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博
摘要:宋代的“队舞”是一种把人曲、诗歌、朗诵、舞蹈和歌唱综合一体的新型舞蹈表演艺术。本文主要以“宋代队舞”作为贯穿全文的核心观念,重点研究了它的产生背景和艺术特征,理清其历史发展脉络,对其中宋期间队舞在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的交融渗透着重论述,追溯其演变渊源,并认识到“队舞”作为中国古代舞蹈高度规范化标志的深刻意义和重要价值,分析了它对戏曲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提醒我们在探索的同时,对传统文化如何进行传承和保护,认识到队舞的研究价值和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关键词:宋代队舞;唐代宫廷舞蹈;戏曲;发展创新
一、宋代队舞产生的社会背景
中国宫廷舞蹈是古代中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反映着统治者的政治意向,还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在精神生活和物资生活方面的奋斗与追求。宋代时期,其开明自由的政治氛围、积贫积弱的政治局势,繁荣发达的商业经济和以文治国的文化背景,使各个领域都打上了该时代的烙印,作为宋代宫廷乐舞代表的“队舞”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局面和背景下应运而生。队舞的发展,离不开政治因素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政治统治和社会背景作为宋代队舞的生存环境,为它的兴衰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宋朝时期,文官、士大夫得到了重用,政治言论相比起前朝诸代,都有一定的自由性。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崛起、城市化进程加快等构成了宋代特有的社会环境。这个时期的宋代商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大运河交通便利,形成了熙熙攘攘的街景,令外来商人流连忘返。与其他朝代商业有所不同的是,在营业时间上允许延长到三更甚至四更,正是源于如此浓厚的商业氛围,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和都市繁荣,造成了宋代文化的发达。它结出多姿多彩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丰硕果实,为北方的辽、夏、金等各少数民族无尽吸收,同时,又不断广泛吸取周边各个国家的文化精华,博采众长,不断发展并壮大自己。君王主始,臣子相承,营造出了重文尚学的社会文化环境,为诗歌、绘画、乐舞等艺术门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宋时期,理学家周敦颐首先喊出了“文以载道”的口号,以朱熹、程颗、程颐为代表的“理学”成为主要的哲学思想,在培养人们理论思维、陶冶情操、艺术修养以及社会稳定、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另外,从艺术旨趣和风格看,宋人多喜好哲思学理,其文学成就“宋诗”的出现主要向思理、意境和精细方面发展。宋代的舞蹈自然添加了很多文学因素,呈现出细腻,精致的文学特征,突出了文人意境和意象,充分体现了宋朝这一时期人们求博尚雅的时代意识,这也反映了宋代舞蹈的基本倾向。宋代时期的队舞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宋代队舞的艺术特征和风格特点
唐代舞蹈在整个中国舞蹈史的发展中,可以说是处于鼎盛阶段,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来看,在其之后出现的舞蹈必将盛极而衰。宋代舞蹈在面临历史转折的时刻,并没有一落千丈,反而另辟蹊径,在唐代遗留的舞蹈成就上,对其采取了有选择、有变化地创新使用的原则,呈现出其独特的面貌。结合宋代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一种能表现人们哲思情趣、符合时代特征、满足整个社会审美需求的舞蹈形式—“队舞”应运而出,并以其独特的方式,续写了舞蹈的历史。
宋代宫廷队舞有两大类一是“小儿队”,由72人表演,一是“女弟子队”,由153人进行表演。小儿对包括剑器、婆罗门、醉胡腾、诨臣万岁乐、儿童感圣乐、玉兔浑脱、异域朝天、儿童解红、射雕回鹘共十队。女弟子队中包括菩萨蛮、感化乐、抛球乐、佳人剪牡丹、拂霓裳、采莲、凤迎乐、菩萨献香花、彩云仙、打球乐共十队。各队都有特定的服饰、乐曲、歌、舞、道白,表现不同的内容。
宋代“队舞”是以文學托舞蹈建立起一套程式规范的舞蹈新样式。通过借助于文学手段,引入人生理念和哲理,思想情感上体现着具体、精致、细腻的“词的境界”。同时,在其程式规范性的建立下,舞蹈营造着对韵味、情趣、意境的追求,从而表现出深雅的主观精神。总之,“队舞”不仅充分体现宋人的文人意趣,更满足了整个社会的审美需求,确立了队舞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将舞蹈审美引领一个高雅的文化层面,传达着宋朝求博尚雅的时代意识。
三、交相辉映的唐宋两代舞蹈
唐代歌舞汇南北于一炉,集中外于一体,异彩纷呈,交相辉映,处于鼎盛时期。由四面八方鲜艳夺目的各种优秀乐舞溶成一炉的唐代宫廷舞蹈,是我国古代舞蹈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乐舞有展示大唐气派的“部伎诸乐”,还有刚柔并济的“健舞”和“软舞”等等一系列充分展示大唐盛世景象的舞蹈。唐王朝不仅重视对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及隋代优秀乐舞遗产的纵向继承,将其作为唐宫舞蹈的坚实基础,又非常热衷于对各民族、各地区和其他各国奇乐异舞的横向借鉴。宫廷舞蹈不仅朝气蓬勃、雄伟壮丽,而且璀璨夺目、美不胜收,凝结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时代风貌。
宫廷内外是舞蹈艺术表演的两大“阵地”,宋代“队舞”在宫廷和民间均有交流和融合。造成这种局面的形成当然也源于宫廷内外隔阂的减少而交流增多,以及宫廷皇室对队舞喜爱的导向作用,而这个过程的完成依靠的也是舞蹈艺人的传播。宋代时期,宫廷虽然设置了教坊等乐舞机构,也集中了很多优秀的表演艺人,但是规模形式上已远远不及唐代,不少民间艺人还以卖艺为生。
宋代宫廷舞蹈“队舞”,多在庆贺皇帝生日或其他大庆之日和百戏、杂剧穿插演出。队舞中的致语、舞蹈、歌唱交相辉映,舞蹈意境优美,绚丽缤纷,宋词与大曲、舞蹈结合,形式也较唐诗更加自山,士大夫填词以配舞,也更加得心应手。
四、宋代“队舞”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的价值和影响
“宋代是中国戏曲形成最为重要的时期”一也是队舞的成熟期。南宋时期,一方面队舞和民间舞蹈在蓬勃发展,一方面人民群众又在积极寻求着能更好地表达多姿多彩生活内容的艺术形式,于是戏曲就创立而生,这个时期也就成了部分歌舞向戏曲转化的转折期。宋代宫廷队舞继承唐舞的传统,在此基础上,逐渐由单纯的情绪舞发展成为故事歌舞,成了我国古典歌舞剧的新品种,而这种情节化的倾向为戏曲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宫廷舞”这一舞种也因而瓦解,这些原本是人民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又在民间传承回归到它们的本源。宋代及其之后的庞大的民间表演和观赏人群通过他们自身的口传心授的方式,为我们后世留下了研究队舞的宝贵线索和资料。不论从现今出土的舞蹈文物中,还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古籍中,可见中华民族有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舞蹈艺术,我们既要继承,更要吸纳百川,不断发展我们的舞蹈艺术,使其更加绚丽,丰富多彩。
不同的时代会出现不同的舞蹈,不管是唐代的宫廷大曲,还是宋代的队舞,都会有程式规范和象征意义所传达的历史文化信息,中国的舞蹈历史向我们展示出的就是舞蹈情感与形式矛盾运动的历史,换言之,舞蹈的情感与其表现形式的选择、弥合过程,就是舞蹈历史发展的过程。就如陈师道所说的“有情则有变”的美学命题,这就促使我们创造出既符合特定民族历史文化发展、文化心理和民族情感,又能体现时代精神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彭松,于平.中国古代舞蹈史纲[M].杭州:浙江美术出版
社,1992.
[4]袁禾.中国宫廷舞蹈艺术[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5]王克芬.中国宫廷舞蹈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深远影响[J].北
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03):15-24.
[6]王宁宁.迂回宛转分流而出—宋代舞蹈传承变异与元明清舞
蹈流脉[J].文艺研究,2005(02):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