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一出好戏》讲述了一个群体,不同阶层的人同时被困在荒岛上,体现出不同人性的故事。“反抗—适应—沉沦—改变”这一叙事结构概括了《一出好戏》中大多数人的情节发展。通过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分析,能够使观众更加清楚地看到电影的脉络发展。多条叙事线索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依存,从而引发观众对人性更深层次的思考。
关键词:结构主义;叙事结构;二元对立
结构主义主要是通过科学的手法对文学、电影等其他学科进行分析,一是注重作品的整体性,二是注重共时性和历时性。任何事物都是即复杂多样,又统一存在。使用二元对立的方法进行分析,能更好地深挖表面之下的内在结构,使得观众更深刻的了解到导演想表达出的观点。
一、《一出好戏》叙事结构分析
《一出好戏》从2010年出现萌芽到正式上映,共历时八年。作为黄渤导演的第一部处女作,并不同于其他导演处女作一样,试图极力展现导演自身个性化元素,而是将自己多年的经历和思考通过寓言体的手法真诚地展现出来,虽然不能堪称完美,但绝对是近乎完美。
(一)三种阶级的对立和更替
一个巨浪将参与团建的公司成员和导游小王一起带到一个荒岛上。这些人里有自命不凡的张总,有见风使舵的老潘,有低调逆袭的马进,有纯洁到黑化的小兴,有粗暴领导的小王,有为了生存可以出卖身体的美女,有小人得志的保安等等。经过导演的精心设计,通过长篇幅的表现,各种各样的角色通过不同的语言特色和身体行为将不同阶层的人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个在荒岛生存的这段日子里共出现了三个领导阶级。城市里的人突然被搁置在荒岛上谁能让大家活着,谁就是领导。具有一定野外生存经验的导游小王在大家的一致推荐下成了第一任领导。由于整个生存状态趋向回归原始,小王开始野蛮暴力执法,独断专横,像极了原始社会。矛盾的发展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张总在外出找食物的路上发现了一艘有物资的废船,随着张总对新资源的发现,开始出现市场经济,纸牌代表货币,出现了货币交易的现象。万事发展都会遵循生命周期理论,随着张总控制经济,保全自己的地位到达一定程度时,人们对此刻的环境开始出现不满,两个阶级之间长期积累的矛盾终于最大程度地爆发。事情发展到一定极限,必然会出现改变,马进的第三个阶級出现了,一个追求和平并带给人希望的阶级。大家开始接受马进和小兴的领导,前两个阶级也化干戈为玉帛,大家开始幸福的生活在这里。
(二)所有人的“反抗—适应—沉沦—改变”
困在荒岛上的三十个人,有着自己不同的选择,有的人去做领导,有的人试图离开,有的人逃避“规则”。根据结构主义的整体性特点进行分析,剧中人物从一开始到荒岛上的反抗,再到适应各个阶级的领导,最后以为外面的世界消失了,是地球上仅有的幸存者,彻底放弃回家的念头,再到最后通过马进的引导找到了大船,回到现实社会。张总从进入到荒岛的反抗一直维持到对小王领导的反抗,直到自己可以领导别人,转变生存模式。最后失去领导地位的时候,开始沉沦,直到最后被改变,甚至成为被改变导火索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小兴从最开始单纯的天使到最后黑化成掌管全局的恶魔,再到回到现实世界出现选择性失忆,也是体现出反抗、适应、沉沦和改变。大家外在情况虽有不同,但内核都是遵循这个规律。
二、二元对立分析
二元对立在结构主义中,透过表面看深层次的结构。分析叙事结构之后,通过二元对立的手法分析影片《一出好戏》深层次蕴含的意义。《一出好戏》中体现出三组对立的文本结构。分别是阶级的上层和下层,物质上的富有和贫穷,社会上的身份与认同。戏剧性又像是中奖似的剧情推动着所有“对立”的形成。从影片开始,张总上车,就会让人感觉人已到全可以出发,马进和小兴在后面追赶则是第一次出现社会身份被认同的程度。张总通过纸牌进行商品交换,当其他物资减少,鱼变得不值钱时,张总为了保持自己的绝大优势,偷偷地更换着市场的规则,马进和小兴拿鱼来换屋子是物质上贫富差异最大的时刻。
三、总结
综上所述,“反抗—适应—沉沦—改变”的叙事结构不仅仅贯穿在马进的故事发展脉络里,同时在渗透到其他的角色上,这就构成了《一出好戏》最显著的固定语法,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使得我们透过表面去看隐藏在表面之下更深层次的结构。《一出好戏》同时融入导演更多的思考,涉及领域广泛,将人类的进化进行了一定的阐释,同时对人性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在荒岛上并没有完全的对与错,而是根据人们的需要,一个新的生存法则会代替旧的生存法则。结构主义由浅入深,最终涉及社会矛盾的根本问题—阶级矛盾。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使我们在看 《一出好戏》这部电影时,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视角,分析出更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东西。
参考文献:
[1]陈晓伟.论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发展及其对电影叙事学的影响
[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55-58.
[2]陈桂琴.国内叙事学研究发展述评[J].外语学刊,
2010(06):139-141.
作者简介:苗娇娇,河北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