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石窟寺与礼拜寺内“套斗式”莲花纹藻井研究

2019-09-28 16:37马振林
艺术大观 2019年15期

马振林

摘要:新疆石窟寺与礼拜寺内都出现“套斗式”藻井,且彩绘有佛教象征性图案的莲花纹。本文以藻井建筑的文化历史渊源为切入,分析新疆石窟寺与阿勒屯礼拜寺出现这一建筑样式和纹饰的现象,印证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宗教与多元文化交流融汇之地。

关键词:新疆石窟;阿勒屯礼拜寺;莲花纹藻井

一、引言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中心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他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八个国家接壤。 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贸易的必经之地,途经此地进行买卖贸易的东西方各路商贾,也带来了他们各自的文化与艺术,无形中各种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传播,在这里生根发芽自成体系。国学大师季羡林说:“新疆在全世界上是唯一的一个世界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全世界再没有一个这样的地方。”[1]而喀什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除了季羡林先生提到的中国文化体系、阿拉伯文化体系、希腊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这四大文化体系之外,这里还出现有贵霜文化、罗马文化、俄罗斯文化等,他们都曾在此地“同台献艺”,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文化艺术烙印。

本文以新疆石窟及喀什莎车县阿勒屯礼拜寺大殿的藻井以及井心彩绘莲花装饰图案为研究对象[2],分析其莲花纹凿井的文化渊源,利用建筑反映文化意象这一特性,进而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宗教、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的交融荟萃的历史事实。

二、彩绘藻井建筑式样

“交木为井,画以藻文”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建筑藻井。藻井的形制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圆形、四方形、椭圆形、螺纹回旋形、八卦形等的形状。工匠们不用铁 钉推出有深度感的藻井,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木造建筑的一项技术。因为藻井基本是位于建筑内部最上方,呈张开的雨伞形状,由精致的斗拱支撑,象征天宇的崇高。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是一种具有神圣寓意的象征,多见于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墓室建筑中。

《鲁灵光殿赋》是由东汉时期的文学家王延寿所作,文中以“反植荷渠”[3]这样文字。描写了汉景帝刘启之子鲁恭王刘余在曲阜建造的灵光殿①。由此我们得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这种木质框架结构设计的建筑装饰式样,在汉朝时候就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第二、这类型的藻井将莲花绘制在井心是已经相对固定的程式化装饰纹样。第三、这里的莲花并没有指代佛法的符号寓意。第四、井心绘制莲花除了本身的美化用途,还寓意为“厌火”。因为木架结构建筑最需要关注的就是防火,于是水生植物莲花在这里还有着辟火的功效。

三、佛教及其石窟寺內顶藻井建筑结构与纹饰

佛教是随着陆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它传入的第一站便是新疆。由于当时统治者大力倡导佛教,于是便大兴造塔立寺,随后并形成开窟塑像之风,佛教石窟艺术也就在公元三世纪左右的新疆诞生了,一直到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取代了佛教地位为止,这里的佛教石窟艺术才开始衰退。在这些佛教石窟建筑中,发现有“反植荷渠”藻井建筑装饰的有:阿克苏库车县的克孜尔石窟开凿于公元3世纪,阿克苏库车县的库木吐拉石窟开凿于5-6世纪,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的柏孜柯里克石窟开凿于5-6世纪。

“反植荷渠”艺术式样在新疆佛教石窟藻井装饰中多有应用。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是佛教常用来象征解脱的过程。又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摩尼的诞生与莲花有关系。在《大唐西域记》卷六中是这样介绍的:“菩萨生已,不扶而行于四方,各七步,而自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今兹而往,生分已尽。随足所蹈,出大莲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七步生莲。[5]莲花是印度的国花,莲花的纯洁、宁静、柔美、多姿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莲花也是宗教真理纯洁的象征。佛教早期的寺院内并无佛陀的塑像,人们将盛开的一朵莲花指代佛陀。由此可见,莲花是具有象征佛教文化符号的图案。王延寿在他所做的《鲁灵光殿赋》中以“反植荷渠”概括藻井装饰建筑式样,这说明藻井这种艺术样式,在时间上是早于西域佛教石窟的,但荷花作为佛教的文化符合,却是佛教石窟寺院特有的文化现象,当然内地石窟寺院也有出现,但都因为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顺序,这里只介绍佛教传入的第一站新疆石窟寺院。

库木吐拉石窟第21窟中饰有“反植荷渠”样式,这与鲁灵光殿所绘艺术样式特征基本一致,但这里的“荷花”指代佛的形象,而“厌火”寓意。同样,吐鲁番齐康湖石窟第四窟主室入口处和吐峪沟石窟44窟中,藻井也绘有“反植荷渠”装饰样式。虔诚的信徒们开窟建寺,在平顶上绘制出三层套斗式藻井。克孜尔石窟亦出现了这种套斗制藻井及“反植荷渠”装饰样式。因为石窟寺开凿于山体崖壁中,于是工匠们便利用岩体,仿造这种木架结构的藻井建筑样式,凿出套斗形制。随着佛教东渐,与当地文化相结合而生,不同的地区便呈现出风格各异的佛教文化艺术。套斗式样的建筑形式,也随之改变入乡随俗。

四、阿勒屯礼拜寺藻井建筑样式及井心彩绘

阿勒屯礼拜寺就是由数根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的密梁平屋顶的木架结构建筑。木架结构建筑物于其他结构建筑物相比有很多优势,第一,屋顶的重量由屋内的众多木柱框架平均分担,围护的那些由红柳条和芦苇编结的外墙起遮挡阳光和风沙以及隔寒保暖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因为承重的部位是屋内的木架(木柱)结构,所以在格局上这种结构更加灵活。第二,木架结构建筑中所使用的斗拱,抬柱及榫卯具有一定的收放余地,在面对地震的破坏时,可以将危险降到最低的程度。故这种建筑物有利于防震、抗震,今天的框架结构建筑大厦及来源于这种木构架结构启示。值得一提的是,阿勒屯礼拜寺的密梁平屋顶采用的是一种“套斗式”的藻井建筑样式。而这种套斗式样的藻井建筑流行于中亚一带,与中原地区的藻井建筑有区别。是中原的藻井建筑嫁接在西域建筑中的变化,还是由西域传至中原而随机应变确实值得思考的问题。而那些开阔的礼拜大殿顶部因为具有很大的跨度,而木梁的长度与负重的能力有限,圈梁的这种建造技术便被人们使用在此,具体是不断的斜构套斗,再间竖椽直到能够满足有足够长的木头条封顶为止,一般两至三层套斗就能达到封顶的条件,顶部的跨度缩小之后再用木板或者木棍铺满最后一层套斗,此时便能封顶(有人称组后一层套斗上的木板或者木条为“米梁”,但其不具备梁的作用,故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梁),顶上铺芦苇或红柳,在铺泥草抹平。由多个套斗藻井架高组成。[4]在最后一层的四边形顶部,会因为建构之间的间距和跨度小,就可以直接用短板木条,或者整块木板直接封顶。在顶部彩绘藻井图案,图案是一朵倒植的大莲花,分三层,第二和第三层较小,第一层最大,花瓣由红色的花尖逐渐过渡为纯白色,这种绘画技法类似于中国画工笔花卉的晕染技法,莲花的中心绘有莲蓬,外部配有叶子,但却不是荷叶,由其他植物的叶片取代。从绘画技法角度看莲花表现的手法写实,装饰的色彩精美华丽,因为位于礼拜大殿中心位置,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端庄而神圣的效果。这种绘有类似荷渠纹样的藻井图案在这一地区的其他礼拜寺中也有出现。这种木架结构圈梁建筑,是这一地区比较常见的一种建筑样式,被广泛应用。这种具有东方建筑特点的套斗式形制的木构建筑形式,德国探险家斯坦因称之为“灯笼式”建筑。

五、莲花纹藻井装饰建筑样式启示

西域这块土地上从古到今,先后出现过萨满教,琐罗亚斯德(火袄教),摩尼教,佛教,景教、伊斯兰教等。这些宗教文化潜移默化着人类的思想意识,他们通过外在的建筑样式和装饰特点强调表现着,只是随着文化宗教的变迁或独领风骚数百年,或同时并存,在现存的各式建筑中或多或少的留下了印记。阿勒屯礼拜寺的套斗藻井,却与佛教藻井石窟寺内的“反植荷渠”高度相似。我们知道公元十一世纪,伊斯兰教取代佛教,快速传入新疆疏勒,因其发展传播速度之快,而其建筑速度不能与之一致,又加上最初对于礼拜寺并没有统一的建造要求,而却要求信徒们每天要做五次礼拜的需要。那么现有的一切可以满足其宗教活动的建筑场地,包括佛教寺院在内,便被当地民众加以改造利用成了礼拜寺。这些礼拜寺根据伊斯兰教教义的规定进行仔细的改造和重修,将与之相悖的人物塑像、人形壁画、动物形象销毁。而不悖于教义要求的套斗式的建筑形制(起初也并无具体建筑样式)及植物装饰纹样被保留了下来,且在原纹样之上敷彩一新,并无改动。[6]这也是阿勒屯礼拜寺“反植荷渠”套斗样式得以保留至今的缘由所在。

参考文献:

[1]季羡林.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

社,1990.

[2]左力光.新疆伊斯兰教建筑装饰艺术的特征[J].兵团教育学

院学报,2003(03):23-27.

[3](宋)李诫编修.梁思成注释《营造法式注释》卷2,《梁思

成全集》第7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李云,李安宁,冯雅兰.新疆民族民间美术(第二辑)[M].新疆:

新疆人民出版社,2015.

[5]何志国.陕南出土的摇钱树佛教图像[J].中原文

物,2008(05):76-80.

[6]李云.关于新疆礼拜寺中装饰纹样的佛教文化体现[M].南京

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