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强
【摘 要】数学教学必须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并力求获得最大的发展,这是摆在数学教学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从教师、教材、学生三方面所蕴含的关系中寻找策略,采取寓教于乐、以情施教的措施,旨在唤起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进而不断提高数学学困生的成绩。
【关键词】学困生;成绩;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倡导“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虽然教育的目的不需要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达到同一水平,但教学必须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并力求获得最大的发展。这非但是必需的,也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开展对数学学困生的研究,实施有效转化,使教育达到“均衡性”和“公平性”,是摆在数学老师面前的现实而艰巨的任务。在此,将转化学困生方面的一些策略与同仁探讨。
1.培养感情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育一旦触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见以情感教育与感动学生是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手段。
1.1培养学生与教师的感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数学教学中也是这样。教师对学困生要满腔热情、态度和蔼、耐心,使他们感到温暖、愉悦。自卑、自暴、自弃往往是学困生的共同心理,老师要理解学困生的苦衷,关心学困生的进步,尊重学困生的人格,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困生学习差,而歧视学困生,否则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对立,甚至放弃教师所教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微小的进步,并及时表扬,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对学困生提出的要求,要符合他们的实际,既不过高,也不能过低。学困生失败的时候感情上的压抑和挫伤往往较深,教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即使提错了也要给予鼓励,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坚定学习信心,形成“我也能学会”的心理求知状态。
1.2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感情
教师除了要与学困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培养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感情。对数学学科有兴趣和感情不是天生的,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师应善于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以激发学困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例如,在讲授“线段的黄金分割”时,先介绍人体中黄金分割的例子:人的肚脐是人体总长的黄金分割点,而膝盖又是人体肚脐以下部分体长的黄金分割点。再让学生测量课本、教室窗户等物体的长宽,并求出比值,使学生亲身感知黄金分割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从而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树立教学信心,课堂教学体现一个“趣”
教师树立教学信心是学困生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前题。学困生对某些定义、公式记不住,可是对电视情节都记忆深刻、念念不忘,这说明并非学困生智力差。在初中,学困生贪玩,自制能力差,学习成绩差,多数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多数是由于平时遇到困难不能及时克服,导致知识严重欠缺,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相信学困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学好数学。同时,老师也应练好自身内功,积极参加教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以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为依据,适当降低教学要求,要让学困生动手、动脑,积极参加教学的全过程,并及时反馈,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比如:复杂的数学内容用简单的几句话加以概括,浓缩成朗朗上口的口诀,那么学习数学立刻变得简单而有趣味。可以把二次函数的平移归纳为:“左加右减,上加下减”;可以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概括为:“要证平行四边形,两个条件才能行,一证对边都相等,或证对边都平行,一组对边也可以,必须相等且平行”。口诀由教师概括,解释给学困生听,并让他们照着去做,对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有很好的作用。
3.尊重个性差异,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智力水平出发,确定教学的坡度和进度,根据学困生的差异,灵活调整教学要求,采取分层教学,对能力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布置难易度不同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训练和提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发挥最大的潜能,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让每一个学困生都能在积累成功中得到强化。比如:对一题多解的问题,要让学困生全部掌握不太现实,可挑选最简单实用的一、两种让其掌握。
4.低起点,唤起学生的成就感
学困生在学习习惯、反映能力、成绩等方面相对薄弱,从数学学科特点来看,学困生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差。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 “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学生的学习现状,教学中将教材原有的内容降低到学生的起点上,注重所学知识的迁移。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虽然一元二次方程有因式分解法、直接开方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四种解法,但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掌握因式分解法和求根公式法,对更差的学生还可以只要求掌握一种。
5.勤归纳,多反馈,使学生的成绩稳定、提高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归纳、总结,使学困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掌握。在学习每一章之前或学完每章之后,对每章的知识进行梳理后,用简单的模块形式呈现给学生,对促进他们数学知识的结构化、条理化,总体上理解数学很有帮助。比如,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的知识就可以用下面的模块来概括:
6.改革评价体系,让学生陶醉在“表扬”中
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依据,但分数过低容易导致初中数学学困生学生丧失学习动机。作为一位教师,不能单靠分数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生。
首先,在作業上加以改革。采用分层递进作业法,对不同类型学生布置不同作业,并在必做作业之后,补充1~2题选做题,这样有助于学困生利用一定的时间去完成必做题,并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去完成选做题。在作业批改上,教师应注重评语的妙用,平时多给予不同风格的鼓励性和启发性的评语。如“依你的思维能力和耐心,假如能再思考一分钟,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等。
其次,教师要结合学困生的个人能力,给每一个学困生确定一个目标值,基础成绩高的目标值就定得高,基础成绩差的目标值就定得低一点,不少学困生的数学成绩虽然目标值不高,但超过自身的目标值较多,都应受到表彰和鼓励,这样有利于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潜能。
实践证明,多一次成功就多一份自信。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困生的优势心理在课堂学习体验中巩固、发展,使之成为稳固的动力系统。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对学困生提出要求,确立合理的近期目标,另一方面注意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合理安排教学结构和内容,培养其自信心,使其在此基础上不断确立新的、高一层次的近期目标,让他们的自信心得到逐步的巩固和提高。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此外,教师还要结合学习内容,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教师应从教师、教材、学生三方面所蕴含的关系中寻找策略,采取寓教于乐、以情施教的方式,唤起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相信这样会不断减少学困生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