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秒工作室
【编者按】
“你是哪种垃圾?”
伴随着来自上海阿姨的灵魂拷问风行网络,探讨多年的垃圾分类问题,终于自“魔都”上海开始正式在中国城市落地。困扰地球已久的塑料灾难和越来越难以消化的城市垃圾,伴随着人们日益觉醒的绿色循环理念,已经具备了推行的客观条件。虽然繁琐的分类标准让上海人手忙脚乱,但是,大家依然在欢快的段子中平静而愉快地接受了这一生活变化。
随着垃圾分类在上海的成功实施,全国各大城市的垃圾分类也陆续进入倒计时。7月,山东省住建厅在《关于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中表示:“年内所有设区市全面启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而在随后召开的全省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工作座谈会上也透露,省财政每年将安排4.8亿元,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济南、青岛、泰安成为全国垃圾分类试点市。而济南居民也发现,不知何时,分类垃圾箱已悄然在各大小区出现。垃圾分类,已经越来越接近我们的生活。这一次,我们摄影师的镜头聚焦一個年轻的垃圾分类师的故事,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和见证垃圾分类时代的到来。或许不久之后,这个特殊的角色也将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早晨7点刚过,酷夏的太阳已很是毒辣,上海松江区松汇东路的茸南苑小区垃圾房外分外热闹。垃圾分类实施后,居民们都早早前来倒垃圾。垃圾桶外一名扎着小辫戴着眼镜的女生边引导,边用手接过居民递过来的垃圾袋,随后打开垃圾袋将垃圾分类后再倒入相应的垃圾桶里,动作麻利又娴熟。
她叫郑伊宁,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药物化学系的大二学生,因为奶奶是小区居委会垃圾分类志愿者,暑假期间她也一起加入到了垃圾分类的行列。“一开始是因为奶奶是垃圾分类志愿者,负责给居民绿色账户卡积分,她用不了智能手机,我就帮她一起用手机扫积分”。后来,郑伊宁看到垃圾房收垃圾的奶奶总是一个人徒手接那么多垃圾,很辛苦也忙不过来,只要有时间她就跟奶奶一起分担。对此,小区的居民赞不绝口。
郑伊宁父母离异,她从小就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虽然比较困难,但郑伊宁却是小区里出了名的乖乖女。从高中阶段到大学,她品学兼优,还一直做各种兼职补贴家用,左邻右舍也对他们一家很是关照。
郑伊宁在垃圾房义务为居民做垃圾分类的事情很快就在小区里传开了,很多热心的年轻人和长辈邻居们找到她和奶奶,希望暑假期间她能够提供上门代扔垃圾服务。“我知道,这都是热心的邻居们间接补贴我一些上学的零花钱,所以我就象征性地收取每周每户8元的费用,对于老人和行动不便者我代扔垃圾都是不收费的”。现在找郑伊宁上门代扔垃圾的居民逐渐增多,她每天清早会用微信跟居民确认然后逐户上门收垃圾,拿到小区垃圾房分类后倒入垃圾桶,要是时间允许她都会在垃圾房义务帮忙。她把这看成是一种暑期社会实践,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这也是践行垃圾分类的一种新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向居民普及推广垃圾分类的知识。
郑伊宁说,以前总是很羡慕日本的垃圾分类做得好,现在上海也迈出了垃圾分类的第一步,网络上会有很多声音质疑我们能不能把这件事做好,她觉得在垃圾分类这件事情上,自己作为年轻人应该冲在前头,才能让这个城市有新的希望。
(编辑/王立群)
Tips:各地垃圾分类标准一览
● 北京市:按照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它垃圾及可回收物四分法进行垃圾分类。
● 上海市: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标准分类。
● 西安市:安装“小黄狗”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小黄狗”由6只不同颜色的垃圾回收箱组成,居民可把废纸、纺织物、金属、塑料瓶等各种垃圾分别投入不同的箱子。
● 南京市:采取生活垃圾按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三分类”法,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按照“明码标价”的方式进行积分兑换,100积分可抵1元物业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