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摘 要】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我校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增设学科融合的企业信息化方向,采用“2.5+0.5+1”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OBE理念构建学科融合的SAP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搭建多学科的师资团队,通过深度校企合作、搭建实践教学云平台、企业真实项目案例、产学研结合、实习-就业-毕业设计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其他高校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学科融合;SAP人才培养;OBE理念
中图分类号: G649.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3-0101-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3.045
【Abstract】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requires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composite"new engineering"talents with strong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strong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In the proces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Xi'an Eurasia University adopts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orientation of subject integration,adopts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2.5+0.5+1”,builds the SAP talent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OBE concept,and builds multi-disciplinary teachers.team,through deep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building a practical teaching cloud platform,enterprise real project case,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internship-employment-graduation design integration teaching mode to enhanc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to train other college 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talent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Key words】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Disciplinary integration;SAP talent training;OBE concept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国家战略的实现和新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工科人才需求迫切。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的“新工科”建设对高校的工科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培养未来社会需要且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是当前需要迫切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为了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依据西安欧亚学院学科融合发展、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布局,软件工程专业自2015年8月开始进行了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实施“软件工程+”的人才培养战略。
1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解决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紧密围绕“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定位,从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到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些列的改革,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与其他同类高校相比特色不夠鲜明。如何结合自身优势,面向产业需求,走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2)解决理论教学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脱节的问题
软件工程专业自创办以来一直坚持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且在实践教学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和企业要求的实践能力还有所差距,且在解决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3)解决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创新性的问题
软件技术、产品及服务形态均呈现鲜明的国家化特征,软件人才要能在国际化环境下工作,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软件开发技术、国际化的交流方式、创新精神及终身学习能力。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国际化、创新性方面力度不是很大。
4)解决了工科专业与其他学科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路径问题
探索软件工程专业和其他学科融合发展路径,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推动学校的学科融合发展,这也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
2 创新性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具体路径
2.1 通过增设学科融合专业方向来打造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推动着我国各行各业要迅速进行数字化转型,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的具备数字化转型技术的跨界人才。而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北上广地区。基于这样的产业需求及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的现状,我们在软件工程专业增设学科融合的企业信息化方向,采用“2.5+0.5+1”的模式探索和实践企业数字化转型专业人才培养,走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之路。
2.2 构建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
通过在课程体系中植入相关学科的课程进行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比如软件工程专业同商科融合过程中,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中融入《企业运营仿真》、《ERP概论》等企业管理方面相关课程,培养懂企业运营管理业务的软件工程师;财务管理等商科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IT技术相关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软件开发相关技术后,成长为企业关键用户。
搭建一支学科融合的师资团队,通过学校“旋转门”计划,团队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产学项目、创新设计思维训练、内部研讨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3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先后同全球知名的企业管理解决方案供应商SAP、全球知名IT企业ThoughtWorks、上海汉得信息、杭州剑齿虎等6家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邀请企业资深顾问授课、开展行业前沿技术沙龙活动,企业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习项目,并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等,通过一些列的深度合作,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2)搭建实践教学云平台、构建实践教学案例库,支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在图文信息中心、教务处、采购中心等部门的全力配合下,分院建有专门的实验室,部署了用于实践教学的云平台。通过该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强化实践训练;教师通过平台实时获取业务数据,掌握学生实践学习动态,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对学生实践训练进行异地化辅导。构建来自于企业真实项目的案例库,实施课程实践教学,支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产学研相结合,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在基于SAP企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学生课外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学校横向科研“大数据公共平台项目”、上海驰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柔性制造业生产管理系统”等产学项目提升学生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需技术的应用能力。
4)搭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方向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搭建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方向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完成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需专业知识学习后,进入企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结合实际参与的企业项目完成毕业设计;实习结束后签约实习企业,在相应岗位从事该方向工作。
5)创建SAP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2017年与SAP(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创建SAP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该基地不定期的为学生进行“数字经济时代变革”的相关讲座和活动,为学生开展相关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用新的创新理念和前沿技术去解决数字时代下复杂的商业和社会问题。
3 人才培养效果
1)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薪资大幅提升
据麦克思报告显示,而参与企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生这三年平均薪资均在6500元以上,超出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平均薪资20%-40%。
2)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真题真做率显著上升,毕业设计质量大大提高
参加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来自企业真实项目,18、19年毕业设计选题全部来自于生产实践,学生论文撰写、毕业答辩应对自如,毕业设计质量大幅提升。
3)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在我校财务管理、会计、审计、经济统计等专业共进行了两期,参加就业项目的财务管理、会计专业的学生全部入职上海汉得信息技术财务部门,毕业后薪资为7000元。参加公共选修的一期学生接觸到了国际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会有更大的帮助。
4)课程体系中《创新设计思维》课程已在分院所有专业推广,学生在第十二届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中国赛区总决赛中获得二等奖。
5)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推动了软件工程“一流专业”建设。对未来新工科、商科各专业建设和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4 总结
随着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我们的课程体系、教学平台建设、课程建设、合作企业资源拓广、学生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且将这些成果在西安邮电大学、西安培华学院进行应用和推广,在SAP大学联盟学术交流会上进行分享。其中《创新设计思维》课程,在西交利物浦举办的教育创新者大会、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高校教学发展网络2018年会”上进行了课程建设的分享。
【参考文献】
[1]鲁艳霞.大数据下基于SAP的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5年14期.
[2]应玉龙.企业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基于中国制造2025背景.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第2期.
[3]李坤,伍广,李雪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