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王海洋
【摘 要】 目的:观察雷火灸联合复合乳酸菌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 例腹泻型IB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例;分别予口服复合乳酸菌胶囊和雷火灸联合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4周结束时和治疗结束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积分。结果:治疗4周结束时和结束3个月后对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发现在治疗结束时和3个月的随访评分中,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雷火灸联合复合乳酸菌能有效地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症状,并且疗效持久。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型;雷火灸
【中图分类号】R574.4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12-0089-04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25 Cases of Leihuo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Compound Lactic Acid Bacteria in the Treatment of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LI Na1 WANGHaiyang2*
1. Guangxi Yuli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Yulin 537000, China;2.Guangxi Yulin second peoples hospital,Yulin 537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eihuo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compound lacticacid bacteria in the treatment of diarrhea-predominantirritable bowe lsyndrome(IBS).Methods Atotal of 50 patients with diarrhea-predominantIB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with 2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ral compound lactic acid bacteria capsules,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eihuo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compound lactic acid bacteria.Efficacy was evaluated at the end of 4 weeks and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Clinical efficacy and IBS-SSS sco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At the end of 4 weeks and 3 months, the scores of patient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Leihuo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compound lactic acid bacteria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diarrhea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the effect is lasting.
Key words: Diarrhea-predominant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Spleen and Stomach Weakness;Leihuomoxibustion
腸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以腹痛为主要症状,伴有排便异常,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1]。罗马工作组根据常见症状提出将患者分为腹泻型、便秘型、交替型、未分型等四类型[2]。由于缺乏客观形象的形态学改变和相关生化指标的异常,就使得它的诊断变得相对比较困难。IBS的症状复杂多变,而且长期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得患者反复就医,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笔者课题组于2017年申请了《雷火灸联合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的临床课题,旨在找到一种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因其临床观察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笔者在原课题的基础上继续对其远期临床疗效进行了评价,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取完全随机分组,中西医对照,非盲法设计。分组采用简明统计软件随机设计的随机分组。选取符合中医辨证标准的脾胃虚弱型泄泻和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的5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例。对照组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19~65岁,平均(43.69±11.59)岁;病程6~37个月,平均(19.82±10.12)月;IBS-SSS积分范围为:400~150分,平均积分为(275.21±76.9)分;治疗组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3~62岁,平均(41.95±11.41)岁;病程6~35个月,平均病程 (20.08±10.16)月;IBS-SSS积分范围为:400~100分,平均积分为(272.17±87.46)分。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在年龄、性别分布、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的腹泻型 IBS 诊断标准[3]:反复发作的腹痛;近3个月平均发作至少每周1日,伴有下列2项或2项以上: 与排便有关;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伴有粪便性状改变; 诊断前症状至少出现了6个月以上,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并符 IBS 腹泻型:>1/4(25%) 的排便为Brstol粪便性状(布里斯托)6型或 7 型,且<1/4(25%) 的排便为Brstol粪便性状I型或II型。在流行病学或临床工作中采用:患者报告的不正常排便通常为腹泻。
同时符合中医辨证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 《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4]中脾胃虚弱证的诊断。主症:① 经常餐后即泻,大便时溏时泻,夹有黏液;② 食少纳差;③ 食后腹胀,脘闷不舒;④ 舌质淡,舌体胖有齿痕,苔白;⑤ 脉细弱。次症:① 腹部隐痛喜按;② 腹胀肠鸣;③ 神疲懒言,肢倦乏力;④ 面色萎黄。具备主证2项、次证2项,或主证第1项、次证3项。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①年龄 18~65 岁,性别不限; ② 入组前2周未接受过任何药物及中医外治治疗; ③ 自愿参加本研究,依从性良好。
1.3.2 排除标准 ①有癫痫、严重神经症以及精神病者;
② 合并肠道器质性疾病,如消化道溃疡、肿瘤等;
③ 伴肝肾功能障碍或造血系统疾病;
④ 哺乳期或妊娠期 婦女;
⑤对治疗药物过敏者;
⑥不能完成所需疗程治疗者;
⑦各种因素导致不适宜雷火灸法者。
1.4 方法 对照组单纯口服复合乳酸菌胶囊(商品名称:聚克;生产厂家:江苏美通制药有限公司;批准字号:国药准字H19980184)每次2粒,每日3次,早晨、中午及晚上各2粒。连续4周。治疗组每日做雷火灸1次,每次30min,连续四周。同时口服复合乳酸菌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早晨、中午及晚上各2粒,连续4周。
雷火灸: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辨证取穴4~6个,中脘、神厥、天枢、上巨虚与脾俞、胃俞、大肠俞穴位施灸。
雷火灸操作工具: 采用自制灸具( 2孔雷火灸盒 3 个及单孔雷火灸盒 2 个) 。腹、背部穴位施灸面广,使用 2 孔雷火灸盒; 下肢穴位施灸面小,使用单孔雷火灸。
雷火灸操作方法: ①将点燃雷火灸药条放入恒温灸具并盖上盖子;②将灸盒放在腹部或背部及下肢相应的( 中脘、神厥、天枢、上巨虚与脾俞、胃俞、大肠俞)穴位上交替施灸;③用一条大浴巾围住灸盒的底部后,再用另一条大浴巾盖住灸盒顶部并固定灸盒,药条
距施灸部位 4~6cm 进行温和灸法,以病人感到皮肤温热舒适而不灼痛为度。每天施灸 1 次,每次灸 30min。
1.5 观察指标 IBS-SSS(IBS Symptom Se-verity Scale,IBS-SSS)及观察时间点[5]
IBS-SSS综合量表由5个方面组成评价体系,包括腹痛程度、腹痛频率、腹胀程度、排便满意度及对生活的影响,通过折算每个条目的评分范围是0~100分,量表总分为500分,并且根据不同分值可划分为以下个病情程度分期:分值<75分:缓解期;分值<175分:轻度;分值<300分:中度;分值≥300分:重度。两组受试者接受4周的治疗后对受试者进行评价以判定疗效,并在治疗结束时、治疗后3个月对两组受试者进行随访,观察远期疗效。
1.6 疗效判定 治疗后两组病例临床疗效评价:疗效标准参照 《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6]统计。显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每天解大便 1~3 次,近似成形,黏液明显减少。好 转:临床症状好转,每天解大便少于 3 次,便溏烂不成形,黏液减少。无效:腹痛及大便异常等症状无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软件简明统计软件14.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于评IBS-SSS分渉及重复测量,所以釆用多组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25例,其中有2例脱落,纳入统计学描述的有23例。治疗组25例,其中有2例未能坚持用药而脱落,纳入统计学描述的有23例。
2.1 两组IBS-SSS总积分比较 治疗前对两组量表评分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由于进行了不同时期的随访,所以组内效应方差分析结果说明两组不同时间的症状改善程度不同。对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发现在治疗结束时,3个月的随访评分中,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4周和3个月后进行综合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同一时间点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目前IBS是全世界范围广泛流行的疾病,这一疾病有可能会影响到所有人群,不论其年龄、种族、信仰、肤色、社会经济地位。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目前研究发现,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7]和肠粘膜屏障功能异常[8]。益生菌制剂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改善了肠道的生物学屏障,阻止了致病菌的入侵与定植,并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减少肠道内毒素的产生[9],维持人体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改善了其产生的毒素等因素所致的腹痛、腹泻等症状。同时Rousseaux 等[10]证实,益生菌能通过对肠道神经的调节来达到纠正和改善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功能,从而促进IBS患者恢复正常肠运动,进而发挥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作用。
IBS属于中医的“泄泻”“便秘”“腹痛”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及治疗均有论述,本病的病因,主要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等原因有关,且脏腑亏虚或功能失常是主因,情志只是诱因。其病变部位虽在大肠,但与肝、脾、肾等脏亦有密切的关系[11]。肝主疏泄,由于肝气郁结,疏泄不利,腹部又为肝经循行部位,肝气郁滞则发为腹痛。而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肝木克土,可导致或加重泄泻。肝脾不和,以致脾胃运化失权,气机升降失调,肠道气机不畅,水液运化失司而发病。2010年8月,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学术会议达成了专家共识意见,在这次大会中,参会专家对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达成共识,将肠易激综合征分为5型,其中脾胃虚弱为重要一型,健脾益气为重要治疗方法[12]。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IBS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成为研究的发展趋势。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做到起效快,疗效稳定,复发少,又可反复使用有效。笔者在采用西药复合乳酸菌胶囊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运用了雷火灸共同改善腹泻型IBS患者症状,取得了显著疗效。雷火灸使用的并不是普通艾条,它以艾绒为主要成份,并加入多味名贵中药,较普通艾条粗大,燃烧时产生的热力和红外线辐射作用,最强温度可达到240℃左右;由于其药力峻猛、渗透力强,但各种不同的药物分子又未被破坏,所以能够被迅速吸附在人体表层,通过一定的时间,在皮肤周围形成高浓度药区,渗透到腧穴内,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调节作用,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瘀,从而达到止痛的功效[13]。雷火灸根据临床研究已经运用到许多系统疾病的治疗当中,包括眼部疾病、耳鼻喉科、骨伤科、内科、外科等,但通过我们查阅的大量资料显示,运用雷火灸治疗泄泻的研究较少,雷火灸治疗泄泻病的方法没有统一,大致分为手法和艾箱灸法[14-15],选穴、操作手法、操作时间都有一些差别,并未证实孰忧孰劣。雷火灸疗法的作者赵时碧[16]认为慢性腹泻以健脾益胃,扶正祛邪,胃安则愈为原则,采用了雷火灸手法,选穴主要有:中脘、神阙、气海、足三里、脾腧穴,治疗效果良好。梁一男等[14]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采用雷火灸法,以温补脾肾效果较强,尤适用于脾肾阳虚证,采用手法,取穴关元、天枢、神门、肾俞;关元穴主治泄泻、腹胀,神门穴主治神经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等,可有效改善心理状况,肾俞穴可护腰补肾,天枢穴常用于治疗肠胃疾病,促进肠蠕动。莫清梅[15]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以脾胃虚弱证最为常见,以益气健脾为法,采用艾箱灸法,选穴者中脘、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位,疗效显著。根据所查阅的资料分析,上述研究的选穴原则以及操作仍以辨证论治为法,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驗和实际情况,选择了艾箱灸法,以益气健脾,调和肠胃为法,并选取中脘、神厥、天枢、上巨虚与脾俞、胃俞、大肠俞等穴位,疗效较好。通过笔者多年临床观察,雷火灸操作简单、安全、效果显著、易被患者接受,也易于临床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雷火灸联合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且安全易行,无副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长沙)[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1):298-300.
[2]Longstreth GF.Thomson WG,Chey WD,et al.Funtional bowel disorders[J]. 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480-1491.
[3]蓝宇,方秀才.功能性胃肠病多维度临床资料剖析[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257-258.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10.
[5]Francis CY,Morris J,Whorwell PJ.The irritable bowel severity scoring system :a simple method of monitoring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its progress[J].Aliment Pharmacol Ther,1997,11(2):395.
[6]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 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70.
[7]江月斐,劳绍贤,邝枣园,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肠道菌群的变化[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3): 218-220.
[8]曾娟.肠易激综合征肠粘膜屏障功能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9] 黄培宁,邓有辉.微生态制剂对慢性肝衰竭患者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8) : 3798-3800.
[10]Rousseaux C, Thuru X, Gelot A, et al.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modulates intestinal pain and induces opioid and cannabinoid receptors[J]. Nat Med, 2007,13(1):35-37.
[11]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62-1065.
[1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委员会.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苏州)[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5):587-589
[13]陈秀华,李漾,甄宏鹏.针刺配合赵氏雷火灸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5(3):43-44.
[14]梁一男.雷火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8,5(57):36-37.
[15]莫清梅.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雷火灸治疗脾胃虚弱型泄泻的疗效观察和护理[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7,4(5):882-883.
[16]赵时碧.中国雷火灸疗法[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8: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