业典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编号: XJK015BGD093)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