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指导员再晚三十秒给出“撤退”命令,三十多名消防员就会全员阵亡……
张凡,80后,内蒙古人。他从小就有英雄梦,大学毕业前,他参加了消防部队的选拔考试,顺利入选。母亲得知后拼命反对,最后是军人出身、退役下海的父亲做通了她的思想工作。在进行了7个月的封闭式集训后,张凡被分配到家乡附近的一个消防中队工作,任副指导员。
2005年春节,履职当晚,张凡就出了平生第一次火警。火情很小,是一栋民房着火。无人员伤亡,很快就处理完了,正式开启了张凡的消防员之路。新鲜劲过后,便是日复一日地训练和出火警。
2006年9月,有一家宾馆发生火灾,张凡和另一名消防员负责寻找被困人员。当他们进入火场时,大量的浓烟四处蔓延。服务员已逃离,没法掌握入住的人员信息。更糟糕的是,宾馆的火灾警报系统没能启动。他们立即对可能有人的房间都“破门而入”。大部分旅客被惊醒后,在消防员的指引下,顺利撤离。当然,也不乏例外。当他们踹门进入302房间时,这位旅客还在呼呼大睡。张凡赶紧把他叫醒并说明情况。旅客瞬间清醒,夺门而出。“哎!你还没穿衣服!”他哭笑不得地叫住了旅客。
还有一名旅客以为遇到了歹徒,她拿起床头的衣架不断挥舞,大喊要报警。张凡尽量控制住焦急的情绪:“大姐,我们是消防队的,着火了,你得赶紧跟我们出去。”可她完全不信,情绪十分激动。情急之下,张凡一个箭步冲到窗口,扯开厚厚的窗帘,抡起椅子用力向窗户砸去。随着“哗”的一声玻璃脆响,外面的消防警笛声和扩音器发出的嘈杂声传了进来,大姐才相信他们,从安全出口离开。还有更离谱的,一个中年人已经被疏散到外面,突然他又拐了回去。猝不及防之下,谁都没来得及拉住他,只得又派人跟着进去。把他重新领出来时,只见这位大哥紧紧抱着一箱白酒。他说,命可以不要,酒却不能不拿。几个舍命陪他重赴火场的消防员真是不知该说什么好。
除了救火和救灾,消防队还有其他的一些职能工作,偶尔还会配合公安局抓捕逃犯。
繁重的任务间隙,消防员们也有自己的爱好。
张凡热爱运动,尤其是各种球类。他们的足球队和篮球队十分有名,体育比赛奖杯拿到手软!毕竟每天十公里可不是白练的。中队长喜欢养鸽子,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爬上楼顶,给那一笼鸟儿喂食。
张凡则养了一条大狼狗,阿sir。平时拴着,去山上体能训练时,张凡喜欢把它带上。有一次它跟着狂奔,到山顶时,人没事,狗却跑吐了,可见,消防员的体能训练是多么的残酷。但是,这一定是必要的!因为遇重大火情,消防员连续战斗20多个小时不稀奇。打赢战斗后,也没有想象中的那般欢呼声。相反,现场十分沉默,所有人都累得瘫在原地,有的人甚至直接倒地睡着了。这些,对于消防员们来说,是家常便饭。至于面对死亡,就更不用说了。
2007年的深秋,北方天干物燥。接警后,他们迅速出动。因为那个村庄过于偏远,等张凡和战友们赶到现场时,一处农家房屋已经完全燃烧起来。
他们一边利用水枪逐个扑灭着火点,一边向里面慢慢移动。刚刚靠近那家堂屋的位置,突然闻见一股类似皮毛烧焦的味道。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消防员,脸色猛然一变,低声说:“有死人!”果然,在旁边一处灰烬堆里,张凡发现了“一团”灰黑色物体。之所以说是“一团”,是因为被高温烘烤后,人体会剧烈蜷缩,看不出原有的形状。虽然以前做过不少的心理建设,但突然地如此近距离接触遇难者,这还是第一次。回队后,张凡生理上的不适加剧,一直呕吐,拼命洗澡,过了好几天才逐渐恢复。
后来,张凡还见过车祸后身体残缺不全的遇难群众,为情所困选择不归路的痴情女子,为了救出被下水道里有毒气体呛晕的同事但自己也不幸中毒遇难的市政工人。还有一位战友,曾参加了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从废墟里救出过活人,也挖出过不成形的遗体。现场的惨烈给他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稍微有点异常,他就彻夜失眠。除了这些,消防员自己也随时可能会在死亡线边缘徘徊。
2008年的5月伊始,正是劳动节放假期间,张凡驻地的一个大型超市着火了。
到达现场后,張凡和另外一名战友先进去开展火情侦察,并进行搜救。这个超市是一座商业楼的第一层,里面的结构十分复杂。他们选择从另外一侧的进货门进入。可一打开通往超市营业空间的那扇防火门,滚滚浓烟倾泻而出,张凡和战友意识到这次搜救的难度将会超出想象。
张凡通知外面的人员把窗子全打碎排烟,放低身体继续摸索前行。此时,意外突然发生了。张凡和身后的那名兄弟失去了联系,眼前只有一片烟雾,根本就找不到方向。情况十分危险。在火灾中,浓烟才是夺取生命的第一杀手。三四分钟后,他和战友互相摸索寻找却仍然无果。两分钟后,那名战友在对讲机里报告他已经返回入口,而张凡却依然无头苍蝇一般乱撞。张凡身上背着的空气呼吸器只能坚持30多分钟,且前期已消耗很多。时间一点点过去,对讲机里不断传来外面中队长急迫的呼喊声,空气呼吸器发出报警,里面的气体快要枯竭。张凡不再自行寻找出口,那只会无谓消耗体力和珍贵的压缩空气。他用力按住随身携带的警报器,这件不起眼的装备立刻发出了刺耳的尖锐声音,在张凡听来,它是那么美妙,恨不得它的音调再高几度。
不一会,两名战友循声摸了过来,当听到他们呼吸面罩下急迫而低沉的呼喊声时,张凡知道自己幸运地逃过了一劫。在原地等待的那几分钟,时间是那么漫长。张凡的脑子里好像一片空白,又好像闪过无数念头。感谢那两位战友,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张凡,这是怎样的兄弟情分啊!
既然说到战友情,不得不提一件搞笑的事。张凡到那的第一年春节,按当地习俗,年夜饭肯定要吃饺子。可除了炊事员和张凡,没人会擀饺子皮。老兵退伍后,来的这批新兵,全是南方人。除夕夜,有可能会出现大量的火警,总不能让兄弟们饿着肚子去灭火吧?张凡支着儿,先把面团擀成一张张的大面片,然后把中队长的紫砂杯偷拿出来,用杯口在面片上压出一张张标准圆形的面皮。在午夜钟声到来之前,全队的兄弟们总算吃上了饺子。这个方法后来被炊事员发扬光大,只要一吃饺子,就如法炮制。搞得几个南方小伙子以为饺子皮就是这样做的,打电话回家时还和他们父母炫耀,成为笑谈。笑谈归笑谈,消防队封闭式的管理,基本隔绝了亲情和友情。这种单线条的生活方式,伴随着令人发疯的无聊和枯燥。
和张凡搭班子的队长是个老消防,他总能保持着一种乐观的心态。有时他会把假期让给张凡,还张罗给张凡介绍对象,并支着儿,不要说参与一线作战。张凡明白队长的好意,但消防员这个工种决定了不可能不在一线。在这一线救火的经历中,意外着火占了绝大多数。但也有例外,那就是故意纵火。
2009年春节期间,张凡在接警扑救一处平房火灾时,发现了异常。这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发生过两次火情了。两次都是同样的位置着火,而且现场可以排除电线短路、厨房用火不慎等因素。走之前,张凡和战友们报了警。正如张凡所料。
原来这家人和隔壁邻居,也就是他的堂兄家,曾经因为家族墓地中一个好位置的归属闹得很不愉快。在一次祭拜祖先时,两家人又发生了口角,继而动起手来,最后演变成治安案件,堂兄还因此被拘留过一段时间。堂嫂怀恨在心,第一次纵火后,没达到目的。于是在受害者一家老小团聚的时刻,她再次铤而走险。好在那户人家及时发现,不然就是一幕人间惨剧。都说大火无情,但人心有时比大火还要险恶。
在张凡的消防生涯中,比人心还险恶的,则是2009年4月的炼油厂着火事件。
炼油厂位于内蒙古毗邻陕西省附近的一个交接区域,由于是油品火灾,所以燃烧特别猛烈。在高度10米、直径8米左右的3个巨大罐体周围,大火熊熊呈喷射状燃烧。旁边还有9个差不多大小的油罐,不远处是厂区其他建筑和设备,一旦火势蔓延,这个投资几十个亿的项目就完了。作为周边较近的消防力量,张凡和战友也去增援。总计有50多辆消防车,300余名消防员参与救援。
还没到现场时,张凡和战友就看见几个巨大的油罐上方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到达罐区后,他们立即和当地消防队员一起开展行动。前期扑救非常顺利,油罐上的火焰逐渐缩小,周围的温度仿佛也在逐渐下降。就在他们以为很快就能完全扑灭时,突然听见指挥员在对讲机里大喊:“所有人员,赶紧往外撤!”这名指挥员一向冷静稳重,但这次隔着对讲机都能听出他的急迫和紧张。这个命令过于突然,消防员们面面相觑,有些不知所措。“快撤!不要管装备了!”他几乎呐喊起来,声音十分嘶哑。于是,消防员们立即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外撤出。
事实证明,指挥员的命令非常及时。张凡和战友们刚刚退到警戒线外,就听见“砰”的一声闷响,是油罐火灾中最危险的轰燃发生了。张凡后背瞬间出了一身冷汗。现场所有的灭火设备都被烧毁,连五十多米外的消防车外壳都被烤掉了颜色。感谢那名经验丰富的指挥员,撤离命令如果再晚几十秒,离油罐最近的三十多名战友都会凶多吉少。
张凡无疑是幸运的,能够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平安归来,但这个职业注定是与死亡相伴的。一位吉林籍战士的生命,因公永远地留在了异乡,年仅21岁。
领导指定张凡参加了这名战友的后事料理工作,张凡经历了从通知家属、接待家属到陪同安葬等每一个过程。当直属大队长打通电话,那个身经百战的北方汉子,强忍住剧烈的情绪说出那个消息时,电话那边传来了令人心悸的叫喊声。那喊声中透出的绝望,如同重锤一样,一声声砸进张凡的心灵深处。大队长再也控制不住情绪,眼泪喷涌而出。
当那名牺牲战友的母亲千里迢迢赶来后,在太平间里亲手掀开白布,确认了那个她一直还抱有侥幸心理的事实时,立刻昏厥。大悲无言,更何况是自己养了二十多年的孩子。她醒来后哭诉,儿子探亲时,带回去的牛肉干和奶豆腐还没有吃完,家里的亲戚朋友一直说她生了个孝顺懂事的儿子啊!
张凡陪同家属,送战友英灵回家。在烈士陵园,低沉缓慢的哀乐声中,那位憔悴的父亲把孩子的骨灰盒亲手放入墓穴,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着,摩挲着,调整着。他的身子不停颤抖,瘫软地无法起身。他趴在那里,颤声说:“孩子,别怕,爸爸来送你最后一程了,你是好样的。以后想爸妈了,就托个梦,爸妈就过来看你。”周围的人无不潸然泪下。
张凡的经历是所有消防员生活的一个缩影,比他的经历更危险、更辛苦的战友还有很多。此外,每当火灾警报响起时,当消防车隆隆驶过时,当得到紧急出动的命令时,消防员的家人们也会经历一次次心理上的煎熬,怕会接到陌生的来电……
2009年,张凡恋爱了。女友是一名普通的职员,她非常理解并支持张凡的工作。那时,张凡已被调到区里任职,不再出普通火警,但特别大的火警或者重大灾害事故,还是要到现场参加处理。
2010年1月,张凡参与一次重大雪灾事故的救援指挥时,失联了四五个小时。女友担心不已,给张凡发了20多条短信。对这个职业的了解多一分,她的焦虑就多一分。好在后来,张凡和女友顺利地走入了婚姻的殿堂。2012年底,妻子做手術,张凡也只在她身边陪护了3天,心里愧疚不已。2013年感恩节,张凡的女儿塔娜出生。塔娜,在蒙古语里代表“珍珠”。看着这个初生的小生命,张凡愈发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萌生了转业的念头。
2014年12月,张凡申请了转业,来到了另一个城市,从事了一个陌生的行业,过着平淡的生活。张凡现在上班的地方,办公楼前是一条主干道,经常有消防车拉着警报通过。每当这时,张凡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以前在火海冲锋陷阵的片段,心里有感慨,也有怀念。他深深知道,在这座繁荣锦绣的城市中,一直都是这样一群最可爱的人在默默奉献着,守护着大家的平安。
如今,女儿塔娜快6岁了,十分可爱。前不久,她翻出了张凡身着军装的照片后,念叨着,长大了她也要当消防员。
呃,说实话,张凡吓了一跳!
编辑/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