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B都市人:生活是一万个可能

2019-09-28 06:11弥生冯子墨果果奇迹VV红胶囊
女友 2019年9期
关键词:黑胶博物卫国

弥生 冯子墨 果果 奇迹VV 红胶囊

除去谋生存的正职之外,你的生活是怎样的? 是否让你在面目相似的都市男女中灼灼闪光?

本期《女友》分享几个理想主义气质的“人生PLAN B”案例,主角们在繁忙正职(PLAN A)外,有的去当乐队吉他手,有的开了微型读书会,有的揣起相机去拍摄散落在山野间的古建筑……PLAN B就像给自己布置的兴趣作业,命题却是完全开放的。

那些从平凡生活中挤出来的有限时间,真的有聚沙成塔的神奇能量。如果你也有一些藏在心底的“不现实PLAN B”,不妨给它一点时间,让它从泥土里长出来,或许它带来的能量比你最初期望的更让你惊讶。

创造点什么,然后让它来创造你。

用音乐为社会带来一点改变,哪怕很微小

“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如果你有一些家人或朋友,一直想找回对方,请相信我们,‘近近地音乐会会给你一个重新往来的最好借口。”这是2018年末香港独立乐队DE TESLA在音乐会宣传期间的一段话。

这场音乐会的入场方式很特别,需要观众把心中所念之人的照片或是想对TA讲的话发给主办方。特殊的仪式,引来很多有心事的人:对初恋念念不忘多年,却怎么都不敢踏出联系第一步的男士;因年轻时没有跟父亲好好对话过,如今父亲患有认知障碍认不出她而后悔的女士……

PLAN B SLOGAN

透过音乐与青年人同行,共同用公益服务让社群变得更好。

DE TESLA乐队把这段经历,写进今年发行的专辑《Coffee Stay》的歌词中——“照片温暖彷似虚构的田园,咖啡中反照你心中的混乱,有一霎间可相处的,让我放弃了预期,若有一霎间可倾诉的,愿我放弃了回避。”乐队吉他手阿Gin说:“当听到这首歌,会想起Joshua(无法忘记初恋的那位男士),或者是另一个自己。”后来,那位男士鼓足勇气,拿着音乐会后工作人员发回给他的一张写满初恋回忆的卡片,约到了女孩吃饭;而那位后悔的女士,现在会认真努力地跟已经不认识自己的父亲好好聊天。

“用音乐为社会、为普通人带来一点点改变,哪怕很微小。”是阿Gin跟伙伴成立乐队时的初心。这初心与他所在的公益机构理念很相似,这也是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时间做乐队,一做就是七年的缘由之一。

每分每秒,都是为着挣更多的钱去“生存”

阿Gin本名姚颂霖,在香港当地一家有近120年历史的公益机构任职,主要工作是从精神、心理上关注正承担高负荷学业的青少年、上了年纪的独居者、居无定所的老人,同时做一些更深入的社会公益模式研究。

“你知道的,在香港这种高压、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每个人每分每秒都是为着挣更多的钱去‘生存,‘生活的部分好像不见了。”阿Gin说。根据阿Gin了解到的数据,近年香港年轻毕业生的月工资大多是15,000~18,000港币,而300多尺(约33平方米)房子租金每月在12,000港币以上。当新一代年轻人发现再怎么努力上班也赶不上房价飙升的速度后,他们就会困惑于未来的路在哪里;而香港的老人们因为怕没有足够的金钱维持晚年,也拼力过活,很多人六十多岁还在工作赚钱。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香港社工机构非常发达,阿Gin所在机构做的精神、心灵疏导服务也很多,除了历史起步早,也因为拼命工作却茫茫不知人生在何方的高压力都市人太多了。阿Gin时常会忧虑,“当社会高度发展,忙着养家糊口、精神高度紧绷的人会不会也有崩盘的瞬间?”

“也许很多人有想过要逃离,可身体却被禁锢在原地。” 阿Gin也曾考虑要不要移民,他说:“如果有得选,我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平静一点、慢一点……”话还没说完,他前方的红灯跳转成了绿灯,正值香港白领的下班高峰期,街头到处都能听见绿灯亮起后嗒嗒嗒的急促声,每个人都是匆忙的赶路人,无暇停顿,恰好验证了阿Gin的下半句——“然而,没得选。”

如果社会没有给予,就要用双手为自己创造

也不是完全没得选,DE TESLA乐队有个理念,阿Gin很认可——如果社会没有给予,那就要用双手为自己创造机会。

上学时读生物科技的阿Gin,读了一年后发现社会学更有意思,他想“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于是毕业时没有选择金融、保险等收入更好的行业,而是进入社工机构,领着低微的薪水,做青少年服务工作。他独立写计划书、资助当地青少年参加音乐比赛、拍摄义工服务片段、为让初中生离开中学各散东西之前留下更好的回忆而举办毕业纪念会……其实很多事务都在薪水范畴之外,可他愿意无偿去做。同时阿Gin还攻读社工的硕士课程,之后如愿应聘到了比原来高两级的职位,薪水和生活也变得好一点了,用他的话讲,“不会发大财,但足够生活。”

一边是服务社会的热忱,一边是理性的努力,阿Gin权衡得很好。

社工的工作氛围,没有格子间白领们的那么紧张,但也保持着香港的快节奏——朝九晚六,升职前常加班到晚上10点,现在也一周至少有44小时的纯工作时间。阿Gin尽量保持高效工作,把时间计算精准,只为了准时上下班。香港地铁太挤,偶尔会遇上因肢體碰撞而吵架的情况,阿Gin就改乘巴士,又快又清净,哪怕得早起10~15分钟,也“非常值得”。

放弃生活在别处的念想,在已有生活中不断开拓出让自己舒适的边界,也是一件蛮有成就感的事情。所以不意外地,工作时间计划精确到分钟的惜时先生阿Gin,每周会花三个多小时去跟DE TESLA乐队队友们排练(还不包括交通时间),虽然有“少少累”,但对于阿Gin而言,吉他手就像是社工服务的延续,是他跟队友一起为更多在城市里经历着上坡、下坡、意外坡的人带来温暖的方式。

音乐,不只是娱乐

DE TESLA成立于2012年,由包括阿Gin在内的五个音乐理念、社会理念相同的青年人组建而成。乐队的Barter Concert(“一换一”易物音乐会)在香港本地很有名,很多观众慕名而来,观众在购买现场门票的同时,会被鼓励带上纸与饮品、饼干、罐头到场,然后分享给无家者及木板隔间房住户。这种带有公益性质的音乐会,听上去有点太理想化,而且跟音乐也没什么关系,但偏偏是DE TESLA表演中参与观众人数最多的。

2014年音乐会(“用琴谱换音乐”活动)门票卖得不是太好。阿Gin回忆,自己跟队友们聊天的时候预估,现场差不多一千个位子,应该不可能坐满。但在差不多开场的时候,有工作人员跑来说“已经满座了”,那一刻阿Gin喜极而泣,“我觉得我太小看我们的团队、太小看我们的理念、太小看我们的朋友、也太小看支持我们的人了。”那场活动后来召集到三十位义教老师,为六十位普通收入家庭的小朋友开展免费音乐课。

2015年,乐队号召观众带生姜去音乐会,然后熬成姜糖水或做成姜盆栽,由学生以探访的形式亲手交到不同的护老院长者手中。“当时至少有200名青年响应了我们!” 阿Gin讲起来,依然掩饰不住激动。

这一代年轻人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用乐队歌曲《漆黑岛》的歌词来形容,“面对苛刻的工资,人生跟理想会碎裂。”有乐迷跟阿Gin说,DE TESLA的歌曲陪他经过了人生最困难的日子、音乐会影响了他对未来的看法。阿Gin亦被这群承受着巨大生存压力,却没有忘记为陌生人传递温暖、对社会弱势群体表达爱的热忱青年人所感动。

乐迷的反应,再次回应了当时乐队成立之初时的愿景——“我们都不希望音乐只流于娱乐,可以是娱乐,但‘音乐不只是娱乐,我们的共同理念是为社会带来一点点的改变,那怕很微小。”

不同时代有不一样的狮子山精神

做吉他手,是阿Gin个人公益领域的延伸;做社工,阿Gin亦把乐队的Barter Concert模式复制进工作中,他曾经发起过一个名叫“Wire it up(联系起来)”的社区关爱行动。

这个行动需要青年志愿者们带着物资去看望社区里的老人,还要跟对方深度沟通、聊天。“我们不会只送礼物,因为这样有助人者和受助者的角色,不对等,我们希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是可以延续下去的。”在这个行动中,阿Gin认识了在观塘区某個角落搭建行走帐篷的孤寡老人,他说:“当时陪老人闲聊了很久,老人也给我们讲了很多观塘区的发展历程,聊到最后,我们感觉是老人在给我们上课,老人在给我们力量。”

渐渐地,阿Gin越来越喜欢来回穿梭于乐队吉他手与注册社工两种身份之间。“香港的乐队市场竞争激烈,如果只靠音乐来养家糊口,应该很难还完房贷吧,但我不想放弃做吉他手。”说到这里,阿Gin苦笑。

不同时代的香港,有不一样的狮子山精神。老一辈香港人相信,只要努力就能获得。到了阿Gin这一辈,时代在变迁,他们所享受的物质已经超过了前辈们,这让人觉得“狮子山精神正在落山”,“其实不是的,很多青年人依然在坚持这种精神,努力上班,努力挣首付钱,努力在香港扎根……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狮子山精神换一种形式出现。”狮子山精神的底色,在阿Gin这里,不变;在很多努力让社会变得更好的年轻人身上,同样不变。

社区公益读书会,就是一起聊书、撸猫、喝咖啡

PLAN B SLOGAN

深度沟通的小众读书会,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近两年,以樊登、逻辑思维为代表的线上读书会,纷纷以贩卖快餐知识为盈利点,成功拉到数亿元投资,重新诠释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含义。同时,在很多大城市中,也开始复苏“社区读书会”风潮,发起者大多是社区活跃分子,他们凭着一股社交欲、知识欲,把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中的传统爱书人,从手机、电脑中拉了出来,回归到喝喝咖啡、聊聊书的小型读书会状态中。Amy就是这样的发起者。

聊书、撸猫、喝咖啡才是最美好的“悦读”状态

Amy白天在证券公司跟数字打交道,晚上还要在辅导孩子作业的间隙,抽空去健身。每个清醒的分钟里,她都恨不得把使用率提到最高。问她,这么忙为何还定期在朋友圈召集线下读书会?毕竟,跟打开手机随时阅读APP们相比,线下读书会有点费时费力。她说,聊书、撸猫、喝咖啡才是最美好的读书状态啊!

Amy在大学期间,曾和一些学霸、博览群书的高年级学长们一两个星期聚一次,通过交流读书感受解决现实困惑和课业难题。那段岁月留给Amy太深刻的印象,她相信这种深度沟通在当下和今后都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比起以追求技能增长的线上商业读书会,线下社区读书会的参与人员,大多是有点精神追求的爱书人。找个有猫的、安静的咖啡馆,大家一起读点社科图书,畅所欲言,能满足交流隔离的都市人内心对深度沟通的需求。

一起出门,边玩边读

Amy还会邀请爱读书的朋友,一起出门去边玩边读,春天在大学校园的草地上,夏天在安静清凉的艺术街区,秋天在落满金黄树叶的公园,冬天在怀旧的大学阶梯教室……每次读书会都有不一样的主题。有时,Amy会邀请书友带着孩子一起读一本书,借此机会,让家长跟孩子互相进入对方眼里的世界,增进理解。

有人获得灵感,在女儿的生日派对中,加入了读诗会环节,并邀请孩子带着家长共同赴宴。现场,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轮流上台朗诵诗歌,而家长们坐在后排为出场的孩子打气。

有一个孩子念的《挑妈妈》,给Amy留下深刻的印象:

……

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 我在天上挑媽妈

看见你了

觉得你特别好

想做你的孩子

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

没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经在你肚子里

小朋友落落大方的念诵,让现场众多妈妈泪目。读书会就像一个链接点,把很多原本有距离感的朋友、亲人拉到一起,借着书的桥梁,重新认识彼此。

采访中,正好有人提问,要不要试着把读书会收费?坐姿没型的Amy大笑着回答:“创办社区读书会的目的,其实追求的是好玩,是创造一种微型的公益读书生活,鼓励更多人看书,要是收费了,那多没意思。公益也好,读书也罢,都是越多人参与,力量越大,改变越大啊。”

所以,一起来读书吧!

大自然有不同层次、无穷无尽的美

PLAN B SLOGAN

传播博物学,是保护生态环境最好的观念动员。

2013年的夏天,在位于北京玉泉路的国科大学攻读科学传播专业研究生的颖儿,发现学校路边墙上的爬山虎丛中,有好几只“斑衣蜡蝉”在浓荫中乘凉。这种在颖儿家乡被称为“花娘娘”的小昆虫,表面看上去灰灰的不起眼,摁一下后背,就会露出漂亮的红色翅膀。她动了将“花娘娘”画下来的念头。

于是,她五十几块钱买了一盒油性彩色铅笔,十块钱买了一个速写本,从一只斑衣蜡蝉开始,开启了她工作之外的丰富的博物学传播生活:在纸上绘画、带着孩子成人去野外“刷山”、进学校做讲座。让民众去领略大自然“不同层次、无穷无尽的美”, 滋生亲身去保护自然的欲望,是颖儿此刻与未来最大的动力。

“西伯利亚远志”与乡音中的“软枝”

刚刚接触博物学手绘的时候,颖儿还没想好主攻哪个类别,静物、风景、人物都尝试过,“乱七八糟”地画了一年后,颖儿开始梳理过去的绘画,想要从中寻找到未来的创作脉络。

2015年的某日,她忽然想到曾经两次邂逅过的一种小草。

颖儿从小在豫北黄河南岸的邙(máng)岭边长大,屋子后面就是上山的小路。偶然听说上山挖草药能卖钱,小学二年级便会摆摊卖菜的她,为了提高“营业额”,提出要上山挖草药,妈妈告诉她山上有种开淡紫小花的叫“软枝”的草,挖出它的根,剥出中间的硬芯,把根皮晒干能卖钱。后来颖儿带着小铲子翻山越岭,却只找到二三十棵“软枝”,挖出的黄白色皱皱巴巴的根也就吸管粗细,去除硬芯后晾干半两都没有,少女发财梦就此破灭。伴随去陌生的城市上大学,“软枝”也被遗忘在老家后房的山坡上。

2014年初夏,颖儿读了北大博物学传播人刘华杰的《博物人生》和《天涯芳草》两本书,于是着手植物主题博物手绘——相比活虫活鸟的不可定性,植物不仅到处都有,而且便于持续观察。两个月后,颖儿在离家不远的葫芦岛龙背山森林公园里,再次遇到那个曾经寄托了“发财梦”的开着小紫花的植物,经过对比图鉴,她知道了乡音中“软枝”的正名为“远志”。

2015年末,颖儿觉得是时候制定个新年计划,好好画个系列作品了。曾有过奇妙的口音误会与两次邂逅缘分的“远志”,就成了打开2016年“野花”系列的开篇作品。

为了提升画技,她去书店买植物绘画书籍回来临摹和对照,同时跟着老师学习。曾被同事开玩笑说是“不工作就会死星人”的她,在自己的兴趣领域投入起来,同样不遗余力——工作日,午休的俩小时都用来画画,下班后陪孩子到八点半,然后开始画画;周末,要么带老公去“刷山”观察植物,要么待在家里边陪孩子边画画。总之,八成以上的个人时间,她都用来练习画画。

常年在科技馆工作的严谨性,让她对画作不仅要求画得好看,植物的结构特征也得表达清晰。因为博物绘画,科学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除了观察植物的细微之处,还得懂一些植物分类知识。额外学习肯定少不了,翻看植物图鉴、和“画友”交流、去野外观察,都让她在科技馆工作之外,对“博物”一词有了新的认识。

一只昆虫,就能激起人类心中情感的涟漪

诞生自古罗马时期的博物学,进入中国后一度被翻译为“自然学”,这也是“热爱大自然”口号的由来。但是要再追问一下普通人,居住的小区里有什么植物,夏季谁先开花,多数可能就卡壳了。“如果不曾了解,又哪来真正的认同与热爱呢?”颖儿说。

出版于1856年的《博物学家》杂志中有句话,至今仍被很多博物学爱好者提起:“没有哪一种研究会比博物学研究更迷人,一只昆虫就能激起我们心中情感的涟漪,(还有)田野里的花、空中的鸟、海里的鱼、在地球表面缓缓挪动的生物们……”

在科技馆沉浸多年的颖儿,明白“让人认识是第一步,再者,才是热爱和保护(自然)”的过程。于是除了画画之外,颖儿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了博物学传播上。得益于在科技馆多年的知识储备以及绘画技能,她被邀请至很多地方做公益讲座,走进学校给孩子们上博物课,还带着他们走进真实而丰富的自然世界。

颖儿相信,对博物学的亲身投入应该走在理论学习之前。比起在科技馆、自然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不如跟着博物学者们去“刷山”,通过观察,建立对万物的直观印象。小孩子们会对幼龄林里的野花、清泉旁边的浆果、树冠上蹦来蹦去的小鸟感到新鲜又惊喜,在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中,建立对自然世界的初级印象。而對成年人而言,“刷山”博物课堂虽然带不来经济收益,却能让人发现大自然“不同层次、无穷无尽的美”,增强对美的感知能力,滋生亲身去保护自然的欲望。

颖儿说:“有个深圳的植物爱好者看到一片建筑工地附近的草坪上有一种珍稀保护植物,于是他联系媒体,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政府的支持,让建设项目调整,最终这片草坪得以保留。 这件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极深,这说明,博物学传播正在改变着人们对大自然的认知和观念。”这件事也让她坚信,自己在工作之外花时间推广博物学,是有用且有意义的,因为这是“保护生态环境最好的观念动员”。

修习这些无用而美好的东西

“上有老下有小,但不太油腻的妇女”是颖儿对自己的描述。但就是在家庭、工作、画画、博物科普之间连轴转的忙碌生活中,颖儿依然展示了一个兼顾家庭、工作和爱好的范本。当然,有时候因为外出不断或“懒病”犯了,总有那么一两个月不能动笔,颖儿的解决方法是“放下,但不放弃”,有兴致了就画上两笔,倦怠期总会过去的。

这两三年,颖儿尝试了很多种博物学普及形式:进学校讲座、带孩子们去植物园写生、做博物旅行领队……这一切,让她成为“博物学尤其是博物绘画的引路人”。时间自然是紧凑的,但颖儿觉得在兼顾本职工作和家庭之下,能拥这样一份爱好,间接地为保护生态环境献出一份力量,已经是双面生活的小确幸。

今年,颖儿的主要创作内容是植物和昆虫的关系,主题的名字就叫“关系”。颖儿说,在自然界中,植物不是独立存在的,人也不是。而作为博物学的小小引路者,她希望以画为灯,让更多人看见地球上各类物种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亲身去保护这种脆弱又强韧的自然平衡。而这也是无数博物学传播者们当下与未来最大的心愿。

用相机抢救 藏在深山古建中的美与诗意 

2019年4月,陈秋利住了半个月的院,医生警告她:你不能再背相机了,腰已经不能承受超过5斤的负重。于是她只能休养,暂停持续了十几年的深山古刹主题拍摄。十几年来,陈秋利在川藏、甘南、秦岭等地拍摄了26座湮没在深山中的中国古建筑,出于历史、人力维护的原因,它们大多是寺庙、道观。

PLAN B SLOGAN

没有可以永恒存在的建筑,但有永恒流传的建筑文化与诗意。

家里对陈秋利这样痴迷于进山拍摄很不理解,也并不知道这其中的艰苦和危险,连妈妈都说她是进山玩儿去了。这位并不擅长登山、运动的普通职业女性显得特别“中年叛逆”,无谓人言,孤独上路,坚定地用相机记录下中国古代建筑在山野间的遗存。

文艺女中年的浪漫奇想

拍山野古建筑前,陈秋利开过书店。都说开咖啡馆和开书店是文艺青年的终极梦想,那家曾经在全国摄影圈小有名气,但“最后还是因为赔钱关门”的书店,因为购入了大量摄影作品,反过来把店主自己推成了专业级摄影发烧友。

陈秋利看过很多摄影作品,国际著名摄影师张望是她的偶像。张望以佛教题材摄影而闻名,其中为杭州灵隐寺拍摄的照片获得了中国摄影金奖。陈秋利深深地被图片上所呈现出的中国古建筑之美吸引住了,这种恢弘、肃穆又神秘的气质感染了她,她想,也许拍摄古代建筑,尤其是寺庙建筑是个不错的主题。于是,利用工作外的休假时间,她前往了位于四川和青海交界处的色达,在五明佛学院拍摄了中国藏传佛教和僧人的生活,还走访了甘肃南部的一些寺院,开始了记录古刹的摄影生活。

陈秋利去过一些人头攒动、香火旺盛的庙宇、道观后,回来翻检图片,总觉得和心里的预期差了些什么。直到有一天,她在一本书上看到描写唐代翠微宫(唐太宗李世民为避暑而建,后来衍化为翠微寺,逐渐衰败)的文字,一个念头跳上心头:这些湮没在时光里的古刹还在吗?那些藏在构造里的建筑智慧,还有人记得么?

以相传建于唐朝的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辽代在原基础上重建)为例。它拥有很特殊的建筑构造,有看不见的辅助性“暗层”(外面看着两层实际有三层)、巨大的中庭空井(里面有个观音像)、与自然相呼应的外平坐(屋檐下的高空景观台)、营造空间体验的步道流线(观音阁以塑像为中心,设计了自然的步行、休息空间跟路线)……2016年,一家美国建筑公司用类似的建筑构想,赢得了上海图书馆的设计权。虽然无法求证美国建筑师当时是否有借鉴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设计,但即使是纯属巧合,也证明了我们伟大祖先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依然是指引我们今天进步的明灯。

任这些建筑文化明灯散落在荒山野草中,无人记录、无人记得,怎么能忍心呢?

陈秋利把拍摄范围缩小为藏在深山里的、在历史上知名的、如今却不知是何面貌的古刹、古建筑,而这一重新框定,让她吃尽了苦头。

进山寻访竟然是超级hard模式

很多湮没在深山、荒野处的古建筑,并没有被开发成景点,更没有直通车,也没有驴友行程。有时只能是从地方志、历史典籍里找寻要去的大概方向,往往翻山越岭后,陈秋利看到的只是断壁残垣,或者留着一点点标志性建筑的破败景象。比如金峰寺,唐代的高僧一行法师在这里写出了当时最先进的天文历法《大衍历》,并且在此测量出了子午回归线,这在佛教、天文历史上都是很有意义的地方,如今却只剩两个修行的看寺师傅守着小庙。但陈秋利并不失望,想到脚下站着的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了这么伟大的事情,她就觉得热泪盈眶。

作为一个没有运动习惯的女性,陈秋利从来就不是一个户外运动爱好者,更别提装备和经验。有年冬季,她去探访古代隐士留下来的建筑遗迹,穿着普通的运动鞋和短羽绒服就上山了,结果突降大雪,她被冻得措手不及。山上没有路,前后都是厚厚的冰层,鞋子早就被雪水浸湿了,而根据地图,才走了近三分之二的路程,還要翻过前面接近90°的险峰,才能到达目的地。她被困在半路上动弹不得,下山又觉得实在不甘心,冻饿间忍不住站在空无一人的山道上大哭了起来。所幸遇到了三个穿越的驴友,踩着他们在雪地上踏出来的脚印,才翻过那座山。当地的师傅也很惊讶有人能找来,看着越发黑漆漆的乌云,催促着陈秋利在雪化之前赶快下山。下山时,她却在一根木头搭出来的独木桥上滑倒了,为保护摄影器材,陈秋利摔得手骨裂了,足足四个月才愈合,并且嘴边留下了一块至今都消不下去的疤痕。

在百分百投入中寻找到自我

进山遇到险恶的自然环境,不要说陈秋利这样的新手,很多常驻的修士不小心也会受伤害。有一次陈秋利听山里的修士说,在这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老僧人突然失踪,很久后才被人发现是掉进山缝。她当时特别后怕,如果她在进山的时候掉进去,真的会没人知道,但是这并没有使陈秋利退缩,她反而越发勇敢。

唐朝玄奘在前往印度取经时说,“宁可向西一步死,不可向东一步活。”这种向死而生的精神一直激励着陈秋利,她说:“有时候到了那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遗址上,会觉得从时空上和古人们产生了链接,能够感受到他们坚韧的心智,会思考,为什么这些人活得这么不一般呢?当回来再看世俗时,会有更多收获。”

收获是有的,失望也有。她记得有一次上山,好不容易上去了,相机却因为受冻关机了,这一趟等于白来,而山上又没有住宿的地方,当天必须下山,庙里的师傅一个劲儿地催促:快走吧,天黑了山里有黑熊呢!她虚脱地躺在小院里起不来,师傅问她:你来一趟能挣多少钱啊?这么拼命?

是啊,那些曾经在历史中掷地有声的建筑,如今散落在山野间,大多成了野草地里的残砖、破墙,被她这样的兼职民间记录者一点点记录下存在的痕迹,就算出版社出版能收点版税钱,但说到底,那有什么意义呢?

意义在陈秋利这里,大概就是把我们这个民族本性的诗意、智慧、豁达、浪漫展现给世界也留给后世。没有可以永恒存在的建筑,但却有永恒流传的百姓智慧、民族精神、一个国家的文化与诗意。

黑胶博物馆大叔,跟我一起潮起来!

第一次见到许卫国,是在他的黑胶博物馆里。说是博物馆,其实是一个以黑胶唱片为纽带的音乐体验空间,除了满眼的黑胶唱片,还有咖啡有茶,适合人安静下来慢慢享受音乐。许卫国正在接待一群发烧友,说话语速偏快,认真投入又神采飞扬,讲完后,大伙儿纷纷提出要和他合照,他很开心地和大家合照留念。看得出来,这是他在黑胶博物馆里的日常,许卫国是有粉丝的大叔。

PLAN B SLOGAN

音质很温暖的黑胶唱片,我想让更多青年人体验。

收藏近30万张,“入坑”需谨慎!

黑胶唱片,对于听着数字音乐长大的年轻人来说,有点儿小众,对它的印象也多数停留在影视作品里,属于有门槛的艺术消费。许卫国凭借一己之力,经过几十年的收集,黑胶博物馆里馆藏黑胶唱片近30万张,这个数量,在全国,都排得上场面了。

许卫国的日常工作,是在一所全国知名的音乐学院当老师,主教西方音乐史。有这么一份体面、稳定、收入又不错的职业,大多数人的选择可能就是忙于上课、做研究、评职称、体面退休,生活悠闲而无忧。为什么许卫国会选择在2018年创立黑胶博物馆,运营一个非盈利性质的场所呢?说起许卫国跟黑胶的结缘,还得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时,他第一次在父亲单位听黑胶唱片,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一张看上去什么都没有的唱片却能发出美好的声音,令他非常好奇,从此就一脚踏上黑胶之路,也就是现在说的“入坑”。

自从入了坑,为了一张黑胶唱片,他几乎是倾其所有,可以在没跟对方见过面的情况下立刻转账好几万元,只为第一时间拥有某张唱片;也可以毫不犹豫地拒绝别人非常诱人的收购价格,只因那张黑胶藏品实在太过于珍贵,他舍不得。收藏黑胶唱片,需要有非常扎实的历史功底和音乐知识,很多资料在国内根本无法获取,有次他去欧洲旅行,别人都在游览景点,他一连几天在当地的博物馆里查阅资料,乐此不疲。

虽然如今数字音乐当道,但黑胶爱好者并没有因此消失。iPhone的创始人乔布斯,可以称得上是数字音乐的先驱,但是他却是一个黑胶狂热分子,在家只听黑胶,黑胶唱片的魅力可见一斑。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许卫国去交流黑胶唱片的时候,总能碰到很多有趣的人和事情,让他觉得分享比关起门来欣赏更加快乐,于是想要把這种快乐传递给同好的人。

音质温暖的黑胶唱片

在收藏黑胶唱片的三十余年的时间里,许卫国坦言,他有过无数次想要放弃的时候,最终能坚持下来,还是因为热爱。黑胶博物馆的运营打理,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文艺优雅,背后是一项又一项琐碎而又具体的工作,这对常年从事音乐研究并不擅长具体事务的许卫国来说,是非常难的。博物馆运营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收获到的快乐和焦虑都是成倍的,当然,也走过不少弯路。

黑胶博物馆刚开始筹备的时候,各种琐事让他心力交瘁。而更让许卫国受到打击的是,一些听众对黑胶并不买账,很多年轻人欣赏不来黑胶音乐,就喜欢听流行歌。这让他灰心丧气,对黑胶博物馆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

“在收藏过程中,动力一直都在,因为黑胶唱片的音质很温暖,它不是一个工业化的东西,在了解这张唱片背后的历史和故事后,会为那些流失的版本感到可惜,会想尽各种办法去收藏它,黑胶是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一种东西。”许卫国说,“人生不也是这样吗,每一步都会遇到困难、遇到挫折,坚持下来,咬咬牙也就过去了。”

正因为这份热爱,黑胶博物馆才支撑到今天。除了和圈内人交流,许卫国更喜欢跟来到博物馆的青年一代聊天,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黑胶的魅力,加入到这个圈子,是他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情。黑胶不应该成为一种束之高阁的玩物,让更多的人去了解黑胶、感受音乐的魅力,是许卫国创立这家博物馆的初心。事实上,他正身体力行,组织团队设计、制造贴近大众消费的黑胶产品、酝酿并实施黑胶分享计划等。

伴随着成就感的,是冒险,是付出更多的心力、处理更多的难题。问他如何平衡这中间的情绪、心态以及生活状态,许卫国说,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一切都会变得简单。如今除了完成高校老师的教学工作,许卫国剩余的时间几乎都在黑胶博物馆度过,他希望可以于点滴间传递音乐的能量,让大家更多地了解音乐,领略黑胶的魅力。身边的朋友都调侃他现在简直是黑胶大叔,一把年纪了还跟一帮年轻人“潮”在一起,他说这分明是嫉妒!

大叔,请继续潮下去。

TIPS

黑胶唱片的魅力

在许卫国看来,收藏黑胶唱片本身就是在传承历史,黑胶记录的不仅仅是音乐,每一个内容都是一个时代的侧影。同时,唱片业又是一个与科学技术发展紧密结合的产业,每一张都代表着当时的制造水平。未来未可知,但黑胶所带来的纯粹之美,是数字音乐所不能比拟的。

黑胶在复兴

近些年,“黑胶复兴”这一概念被炒得火热,与音乐、唱片有关的媒介似乎都在向大众灌输这一概念。“实际上黑胶从未消失,在国外唱片市场,黑胶一直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许卫国说, “以黑胶复兴这个概念来形容国内市场更为贴切,这与国民愈加注重文化消费密不可分。”

猜你喜欢
黑胶博物卫国
按兵不动
卫国的生存之道
黑胶唱片
博物馆奇妙页
Beijing Diabolo Museum
消失了20年,中国黑胶唱片工厂复活
弱国不天真
黑胶保养神器
Forbidden Money
天津宝成博物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