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编织是开在人类心灵上的花朵。服装艺术是求异求变的,太规律会陷入僵化的境地,艺术还是以视觉形象的丰富性为追求的。有序中的无序穿插,并非彻底无序,而是乱而有序,获得更丰富的视觉效果,打破传统的沉闷,又不脱离针织物的结构序列本质,实现解构和建构的统一。
关键词:手工针织;色彩;材质;形状;求异求变;解构和建构
一、手工针织的样式及针法
手工针织的亲和力,很多人都有穿着母亲或亲友手织毛衣的体验,那不可言喻的温馨感觉或许至今还洋溢心底。编织者手上针针相碰的轻轻唱和与低声呢喃织就了这令人愉悦的编织天地。我自幼痴迷于编织,我相信手工编织的力量。它不仅愉悦了人们的眼睛,更滋润了人们的心灵。相反,机械编织纹样易使人产生生硬、冷漠之感。一个有趣现象是,织者心绪的好坏会影响织物成型后的效果。不同的人编织同样的花形其韵味也是各不相同的,换句话说,织物或多或少会打上编织者的个性烙印。
手工针织是心灵之花,编织是开在人类心灵上的花朵。
重释棒针花样——
平针:平淡、真实、坦率。
罗纹:呈茎状生长,稳重、紧扎、成熟。
绞花:呈绳状攀升,可以结实而紧张(绞花动作密集),也可松散而舒缓(绞花动作间隔较大)。
空花:以虚当实,虚位以占、虚实相间。显得透气、秀雅、敏捷。
组花:对称、庄重、典雅、大方。多数呈纵向对称平衡的样式。
浮雕纹:华丽、隽永、繁复,或古典或奇异。立体感较强烈。以绞花、空花、果子针等组成。
重读钩针针法及花样——
短针:结实而雅致。没有表里的区别,也不必担心编织物会伸长,是一种很结实的织法。
长针:因编织的人而会改变表情。长针钩织较快速,使用较多。但编针头部的锁针容易伸长,使针目之间容易造成空隙。
枣子针:形式和结构都相当于棒针中的果子针。
针织里的许多针法和花样都是有某种意味的形式,不是先人的凭空织造,而是源于对自然世界动植物外形、结构、肌理的感悟和创造性应用。编织花样,就是人们心领神会的心灵之花。
二、探究分析和结论
第一,接绳记事的发明到网具的创制再到针织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似乎暗示我们这样一个过程:无针(手指即针)——单针——双针,甚至发展到多针(四针及其以上)。从这种历史线索的角度来看,应该是钩针技术早于棒针编织技术。
第二,钩针的织物大多呈网状,孔洞是其显著特点,应该是产生于网具时代,为的人的第一需求——对食物的需求;而棒针织物较密实,对捕猎而言是不需要这么耗材的方法的,显然,棒针的产生是为了人的第二需求——穿衣,当然她的产生年代就比钩针更晚些。
第三,从钩针织造技法体系和棒针技法体系的比较上来看,钩针家族有更多样的常用针法、难度系数更大、花样更繁复、古气和灵活、对自然的模拟再现更加的直接和明显,钩针的创作手法显得更古朴而灵巧,采用的是对自然的直接的形象模仿,更贴近原始自然风味。
第四,钩针的一元性和棒针的二元性的比较。包括编织工具和针法元素两方面。钩针使用“一”根针,棒针使用“二”根针;钩针的基本元素针是一粒辫子针,无正反之分,“我就是我,无所不能。”揭示的是关于“一”的哲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棒针的基本元素针是正针和反针两种针法。棒针的编织过程随时陷入二律背反的限定之中。棒针花样的创新也受到此规律的制约。棒针编织实际上揭示的是有关“二”的哲学。当然,和机械编织相比,棒针编织是一种古老而富丽的编织手法。但是钩针编织更为久远,是针织手工编结的始祖。棒针编织由钩针编织衍生而来。
技法探新:技法探新包括材料、色彩、纹样、造型等,可借助其他编织技术,如中國结艺、席纹编织、织网技术等。钩针中的许多花样也可用棒针来模拟。机械编织容易在生产中试出新花样,这些新花样可以应用于手编。手工针织取材广泛的,大多采用天然材质。现代的艺术设计对装饰的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装饰的形和色,而是注重材料、技法、空间造型的完美结合,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色彩要与材质、形状相得益彰,那么就能创造出装饰美。材质、技法、空间、色彩在组织中既相互独立性又具有统一性,不只是追求色彩装饰效果,而是在整体效果的规范中。
三、解构和建构的统一
从宏观的大体造型设计到微观的线圈结构组织,似乎都揭示出了与创作实践相关的艺术观念。结构主义、解构、新结构主义等观念几乎都能在编织技术、针织服装设计中找到对应关系。运用形式美的规律(大小、长短、粗细、松紧、疏密、轻重、虚实),以及排列组合等多种手段,可创作出夸张、变异的新秩序的作品。
严格规则的针织结构序列形成紧张的节奏,而不规则的序列形成的是较为柔和懒散的节奏。这来源于模拟自然界的表象,自然界的景象,在表面看来,在宏观地看来,是千差万别的、多样排列的、多种可能性的,很多时候看来就是无序的、任意的。所以在织物中这种不规则的形式应运而生,这种形式似乎更加贴近自然的形象特征,也能给人以生动有趣的体验。利用规则和不规则的序列产生光滑和粗糙的效果、紧实和松散的对比、强弱节奏的协调、富有韵律变化的织物序列。
该文章是重庆三峡学院教改项目《三峡文化语境下的服饰设计教学思考与研究》资助,编号JGYB1815。
作者简介:向亚莉,重庆三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