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翠华
【摘 要】:目的 研究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7年2月-2019年4月期间本院92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均46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脑梗塞患者常规护理,实验组——再联合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97.83%)和护理满意度(95.65%)均较高p<0.05。结论 对脑梗塞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时联合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并改善护患关系,应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脑梗塞;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8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0-03--02
临床上针对脑梗塞患者只进行药物治疗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1],为了促进该疾病患者康复、减少后遗症引入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02至2019.04在本院治疗的脑梗塞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
简单随机法分组,对照组46例,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47~89岁,平均(69.34±9.11)岁。
实验组46例,男性:女性=30:16;年龄47~89岁,平均(70.10±9.05)岁。
通过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可知差异较小(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等。
实验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模式:体位护理、肢体康复训练、认知功能康复训练。
1.3 评价
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量表,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满意度为100%与不满意度的差值。
护理效果:基本痊愈为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大于90%;显效为功能缺损评分下降50%至90%;有效:功能缺损评分下降20%至50%;无效为功能缺损评分下降不足20%。总有效率为100%与无效概率的差值。
1.4 数据处理
用%表示总有效率与护理满意度,卡方检验——SPSS20.0处理分析。若p<0.05则表示2者的差别较大。
2 結果
2.1 两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比较
实验组经过治疗护理后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详情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
与对照组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较高,详情见表2。
3 讨论
脑梗塞是神经内科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多发,该疾病病情进展快,治疗难度系数大[2],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相关研究表明在发病初期有较高的康复几率,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降低致残率[3]。
护理人员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体位护理及相关教育,嘱患者以侧卧位为主,如需仰卧位时应保持双臂自然摆放,高度应与躯干水平,手指半屈,可以有效预防伸肌痉挛;平均2h更换体位,减少压疮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4]。
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及时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指导家属每天定时按摩患者患侧肢体,做患侧肢体的被动运动,并且循序渐进。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恢复患肢的功能,减轻后遗症[5]。
护理人员积极对失语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讲解疾病恢复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稳定患者情绪,然后进行语言及认知功能锻炼。首先进行简单的嘴部运动,然后进行发音训练,逐步增加训练量,嘱家属与患者多交流。
本次研究通过对实验组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使该组患者总有效率(97.83%)明显增加,优于仅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80.43%),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5.6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9%(p<0.05)。由此可见,针对脑梗塞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可以明显促进患者康复和改善护患关系,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方燕.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引文版:医药卫生,2015,1(8):125-125.
罗学英.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B04):60-60.
张雪静.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20):3095-3097.
赵树红.脑梗死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2):265-267.
袁莉,胡国荣,陈丽丽等.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2):87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