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巨笔擘画“不一样的江苏”

2019-09-28 02:45群众杂志社调研组
群众 2019年17期
关键词:江苏农业农村

群众杂志社调研组

苏湖熟,天下足。江苏自然条件优越,是全國的农业主产区和粮食主产省。江淮大地,鱼米之乡,一辈辈的江苏农民用辛勤劳作创造了农耕文明的发展奇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推开,城乡统筹发展的加速推进……改革从农村突破,探索了一批“江苏路径”,创新了一批“江苏模式”,打造了一批“江苏样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江苏视察,都就“三农”问题提出要求。江苏农业农村农民不断实现新的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粮食总产多年稳定在700亿斤,实现自我保障。习近平总书记说:“这对一个东部沿海省份来说很不简单。”

进入新时代,江苏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奠定坚实基础,全力书写乡村振兴的江苏篇章。

农村改革发先声

改革开放发端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则迈出了江苏农村改革的第一步。

1978年9月底,宿迁泗洪县上塘公社垫湖大队30多户农民将集体的土地包产到户。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刊发通讯《春到上塘》,介绍了上塘公社垫湖大队实行大包干带来的巨大变化。由此,垫湖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典型,也赢得了“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的美誉。

由包工、包产到包干,由穷困地区到富裕地区,由农业到工副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省全面推开、逐步到位。到1983年,全省98%的生产队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江苏粮食产量连续跨越2500万吨、3000万吨两个台阶,达到了3353.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较1978年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19.3%。

从1956年无锡东亭镇创办全国第一家社队企业“春雷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70年初无锡提出“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和“以副养农、以工补农”口号,乡镇企业发展的大幕由此拉开。1980年,江苏成为全国社队工业产值第一个超百亿元的省份。1983年,江苏全面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全省乡镇企业突破20万个,相较于1978年增长了近2倍;总产值达到178亿元,增长了1.5倍。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同时,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开始孕育发展。苏北地区则以宿迁县耿车乡创造的乡、村、联户、户“四轮”齐转发展乡镇企业的“耿车模式”为代表,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截至1997年末,全省乡镇企业共有51.5万个,总资产4292.5亿元,实现利税411.6亿元,乡镇企业发展层次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升。

2000年,江苏开始试点农村税费改革,并于2001年在全国率先自费全面推开。2005年,江苏比全国提前一年实现了免征农业税。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码的同时,各地因势利导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社区股份合作“三大合作”,走“三化”带“三农”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改革发展开创了崭新局面。

2008年以来,江苏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支持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千方百计增加财政对“三农”投入。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以农业现代化工程为引导,江苏加快推进土地集中型和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方式,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推进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探索提出新一轮农村改革确权、赋能、搞活的“江苏思路”……江苏的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为江苏农村发展开创了新局面,为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全国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贡献了诸多有益经验。

美丽乡村百花放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的基础是美丽乡村,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为江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南京市江宁区以乡村旅游“五朵金花”享誉全国。把“盆景”变成“百花园”,江宁区从2013年开始扩大乡村整治范围。从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到推进“四变”工程,把农村变成大景区,把大学生变成创业者,把农民变成富裕户,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升级。如今,观音殿、徐家院等4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亮点纷呈,闻名国内外,“美丽乡村”成为江宁的一张重要名片。

结合乡村休闲旅游、乡村匠人手工业的发展,苏南多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村民收入。无锡聘任10位业内知名专家为“无锡市首批美丽乡村设计师”,全力打造具有乡土风情、富于江南特色、承载乡愁记忆、展现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植根于文化传统、地域特色,美丽乡村建设中融入了更多苏南特色风貌。

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在茅山老区丘陵腹地的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时代楷模”赵亚夫尝试通过“整村推进生态农业”的方式,为经济薄弱地区的农民找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在赵亚夫的带领下,戴庄村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农业发展方向,经过17年坚持不懈努力,探索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形成了“戴庄经验”,对新时代促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2017年在徐州市马庄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江苏聚焦富民增收和绿色发展,走好乡村振兴路。

马庄村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文化立村、文化兴村、文化育民”的理念,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精神生活,提升农民精神风貌。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马庄发展成为集经济、文化和民俗观光特色于一体的“全国文明村”,在苏北欠发达地区打造出一个全国闻名的“马庄品牌”。“认真总结推广徐州马庄经验,探索乡村善治之路,开创江苏的新乡土时代”,马庄经验被写入了2018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向全省推广。

提振农村精气神,孕育社会好风尚。文化铸魂讲好乡村故事的案例在江苏各地生动上演。在高邮,前往菱塘回族乡家风馆的参观者络绎不绝,作为全市首家乡镇家风馆,该馆通过深挖本地历史和当代人文,精心打造家风教育新平台。在启东,“百姓名嘴”代表、汇龙镇临江村党总支书记秦忠以《三篇“小明日记”,看乡风文明》为题的理论宣讲,在基层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近年来,临江村积极培育“村村乐”“格格乐”“百姓舞台”“正能量加油站”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活起来、火起来。在张家港,历史悠久的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该镇注重挖掘历史人物、整理历史故事,开发辖区内乡贤资源,以鹿苑钱氏等家风家训为引领,弘扬优秀乡贤精神,推动文明乡风建设。

协同走好富民路

从2014年视察江苏时要求江苏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17年视察徐州时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问题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三农”工作一直寄予厚望。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江苏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个字总要求,切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有效带动了我省“三农”全面发展。

2018年,全省糧食总产达到732亿斤。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占比达19.6%,高标准农田占比达61%,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4%,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45元,增长8.8%。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农村金融等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超过一半的行政村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江苏实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推进农业“+互联网”“+旅游业”“+加工业”“+服务业”,2018年农产品网络销售470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综合收入535亿元。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射阳大米、高邮鸭蛋、阳澄湖大闸蟹、盱眙龙虾、南京盐水鸭入选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年销售额超5亿元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达15个。分两批推进56个省级特色小镇建设,围绕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意创业等七类产业加速集聚高端要素,持续做强特色产业。

生态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生命线。江苏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三位一体”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改善。学习推广“戴庄经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2%,轮作休耕试点面积超过70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新建无害化卫生户厕24.7万座,在15个县试点村庄生活污水处理,50个乡镇试点生活垃圾分类,建成“绿美村庄”512个,完成危房改造1.75万户。

江苏把乡村文明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有机结合、一体推进。寻找老支书精神、对标六个“杰出楷模”等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有效覆盖面和组织力。国家级和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试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和文明家庭、文明户、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的开展,推动乡风文明呈现出崭新气象。创新乡村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实现政社互动乡镇、综合服务设施农村社区“两个全覆盖”,全省网格员化解纠纷255万件,服务群众事项186万人次,乡村治理新体系正逐步形成。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江苏大力实施农民收入新增万元工程,多措并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民收入连续多年高于GDP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018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6245元。2018年培训农村劳动力47万人、新生代农民工23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省财政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安排帮扶资金5.1亿元,落实12个重点帮扶县(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帮扶资金7亿元,投放19.3亿元扶贫小额贷款帮助低收入户发展产业。老乡们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农民增收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再造发展新引擎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历史交汇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描绘的“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蓝图,江苏正聚力补短板、强弱项,一场硬仗接一场硬仗去打,一个任务接一个任务去完成,以确保高水平全面小康在江苏乡村大地如期实现。

江苏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在苏北、难点在农村,最大短板是低收入人口。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农业成本上升和价格“天花板”挤压,农业资源约束加剧,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较为突出,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仍然较大等问题制约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为此,江苏聚焦居住条件、乡村环境、低收入农户群体等问题,出台《关于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把苏北住房条件改善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标志性工程;印发《江苏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出台《关于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根本上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缩小城乡、工农差距,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农村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之所在,却也是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之所在。

1986年,“四轮”齐转发展乡镇企业的“耿车模式”诞生,为全国不发达农业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提供了样板。如今,“耿车模式”有了升级版。耿车镇积极发展“互联网+”产业,形成了产业、创业、生态、文化“四轮齐转”的发展新模式。到2018年,耿车已有家具家居、塑料制品、多肉园艺网店2759家,电商销售额达50亿元。

40年前“春到上塘”的垫湖村也谱写出了时代的新篇。敢闯敢试的“大包干”精神在新的时代依然得以延续,从1.15万亩耕地全部流转,到大胆尝试高效农业项目,再到成立股份合作社,如今垫湖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27元提升到15225元,集体年收入也从拨款、借贷度日提升到142万元。

正是这些来自基层的改革创新和不懈探索组成了江苏农业农村和经济发展的壮丽画卷,也激活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新产业新业态从这里悄然兴起、蔚然成风。

几年前,宿迁市沭阳县颜集镇农民还主要靠外出务工谋生。沭阳县高峰时外出务工人员一度高达4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9%以上。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发展当地特色的花木产业,颜集镇也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淘宝镇”。

抓好“一村一品一店”行动计划落实,省供销合作总社主动对接淘宝、京东等知名电商,建设了特色中国·兴化馆、特色中国·高淳馆等一批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电商平台,建设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举办海峡两岸名优农产品展销会、年货大集等活动,多途径做好产销对接。

美丽的江宁石塘人家

淮安市洪泽区老子山镇龟山村,是一个有着177户人家的小渔村。利用古淮河文化遗址集聚的优势,村里对一些无人居住或废弃的石屋老宅进行改造,打造了诸如“姚奶奶的家”“有家客栈”“通幽曲径”等石屋民宿,形成了小规模的石屋民宿区,农家乐的生意也连带着火了起来。

近年来,创意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年增速接近30%,科技、互联网、生态等创造了新的产业增收潜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康体养生等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打开了新思路。发展乡村旅游业、乡村生活服务业、农业生产服务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循环产业、农业科技装备业,也成为新时代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调研组成员:李程骅、金雯、王婷、段培华、何乐、陈学科)

责任编辑:段培华

猜你喜欢
江苏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数读江苏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