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陶然
摘要:摄影与架上绘画同属视觉艺术,二者具有高度的相似之处。在古代,绘画的记录功能一度代替着摄影的职能。十九世纪摄影术的发明没有终结架上绘画,二十世纪的绘画艺术更多的结合科技成果,摄影与绘画在这个时代是如此的契合。本文以涉猎广泛的蒙太奇技术为基点,举例说明古今绘画中蒙太奇思维的应用和意义。
关键词:蒙太奇思维;古代绘画;现代绘画;尼奥劳赫;解构重构
一、蒙太奇的含义
蒙太奇是一种图像编辑技术,将一系列图像或短镜予以排序,运用跳跃式的图像和快闪的镜头来压缩信息,扩大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最初的电影是一镜到底式的,后来人们发现将不同焦距拍摄的影带通过裁剪并黏合可以使电影出现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从此诞生了电影中的蒙太奇技术。法文中的“蒙太奇”一词仅作为编辑被使用,在苏联蒙太奇理论中,如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最初在苏联境外提出的,它被用来创造象征主义。后来,主要由英美工作室使用的“蒙太奇序列”一词成为暗示时间流逝的常用技术。从1930年代到1950年代,蒙太奇序列通常将许多短镜头与特殊的光学效果(淡入淡出,溶解,分屏,两次和三次曝光)与音乐结合,以达立体的,到综合的艺术效果。蒙太奇技术是图像艺术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从诞生之日起,它的使用已延伸至各个领域。绘画领域中的蒙太奇是通过并置,叠加,解构与重构的方式将不同的图像信息编辑到一幅绘画作品中并形成有效画面的一种技术策略。在电影艺术出现之前,蒙太奇思维已经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存在于世界各民族的绘画中。欧洲中世纪的祭坛画,以及中国古代画卷中也有类似手法的体现。
二、古代绘画中的蒙太奇思维
中国五代时期的《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唐画家顾闳中受李煜之托所绘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此画绘写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将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个情节编织到一幅作品中,每一个情节以屏风或家具隔开,横轴的画卷自右向左,符合当时世人的观看顺序,同时使画面的解读顺序具有了明确的指向性。这种处理方式类似于电影胶卷的放映,将五个场景接合也符合蒙太奇的使用方法,但这幅作品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二十世纪蒙太奇技术,它仅作为蒙太奇式的创作思维。早期绘画的主要功能是记录,作者以组合画面的方式极大地延长了作品的信息,使观者可以更立体的了解鲜活的动态的事件,使作品具有了类似电影的功能。
三、二十世纪绘画中的蒙太奇思维
(一)毕加索的蒙太奇应用
当今的架上绘画不再是以严谨的古典式的绘画为主流,从照相机发明开始,关于绘画死亡的说法始终缠绕着架上绘画。因为相机取代了以记录为功能的早期架上绘画。印象派以后,画家极力探求绘画的新思路,以改变架上绘画的艺术维度。作品中对于蒙太奇的运也有了与古代截然不同的功能和意义。二十世纪早期的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流派,这个流派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二战后的艺术形式。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
图一《哭泣的女人》是毕加索的代表作品之一,描绘的是毕加索的情妇朵拉马尔悲伤时的状态。画家将女人哭泣时的正脸和侧脸同时剪辑在画面上,嘴部出现的单色与整幅画面响亮的色彩形成戏剧性的对比。使观者真切感受到作者传达的力量,这比一副写实的哭泣女人像更有表现力。二战作为欧洲艺术的分水岭,曾经的前卫绘画艺术对战后的绘画艺术产生巨大影响。艺术家继承和发展了战前的绘画手段,但这不是无创新的重复,战后的世界体系使得艺术家以全新的形式和思路改变着架上绘画。笔者以尼奥劳赫为例,阐述战后新时代的现代绘画中蒙太奇手法的使用与意义。
(二)尼奥劳赫的蒙太奇应用
尼奥劳赫生于1960年德国的莱比锡,1981年进入莱比锡艺术学院,师从伯恩哈德.海森克和阿诺.林克。九十年代至今,尼奥劳赫成为新莱比锡画派最炙手可热的艺术家之一。尼奥劳赫经历了德国的统一和意识形态的转变,但是尼奥劳赫的青年时代始终生活在东德,也使得他的作品以具象绘画为主,并更多的反映出东德的生活给艺术家带来的烙印。尼奥劳赫的作品题材众多,包括冷战状态下欧洲社会普遍对战争的不安以及对于和平的渴望,工业污染与环境破坏,德国历史,和对艺术本身问题的思考。尼奥劳赫的作品采用影视技术蒙太奇的手法将不同的场景与元素并置在同一个二维空间。同一画面中不同状态的人物并置加强了画面的戏剧性,并置于消解成为尼奥劳赫画面的特征。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会发现人物之间介于一种有关联与无关联的状态,一种隐晦的,叙事的中断。
图二《抽象》,画面中出现了两组不同空间的人物,第一组是近景的四个人,其中身穿白衣的老者手持画笔好像在对前方的老式建筑进行写生,相较于旁边身体前倾的青年人来说,老者的状态体现出一种自信和权威,此时的老者并没有在作画,二人似乎在为某一问题进行争论。最前面的女子在倾倒黄色的颜料并吸引了几只鸟的注意,然而画面左边的男子仿佛在观看着这一切。远处房屋的后面作为画面中心位置却赫然出现两个挥刀战斗的人物形象,从两人的姿势中可以看出年龄较大的红衣男子相较于年轻的黄衣男子似乎更占上风。二人的年龄和衣着似乎暗示与刚才那对争论着的画家有所关联。两组人物关系被尼奥劳赫以蒙太奇的手法并置在画面中,并以两根红色圆柱作为两组人物关系的分割。作者仿佛将艺术问题的争论比作一场激烈的厮杀,让观者能够体会到关于艺术问题的争论,其紧张程度不亚于刀光剑影。这种类探讨艺术问题的作品是尼奥劳赫的主要题材之一,作者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隐喻在画面中。作者没有交代最后的胜利者,同样也无法明晰两人各自的观点,甚至作者的观点也不得而知。值得注意的是吸引鸟儿驻足的那桶黄色颜料,是否在暗示着艺术的功能,以及艺术争论的意义。
图三《Hatz》是尼奥劳赫运用典型的蒙太奇手法的典型例子,画中描绘了一名穿风衣打冰球的男子,他的形象重复出现在画面上。画面下方两个冰块中的生物,一个是液体状类似人一样的生物,另一个是被冰块束缚的一条青虫。尼奥劳赫用蒙太奇的手法把他们并置在画面中,暗示同一男子的不同动作同时出现在画面上,前方的液体生物和青虫也容易使观者联想到这名男子。这些形象可以按照观者的习惯随意组合,使观者的脑海中呈现动态的画面。
同摄影一样,绘画是一门视觉艺术,尼奥劳赫的绘画作品总会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语言形式和全新的视觉体验而且形式的背后蕴含着缜密的思维逻辑,散点式的图像处理增加了作品的解读方向。在尼奥劳赫的绘画中,构成元素是严谨选择的,画家运用蒙太奇手法调动所有的元素组成有效的,可信的画面。在这里,线索是迷人的,误读是被允许的。正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并置处理的图像关系拓展了作品思想的维度,绘画作品作为无限的思想的基点,当观者伫立于作品前,头脑中闪烁的灵感与共鸣都作为作品的一部分。
四、总结
古代以蒙太奇思维创作的绘画作品,目的是为了使静态的情节连贯以达到图解或类似“短视频”的目的,现代绘画中的蒙太奇运用并不是为了重复电影一类的功能,它的意义与之相反,现代绘画可以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寻求它的文学意义往往是徒劳的,观者无法全面解读作品的内涵。画家通过重叠的时空,不可译的符号,消解的人物形象,使画面的信息量极大地豐富,打破了情节的连续性,造成叙事的中断,自由的解读。某种程度上画家在引导观者误读,而这种复杂性也成为现代绘画的特征之一。如果说观众的眼睛难以离开它,很大程度源于蒙太奇的巧妙运用。尼奥劳赫,拉斯艾琳,艾德里安格尼等炙手可热的画家运用蒙太奇技术创作出具有后现代色彩的优秀作品,对他们而言,蒙太奇仅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作者根植的文化背景和思维高度以及艺术家的社会痛感神经才是优秀作品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